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从引趣、设疑、探索、创新等几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是20世纪末的新兴学科,是21世纪的热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前提则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关键。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呢?通过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趣、设疑、探索、创新是组织好信息技术教学的“灵丹妙药”。
引导兴趣,注重“活”字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学生一旦对某知识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钻研教材本身的内涵,遵循职校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在关于Word 2003的教学中,教师不是滔滔不绝地介绍Word 2003的功能、使用方法、菜单的作用以及文字处理技巧等,而是先设计好一篇含有多种文字格式、多种段落格式、各种不同颜色、字体,甚至一些匹配的插图的文档让学生浏览。经过几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在优美文字、各种格式和色彩艳丽插图的欣赏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逐步体会到Word 2003强大的功能,并产生渴望学习的愿望。从而为Word 2003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Word 2003文档的感性认识,又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再讲解Word 2003的理论知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再上机操作时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并有较多的成就感。
再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题目:找出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学生知道素数的概念: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再没有其他约数的整数。于是他们从2开始算起,100以内的整数用笔算还能慢慢找出来,100以上的数就越来越难了。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寻找素数有无规律?学生会发现:要判别一个整数是否为素数时,就要用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该数的算术平方根之间的每一个整数去除该数,如都不能整除,则该整数就是素数。这对于越大的整数来说,其运算量就越大,笔算也就越困难。但对计算机而言,1000以内的这些四则运算瞬间就可完成。于是笔者出示《寻找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的C语言源程序,编译后运行,很快屏幕上便显示出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学生立即产生了兴趣。这样笔者就较好地引入了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也不再感觉程序设计枯燥无味了。
设置疑问,体现“启”字
在上机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有了问题与困难,他们才有求知欲,才能发挥创造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通常是以问题引入课题。先设疑,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然后教师在一定的时候进行启发,这样学生就能开启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后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在启发后应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而不能由教师包办。只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成就感。
比如,在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月亮从山背后慢慢升起。学生很快制作出一个动画,但月亮不是从山背后升起,而是从山前面升起,这不合要求。于是笔者就提示:山应该在前面,月亮在中间,天空等背景在后面。这样就给学生们设置了疑问:用什么方法可达到这个效果?笔者在巡视学生练习的同时,启发他们曾经学过的内容:层及层的运用。学生在通过对层的概念的回忆及层与层之间位置关系的回忆,将这几个层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在教师设疑、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后,在一步一步地实践操作中,学生灵活地掌握了“层”的概念。
探索知识,重在“求”字
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有人说,三天不学习,在计算机世界里你就落伍了。现实虽然没那么严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速度之快。而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求索。现在的职校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应当扩展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有在不断求索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增强上进心。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环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些内容又必须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为此,笔者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能自主探索学习的氛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求索精神和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安排不同的座位,成立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在每个课时中,先要求学生按照该课时的内容完成学习计划,余下的时间,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感到很充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及时运用到课堂实践,有时还可以将小组里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推广到全班。实践是创新、求索的良好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课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强化理论知识,并激励学生去求索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设计时,文字的插入、背景的颜色、图片的插入等都由各小组学生经过讨论、研究和设计,然后经教师简单提示,全班学生便可掌握。但是对于背景声音、幻灯片的跳页播放等知识就需要学生去求索,不同的小组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也就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余地。
创新思维,凸显“新”字
教师在教学中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要精心设计,尤其在时间安排上,应和其他普通课程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用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剩下的时间提出练习或实践要求,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练习或操作。教师来回巡查,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有时还要在学生的计算机上进行示范操作,并可引导局部的讨论。这样可适时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去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
职校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教师就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许多信息技术课中,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程,特别是注意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允许学生“天马行空”,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绘画教学中,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个课题——大城市印象,许多学生都画上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流动的人群、绿化的广场、宽敞的公路,有些还画上了大城市灯火辉煌的夜景,而有一个学生却画上了一个灰蒙蒙的天空,上面加一个标题:请还我们蓝天!由此可见,学生的视角是多维的。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起引导、启发、提示、点拨的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大胆求索,积极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应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和自主探索的乐趣,去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肖士胜(1968—),男,江西赣州人,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及网络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王丽)
