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民文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一改以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为基本目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种课堂教学方法随之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题教学”的概念由语文学科拓展到历史学科,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内涵、意义进行了解读,分析了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旨在为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一、历史主题教学的内涵
(一)历史主题教学的概念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的主要框架,并在这一主要框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根据学生思维实际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内涵是指,以学生为基础,用全面的动态生成的视角重新认识历史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整体的课堂教学观念[1]。教师要围绕某个主题,以情境教学为基础,融入多个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在对多个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现课堂主题教学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要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由主题深入情境,使其深化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让课本“活”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
(二)历史主题教学的特点
1.动态性
历史主题教学的方法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从一条主线出发,通过将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能动地组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和“时效性”。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成为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目标[2]。
2.整合性
整合性是历史主题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合性是指打破以往只注重知识背诵的陈规,根据不同历史知识点的个性和共性,把原来分散的历史知识整合成“团”,由个及类、由类及理,最后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主题。
3.发挥学生主体性
历史主题教学的宗旨是,打破学生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常规,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主题为线索,以教师指导为助力,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主提高。
二、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意义
(一)迎合新高考背景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实施,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出题者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点记忆的考查,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质的考查。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创设情境,是出题者喜欢的考查方式之一。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鲜明的主题特征。
例如,2018年高考历史卷非选择题第一题,以“大豆栽培技术”为主题线索,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经济地位和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历史知识点的简单陈列,而是将历史知识点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超越了课本和教材。
(二)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历史主题教学以某一主题为线索,以情境教学法为主体,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多彩课堂。历史主题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而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极具人文气息的一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串联的方式,对不同课题下的知识进行拆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三、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主题模糊不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仍以课本和教材为纲,为了教学而教學,缺乏对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思考,导致主题教学中主题模糊不清,甚至没有主题。例如,在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汉代的时代背景,接着讲解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最后总结汉武帝兴办太学、独尊儒术的主要措施,虽然课本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但是知识点过于松散,没有明确的主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4]。
(二)主题脱离教材
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思想是“超越知识点、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几个要素进行整合重塑,但“超越”不是单纯的“超越”,而要以知识点和教材为基础。但部分教师仅仅追求“超越”,认为唯有“超越”教材,才能更好地开展主题教学,因此设定的教学主题不考虑教材实际,严重脱离教材。
(三)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学情需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需要的主题,要因材施教,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主题,而不是唯经验主义。但在进行主题教学和主题选择时,教师选择的主题往往不符合学生学情。例如,高三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已有所了解,他们需要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拓展,而教师却把“‘东方古国’的垂暮悲歌”作为复习“鸦片战争”的主题,主题虽然新颖,但是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学生学情和需要严重不符。
四、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精彩导入,引出主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方式。历史主题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是背景故事导入法和图片加视频导入法,意在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引出主题,推动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解与“甲午战争”主题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光绪帝的相关故事来导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深入主题
由于历史知识点具有繁杂琐碎的特点,学生单纯靠记忆和背诵很容易混淆知识点,致使学习效率低下。而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整合知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情况来创设主题情境,把历史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相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主题和事件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其他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君主专制”为主题,利用电影《绣春刀》进行导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君主专制加强”的主题,整节课紧紧围绕“君主专制”这一主题展开。
(三)问题引导,凸现主题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历史主题教学要求问题设置以教材为基础,并高于教材,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材提供的知识自主解答问题,解读和理解主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要突出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中西方体制和文化的碰撞”这一主题,可以以茶叶和鸦片两种植物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提问:鸦片战争仅仅是茶叶和鸦片两种植物的碰撞吗?两种植物的贸易背后分别代表着什么?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可以避免吗?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通过从教材出发又高于教材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揭开历史的面纱,使其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影响,从而凸显教学主题。
(四)知识整合,紧扣主题
知识整合是主题教学的关键,是对主题教学的最后升华。教师要围绕主题,做好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做好拓展延伸。这不仅能使学生对这一主题下历史知识的关系和思路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總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有着动态性、整合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符合新高考的需要,其提倡以情境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主题的排列和重组,充分发挥主题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自主探究中构建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胡一帆.主题式教学与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胡溪云.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李红艳.主题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谢芳洁,孙斌.立足历史主题 彰显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8):51-52.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教学策略
