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滋养了一方器物,四川陶器在中国,乃至世界可谓独树一帜。专项的四川陶器研究已经有很多,本文打算按历史顺序及其典型器物,为藏友描绘出四川陶器的总体形象,使大家对四川陶器有一个总的认识。
一、古蜀国時期陶器
四川有考古学依据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宝墩文化,距今大约4500~3700年。宝墩人以狩猎为主,传统农业尚未启蒙,遗址出土了数十件石箭镞,陶器也在此時出现。
古蜀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古蜀国時期陶器有两大类型:本土类型和古羌类型。三星堆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時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据考证,秦以前成都平原多为泽国,古王朝多与水或治水有关。所以本土类型许多陶器与水有关,如白陶船形器、红陶鱼凫(图1)等。
古羌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居住在甘肃、青海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子拉”部。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珂婆多”称华夏族为“支拉”,汉以前国外称中国陶器为cinaware(音支拉瓦)。四川古羌族特征的陶器主要分布在岷江、雅砻江流域,其中最典型的是羊头罐(图2)。羌族是羊崇拜的民族,“羌”字就是羊的变形。
二、汉代四川陶器
两汉時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時期。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征,汉代陶器凝炼着泥与火的艺术,是汉代文明之光的集大成者和汉代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者。在汉代陶器世界中,四川陶器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汉代是四川的鼎盛時期,秦代建成的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世称天府”,秦末及汉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四川,数百年的和平使四川丰衣足食,非常繁荣,古成都曾入选“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这一切在汉代川陶上都有所体现。古蜀文化的积淀折射,汉文化的沁养滋润,从天上宫阙到地下人间,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生活,举凡世俗的一切,举凡思想的极致,举凡仙地冥界,凡想象所及,四海八荒的无不尽入四川陶塑的范围。这些陶器,大气张扬,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将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真实的汉代四川还原在世人目前,将精深博大的四川汉代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解读得异彩纷呈。
汉代四川陶器大气雄浑,虽经千年历练,岁月侵蚀,神韵依然。你看那挤眉眨眼、动作诙谐的说唱俑,抬手鼓气、蓄势待发的吹竽俑,决不是滥竽充数(图3、4)。
汉代陶俑,市井百态无不尽入其中,一中年妇人拢手背孩,在市井中闲逛,背上小孩探出头来,一副好奇模样,真是一幅汉代绝好的写生画(图5)。
东汉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的盛行,对汉代丧葬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视死如生。汉代陶器艺术中没有生命消亡的阴影,而是充满对生命的礼赞和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冥器中的燕好俑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图6)。
汉代四川陶人物俑往往造型夸张,满脸含笑,其笑容多为微笑,幽默的、陶醉的、满足的、含蓄的、神秘的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四川那种富足、恬淡、悠闲的生活。可以说“川陶无笑不成俑”,其丰富性和历史厚重感远超什么蒙娜莉萨的微笑。
动物俑基本写实,并以突出神韵见长。动物俑以猪、狗、鸡、马为多,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但不重细节。瞧这一家子和它们憨厚的朋友(图7、8)。
“方相氏”是汉代人神游八荒的产物。方相氏源于上古传说,面目狰狞,蒲扇大耳,怒目圆睁,口吐长舌,身披虎皮,一手握蛇,一手持斧。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能够把想象的东西物化,真是巧夺天工(图9)。
汉代四川画像砖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汉代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拜访、宴饮、娱乐、出行等等(图10),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题材画像砖。西汉中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很长一段時间,道教在四川影响很大,反映在陶器上就是产生了许多精美神秘的神仙题材画像砖。图11“羽人”反映的是传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扶桑树、金乌,二日轮值,一个完整的故事。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汉以后,以邛崃窑为代表的青瓷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了陶器。直到两宋,四川陶器再度辉煌。