关键词: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是20世纪末的新兴学科,是21世纪的热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前提则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关键。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呢?通过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趣、设疑、探索、创新是组织好信息技术教学的“灵丹妙药”。
引导兴趣,注重“活”字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学生一旦对某知识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钻研教材本身的内涵,遵循职校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在关于Word 2003的教学中,教师不是滔滔不绝地介绍Word 2003的功能、使用方法、菜单的作用以及文字处理技巧等,而是先设计好一篇含有多种文字格式、多种段落格式、各种不同颜色、字体,甚至一些匹配的插图的文档让学生浏览。经过几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在优美文字、各种格式和色彩艳丽插图的欣赏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逐步体会到Word 2003强大的功能,并产生渴望学习的愿望。从而为Word 2003的理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Word 2003文档的感性认识,又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再讲解Word 2003的理论知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再上机操作时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并有较多的成就感。
再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题目:找出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学生知道素数的概念: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再没有其他约数的整数。于是他们从2开始算起,100以内的整数用笔算还能慢慢找出来,100以上的数就越来越难了。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寻找素数有无规律?学生会发现:要判别一个整数是否为素数时,就要用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该数的算术平方根之间的每一个整数去除该数,如都不能整除,则该整数就是素数。这对于越大的整数来说,其运算量就越大,笔算也就越困难。但对计算机而言,1000以内的这些四则运算瞬间就可完成。于是笔者出示《寻找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的C语言源程序,编译后运行,很快屏幕上便显示出1000以内的所有素数。学生立即产生了兴趣。这样笔者就较好地引入了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也不再感觉程序设计枯燥无味了。
设置疑问,体现“启”字
在上机实践操作中,学生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有了问题与困难,他们才有求知欲,才能发挥创造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通常是以问题引入课题。先设疑,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然后教师在一定的时候进行启发,这样学生就能开启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后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在启发后应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而不能由教师包办。只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成就感。
比如,在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月亮从山背后慢慢升起。学生很快制作出一个动画,但月亮不是从山背后升起,而是从山前面升起,这不合要求。于是笔者就提示:山应该在前面,月亮在中间,天空等背景在后面。这样就给学生们设置了疑问:用什么方法可达到这个效果?笔者在巡视学生练习的同时,启发他们曾经学过的内容:层及层的运用。学生在通过对层的概念的回忆及层与层之间位置关系的回忆,将这几个层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在教师设疑、学生思考、教师启发后,在一步一步地实践操作中,学生灵活地掌握了“层”的概念。
探索知识,重在“求”字
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有人说,三天不学习,在计算机世界里你就落伍了。现实虽然没那么严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速度之快。而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求索。现在的职校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应当扩展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有在不断求索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增强上进心。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环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些内容又必须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为此,笔者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能自主探索学习的氛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求索精神和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安排不同的座位,成立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在每个课时中,先要求学生按照该课时的内容完成学习计划,余下的时间,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让学生在每堂课中都感到很充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及时运用到课堂实践,有时还可以将小组里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推广到全班。实践是创新、求索的良好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力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课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强化理论知识,并激励学生去求索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设计时,文字的插入、背景的颜色、图片的插入等都由各小组学生经过讨论、研究和设计,然后经教师简单提示,全班学生便可掌握。但是对于背景声音、幻灯片的跳页播放等知识就需要学生去求索,不同的小组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也就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余地。
创新思维,凸显“新”字
教师在教学中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要精心设计,尤其在时间安排上,应和其他普通课程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用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剩下的时间提出练习或实践要求,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练习或操作。教师来回巡查,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有时还要在学生的计算机上进行示范操作,并可引导局部的讨论。这样可适时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维去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
职校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教师就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许多信息技术课中,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程,特别是注意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允许学生“天马行空”,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绘画教学中,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个课题——大城市印象,许多学生都画上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流动的人群、绿化的广场、宽敞的公路,有些还画上了大城市灯火辉煌的夜景,而有一个学生却画上了一个灰蒙蒙的天空,上面加一个标题:请还我们蓝天!由此可见,学生的视角是多维的。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起引导、启发、提示、点拨的作用。教师要激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大胆求索,积极创新。在实践操作中,应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和自主探索的乐趣,去获取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肖士胜(1968—),男,江西赣州人,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及网络管理。
(本文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