《夜莺》钢琴变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zi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者,将民族音乐登上世界舞台的领路人,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创作了歌剧、管弦乐、室内乐、钢琴等体裁的音乐作品.通过留学经历创作的《夜莺》钢琴变奏曲具有民族特色,节奏编排严谨,曲调优美流畅,音乐感染力十足,所以被钢琴演奏者们进行广泛演绎,对其钢琴作品流传开来.本文以钢琴变奏曲《夜莺》作为主题进行演奏分析.通过收集描述作者的书籍期刊对作者及音乐创作背景掌握一定了解,查阅文献、观看相关作品音乐会对其曲谱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文章比较分析了肖邦幻想曲-《f小调幻想曲》(OP.49)演奏版本,从肖邦演奏家简述、演奏家概述及演奏版本,详述了乐曲演奏速度比较、触键与演绎风格、踏板,进行了有意义的学术探讨.
小提琴是西方著名乐器,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中国人会演奏,更需要利用小提琴来表现民族音乐,并通过小提琴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我国的小提琴事业正在向民族方向迈进.现今有许多作曲家开始创作拥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小提琴曲.著名作曲家陈钢,早在1959年就和何占豪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小提琴来表现古代爱情故事,此后陈钢还创作了“红色小提琴”系列,《王昭君》等具有民族化特色的小提琴曲,为我国小提琴民族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秋鸿》是我国古代著名琴曲,自明始600多年来,关于作者是谁一直未有定论.本文试图通过《秋鸿》作品本身,从它的情感内容、曲意、标题、唱词,特别是音乐的地域特色、音乐语汇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去挖掘出可能证实作者身份的线索与理由.
淮海戏是流传于苏北淮海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传统的淮海戏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对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造成较大的阻碍.本文首先对淮海戏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接着阐述了淮海戏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并分析了其发展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选取莫扎特德语歌剧《魔笛》(Die Zauberfl?te)中的经典唱段《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重点对该曲中的母体节奏特征及母体与三种变体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德语歌词词义加以详细说明,以此阐释《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中节奏在推进剧情人物塑造时所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玛祖卡舞曲源于波兰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其节拍特点突出,曲目多为不同种类的三拍子组成,音乐则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波兰乡土的音乐文化.玛祖卡音乐舞蹈艺术至今仍被运用于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之中,如众多的芭蕾舞或舞剧中经常会出现玛祖卡的元素,而玛祖卡舞曲最为经典的运用当属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所创作的五十余首巴祖卡钢琴曲.本文将以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为研究对象,从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四首曲目的音乐风格出发,结合演奏实践论述演奏时的技巧运用.
本文以《宋会要辑稿》乐五中相关内容“新声《鸡叫子》一曲不足登大雅之堂”的文献材料为出发点,从《鸡叫子》一曲来源、词曲及意象、身份转化机制等方面辨析宋初教坊“禁新声”与“用新声”原因等其他问题.
1772年,19岁的莫扎特仅用六周时间就完成了他人生仅有的五首小提琴音乐作品,其中《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稍显稚嫩,到后面三首小提琴作品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莫扎特也在不断创作中体现出他小提琴创作的基调与特点.本文将以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研究主体,并对这首作品的音乐、技法等内容做一定分析,以期对莫扎特本人以及关于他小提琴的音乐创作有最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艺术歌曲源远流长,在多年发展中创作出大量优秀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便是其中之一.该歌曲由刘聪作曲,樊孝斌作词,创作于2000年,歌曲核心思想为环保,以鸟儿视角侧面体现人类对大自然、生态的破坏,告诫人们应关注、保护自然环境,拥有极强现实意义.歌曲中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蕴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特色,对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便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探讨《鸟儿在风中歌唱》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及特色,并探讨相关演唱技巧,以供参考.
弗朗兹·舒伯特为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于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他的音乐创作深受维也纳古典音乐以及新时期音乐思潮的影响,而《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25年,是其音乐生涯中期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沿用了古典奏鸣曲体裁并加以创新,其抒情风格格外鲜明,戏剧性也更为突出,本文在分析该作品时从其风格特征入手,进而深入探究其艺术价值及演奏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