三、宋代四川陶器
宋代四川最著名的陶器是“宋三彩”。 两宋時期,中原战火纷飞,四川则安定团结,富甲天下。四川宋三彩是对中原“唐三彩”的直接继承。“安史之乱”以后,流行于中原为贵族陪葬的唐三彩逐渐销声敛迹,由于经济繁荣、社会富庶、地域闭塞、社会安定,珍贵的三彩,已成为四川寻常百姓的陪葬品。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宋代的四川民众普遍笃信道教,在浓烈的迷信和谶纬思想下,驱除邪魔鬼怪的风气日盛,这些风俗习惯充分反映在宋代稀奇古怪的三彩俑造型上。在宋三彩发展的鼎盛期,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美的三彩俑,如饕餮独脚俑、匍匐俑,以及各类文武百官、市井人物等等(图12、13、14)。最有趣的是生肖俑,大多兽首人身,身穿官服,拱手而立,表情严肃,一副草木为官、禽兽食禄样(图15),也算老百姓对官场的一种理解吧。
进入南宋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四川的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宋三彩也受到了冲击,从此每况愈下,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流于形式,釉色稀薄,纹饰模糊不清,个头普遍矮小,烧成温度也有所下降,极易脱釉和破碎,基本没有新的器型出现。入元以后,这类三彩俑基本彻底消失。
宋元時期,川西南一带的陶器自成体系,印纹陶罐上精细的人物纹与写意的生肖动物纹相映成趣(图16),罐盖上的神秘图案至今不可解释(图17,所有这种图案都是八角形八个圈)
四、明三彩
元代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四川人的宋三彩。明王朝建立,四川藩王大都和平归顺,四川经济持续发展。藩王在成都琉璃厂窑设官督造王府冥器。四川明三彩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图18),但艺术性不如汉陶和宋三彩,由于数量稀少,价格反比宋三彩贵了许多。此時普通百姓大多已经采用纸制品陪葬,三彩器陪葬只是贵族的专利,四川明三彩成为冥器最后的辉煌。
五、清代四川陶器
明以后四川战乱不断,先有张献忠屠川,后有吴三桂之乱,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四川陶瓷窑口基本断烧。清康熙始有“湖广填四川”,人口渐渐稠密,人民生活用品断不能缺,瓷器由外地流入,工艺相对简单的陶器转向大量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产品以四川本地粘土和矿物为原料的釉陶为主,其中以荣昌窑(图19)较为著名。
综上所述,四川陶器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陶和宋三彩是川陶中的佼佼者,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收藏、研究。
(责编:雨岚)
一、古蜀国時期陶器
四川有考古学依据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宝墩文化,距今大约4500~3700年。宝墩人以狩猎为主,传统农业尚未启蒙,遗址出土了数十件石箭镞,陶器也在此時出现。
古蜀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古蜀国時期陶器有两大类型:本土类型和古羌类型。三星堆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時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据考证,秦以前成都平原多为泽国,古王朝多与水或治水有关。所以本土类型许多陶器与水有关,如白陶船形器、红陶鱼凫(图1)等。
古羌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居住在甘肃、青海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子拉”部。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珂婆多”称华夏族为“支拉”,汉以前国外称中国陶器为cinaware(音支拉瓦)。四川古羌族特征的陶器主要分布在岷江、雅砻江流域,其中最典型的是羊头罐(图2)。羌族是羊崇拜的民族,“羌”字就是羊的变形。
二、汉代四川陶器
两汉時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時期。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征,汉代陶器凝炼着泥与火的艺术,是汉代文明之光的集大成者和汉代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者。在汉代陶器世界中,四川陶器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汉代是四川的鼎盛時期,秦代建成的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世称天府”,秦末及汉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四川,数百年的和平使四川丰衣足食,非常繁荣,古成都曾入选“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这一切在汉代川陶上都有所体现。古蜀文化的积淀折射,汉文化的沁养滋润,从天上宫阙到地下人间,从历史空间到现实生活,举凡世俗的一切,举凡思想的极致,举凡仙地冥界,凡想象所及,四海八荒的无不尽入四川陶塑的范围。这些陶器,大气张扬,释放着生命的活力,将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真实的汉代四川还原在世人目前,将精深博大的四川汉代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解读得异彩纷呈。
