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手术与病原体检测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玻璃体手术疗效与病原学检测的重要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唐山眼科医院就诊的51例(51只眼)经临床诊断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5~78岁,平均(41.50±4.30)岁;外伤性眼内炎38只眼,内源性眼内炎3只眼,内眼手术后眼内炎10只眼。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确诊。急诊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硅油充填35只眼,玻璃体切除5只眼,玻璃体切除、C3F8充填10只眼,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取出、硅油充填1只眼。手术开始即抽取玻璃体积脓送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眼部及全身用药。培养结果阳性者42例,阳性率82.35%(42/51)。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在位、眼球保留情况。

结果

51只眼中,46只眼术后炎症控制,保留眼球者90.19%(46/51),术后玻璃体再次积脓,眼压不能控制,眼内容剜除4只眼,术后低眼压眼球萎缩,实施眼球摘除、义眼台植入1只眼;术后最后随访视力不同程度改善,眼压正常,视网膜在位。

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措施。术中取玻璃体积脓细胞学检查及病原体培养是诊断治疗眼内炎有价值、最可靠关键环节。感染性眼内炎中,内源性眼内炎治疗效果最差。

其他文献
【摘要】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科学加药配液,是护士非独立性及较多的重要操作之一。虽然操作简单易行,但是也受之与各种负性因素的牵制与影响,影响儿童用药的治疗效果。如:加药环境差、卫生条件差,输液量大,护理人员少、药物品种繁多,危重患多,护士安全工作意识差,实习生监管不力,确实在工作中,也藏匿安全隐患,需要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保证加药配液这一重要环节质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配药时注意以下
期刊
目的研究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在摘除眼部破裂液体性囊肿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一种摘除眼部破裂液体性囊肿的切实可靠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治疗眼部液体性囊肿摘除术中破裂病例,将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自破裂口注入后摘除,观察其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共13例囊肿破裂后应用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其中泪腺导管囊肿5例,结膜潴留囊肿4例,皮样囊肿(其内为油状液体)2例,植入性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