一、历史主题教学的内涵
(一)历史主题教学的概念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的主要框架,并在这一主要框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根据学生思维实际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内涵是指,以学生为基础,用全面的动态生成的视角重新认识历史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整体的课堂教学观念[1]。教师要围绕某个主题,以情境教学为基础,融入多个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在对多个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现课堂主题教学的构建和开放式教学;要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由主题深入情境,使其深化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让课本“活”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
(二)历史主题教学的特点
1.动态性
历史主题教学的方法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从一条主线出发,通过将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能动地组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和“时效性”。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成为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目标[2]。
2.整合性
整合性是历史主题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合性是指打破以往只注重知识背诵的陈规,根据不同历史知识点的个性和共性,把原来分散的历史知识整合成“团”,由个及类、由类及理,最后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主题。
3.发挥学生主体性
历史主题教学的宗旨是,打破学生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常规,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主题为线索,以教师指导为助力,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主提高。
二、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意义
(一)迎合新高考背景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实施,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出题者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点记忆的考查,而是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质的考查。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创设情境,是出题者喜欢的考查方式之一。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鲜明的主题特征。
例如,2018年高考历史卷非选择题第一题,以“大豆栽培技术”为主题线索,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经济地位和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历史知识点的简单陈列,而是将历史知识点与现代农业相结合,超越了课本和教材。
(二)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历史主题教学以某一主题为线索,以情境教学法为主体,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多彩课堂。历史主题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而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极具人文气息的一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串联的方式,对不同课题下的知识进行拆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三、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主题模糊不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仍以课本和教材为纲,为了教学而教學,缺乏对历史知识点的整合和思考,导致主题教学中主题模糊不清,甚至没有主题。例如,在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汉代的时代背景,接着讲解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最后总结汉武帝兴办太学、独尊儒术的主要措施,虽然课本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但是知识点过于松散,没有明确的主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4]。
(二)主题脱离教材
历史主题教学的主要思想是“超越知识点、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几个要素进行整合重塑,但“超越”不是单纯的“超越”,而要以知识点和教材为基础。但部分教师仅仅追求“超越”,认为唯有“超越”教材,才能更好地开展主题教学,因此设定的教学主题不考虑教材实际,严重脱离教材。
(三)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学情需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需要的主题,要因材施教,仔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主题,而不是唯经验主义。但在进行主题教学和主题选择时,教师选择的主题往往不符合学生学情。例如,高三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已有所了解,他们需要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拓展,而教师却把“‘东方古国’的垂暮悲歌”作为复习“鸦片战争”的主题,主题虽然新颖,但是教学内容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学生学情和需要严重不符。
四、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精彩导入,引出主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方式。历史主题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是背景故事导入法和图片加视频导入法,意在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引出主题,推动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解与“甲午战争”主题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光绪帝的相关故事来导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深入主题
由于历史知识点具有繁杂琐碎的特点,学生单纯靠记忆和背诵很容易混淆知识点,致使学习效率低下。而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整合知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主题,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情况来创设主题情境,把历史与生活和其他学科相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主题和事件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其他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君主专制”为主题,利用电影《绣春刀》进行导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君主专制加强”的主题,整节课紧紧围绕“君主专制”这一主题展开。
(三)问题引导,凸现主题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历史主题教学要求问题设置以教材为基础,并高于教材,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材提供的知识自主解答问题,解读和理解主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要突出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中西方体制和文化的碰撞”这一主题,可以以茶叶和鸦片两种植物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提问:鸦片战争仅仅是茶叶和鸦片两种植物的碰撞吗?两种植物的贸易背后分别代表着什么?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可以避免吗?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通过从教材出发又高于教材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揭开历史的面纱,使其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影响,从而凸显教学主题。
(四)知识整合,紧扣主题
知识整合是主题教学的关键,是对主题教学的最后升华。教师要围绕主题,做好知识的整合和串联,做好拓展延伸。这不仅能使学生对这一主题下历史知识的关系和思路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總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有着动态性、整合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符合新高考的需要,其提倡以情境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主题的排列和重组,充分发挥主题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自主探究中构建从微观到宏观的完整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胡一帆.主题式教学与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胡溪云.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李红艳.主题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谢芳洁,孙斌.立足历史主题 彰显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