汉代四川陶器大气雄浑,虽经千年历练,岁月侵蚀,神韵依然。你看那挤眉眨眼、动作诙谐的说唱俑,抬手鼓气、蓄势待发的吹竽俑,决不是滥竽充数(图3、4)。
汉代陶俑,市井百态无不尽入其中,一中年妇人拢手背孩,在市井中闲逛,背上小孩探出头来,一副好奇模样,真是一幅汉代绝好的写生画(图5)。
东汉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的盛行,对汉代丧葬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视死如生。汉代陶器艺术中没有生命消亡的阴影,而是充满对生命的礼赞和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冥器中的燕好俑是对生命的最好诠释(图6)。
汉代四川陶人物俑往往造型夸张,满脸含笑,其笑容多为微笑,幽默的、陶醉的、满足的、含蓄的、神秘的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四川那种富足、恬淡、悠闲的生活。可以说“川陶无笑不成俑”,其丰富性和历史厚重感远超什么蒙娜莉萨的微笑。
动物俑基本写实,并以突出神韵见长。动物俑以猪、狗、鸡、马为多,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但不重细节。瞧这一家子和它们憨厚的朋友(图7、8)。
“方相氏”是汉代人神游八荒的产物。方相氏源于上古传说,面目狰狞,蒲扇大耳,怒目圆睁,口吐长舌,身披虎皮,一手握蛇,一手持斧。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能够把想象的东西物化,真是巧夺天工(图9)。
汉代四川画像砖内容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汉代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拜访、宴饮、娱乐、出行等等(图10),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题材画像砖。西汉中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很长一段時间,道教在四川影响很大,反映在陶器上就是产生了许多精美神秘的神仙题材画像砖。图11“羽人”反映的是传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东经》),扶桑树、金乌,二日轮值,一个完整的故事。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汉以后,以邛崃窑为代表的青瓷登上历史舞台,逐渐代替了陶器。直到两宋,四川陶器再度辉煌。
三、宋代四川陶器
宋代四川最著名的陶器是“宋三彩”。 两宋時期,中原战火纷飞,四川则安定团结,富甲天下。四川宋三彩是对中原“唐三彩”的直接继承。“安史之乱”以后,流行于中原为贵族陪葬的唐三彩逐渐销声敛迹,由于经济繁荣、社会富庶、地域闭塞、社会安定,珍贵的三彩,已成为四川寻常百姓的陪葬品。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宋代的四川民众普遍笃信道教,在浓烈的迷信和谶纬思想下,驱除邪魔鬼怪的风气日盛,这些风俗习惯充分反映在宋代稀奇古怪的三彩俑造型上。在宋三彩发展的鼎盛期,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美的三彩俑,如饕餮独脚俑、匍匐俑,以及各类文武百官、市井人物等等(图12、13、14)。最有趣的是生肖俑,大多兽首人身,身穿官服,拱手而立,表情严肃,一副草木为官、禽兽食禄样(图15),也算老百姓对官场的一种理解吧。
进入南宋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四川的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宋三彩也受到了冲击,从此每况愈下,产品质量严重下降,流于形式,釉色稀薄,纹饰模糊不清,个头普遍矮小,烧成温度也有所下降,极易脱釉和破碎,基本没有新的器型出现。入元以后,这类三彩俑基本彻底消失。
宋元時期,川西南一带的陶器自成体系,印纹陶罐上精细的人物纹与写意的生肖动物纹相映成趣(图16),罐盖上的神秘图案至今不可解释(图17,所有这种图案都是八角形八个圈)
四、明三彩
元代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四川人的宋三彩。明王朝建立,四川藩王大都和平归顺,四川经济持续发展。藩王在成都琉璃厂窑设官督造王府冥器。四川明三彩制作精美,纹饰繁复(图18),但艺术性不如汉陶和宋三彩,由于数量稀少,价格反比宋三彩贵了许多。此時普通百姓大多已经采用纸制品陪葬,三彩器陪葬只是贵族的专利,四川明三彩成为冥器最后的辉煌。
五、清代四川陶器
明以后四川战乱不断,先有张献忠屠川,后有吴三桂之乱,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四川陶瓷窑口基本断烧。清康熙始有“湖广填四川”,人口渐渐稠密,人民生活用品断不能缺,瓷器由外地流入,工艺相对简单的陶器转向大量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产品以四川本地粘土和矿物为原料的釉陶为主,其中以荣昌窑(图19)较为著名。
综上所述,四川陶器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汉陶和宋三彩是川陶中的佼佼者,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收藏、研究。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