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之一,是与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数字,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做出经营决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治理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会影响企业利益,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秩序。近几年来,信息失真已引起普遍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不信任,破坏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相关对策
一、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是与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数字,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它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引发的资金运动的状态、方式的反应。会计信息可用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业绩管理,还可用于外部监管,驱动资源有效配置。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特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8条,分别是: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将旧准则中的“一贯性”并入了“可比性”中,即企业前后各期信息“可比”;将旧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前移至第1章总则中,重要性得到提升,仅次于四大会计假设。也有意见认为,“权责发生制”已经归类于会计假设之中,即第五大会计假设;基于资产负债表观,新准则取消了“配比性”这一质量要求;而“历史成本”这一质量要求在新准则中,被调整至第九章会计计量中,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一起构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中,对于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某一支出应当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取决于该支出是否符合资产、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因此,新准则不再单独规定“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程度较高,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引起经济资源及其权利变动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行为,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会计核算有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从产生动机看,可以分为非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差错和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差错常常是由于会计人员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局限造成的,基本没有不良企图,主要表现为会计凭证的编制错误以及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应用错误等。而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则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等原因造成的会计造假,主要表现为收入、支出、利润等有意核算不实;搞多套账、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偷逃税款、私存私放现金和银行存款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利益不一致、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的缺陷、内部监管的不力。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作为信息提供者的经营者,有机会干预信息的加工过程,他们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身业绩评价的行为,通过暗示、指使会计人员篡改财务数据、虚报会计报表粉饰经营业绩、美化经营成果;同时,一些职业道德不高、业务素质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会计人员往往容易受利益驱动或领导权威的威慑,钻制度的空子而弄虚作假。还有,在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受人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如鉴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会计人员要判断什么情况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要先判断业务的商业实质再计算损益等等,这无疑也是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考验。还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人员分工不是很明确,很少进行资产清查,使得员工相互勾结,会计人员有漏洞可乘。
2、外部原因。会计法规有待完善、会计制度不太健全,监督弱化。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虽然已初具规模,立法数量较多、覆盖面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显现出其不足之处,有较多模糊字眼,如“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未给出明确判断标准,还有法规中对会计违法犯罪问题规定亦不是太明确;会计制度规定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对资产负债的计价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这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水平等都失去客观性,核算不实;监督力度不够,专业监督各自为政,惩罚力度不
够,未能从根本上触动造假者的切身利益。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人的因素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一方面,身为一名会计人员,我们要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如经济、金融等知识,要既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通过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对各项会计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精打细算,注重节约,当好家,理好财,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强化诚信教育,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使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会计人员要立足于服务大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给来办事的职工留下“门难进、脸难看、口难开、事难办”的不良印象,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要用微笑服务和扎实的业务素质赢得大家的真心。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有必要经常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而且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内外结合逐步树立良好风尚。
(二)内部环境
必须完善企业治理,依法落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抓住会计核算这一环节,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要完善企业治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单位内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严格把关,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过程到结果都能真实、有效、完整、合法;同时还要对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加强会计监督,定期不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还要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适当增加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的评判标准,以减少对财务数字的依赖性。
要规范企业管理层的行为,《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要确保会计信息表述真实,质量提高,就要把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大对其监督力度,同时还要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也落到实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实行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规定的各项会计核算的要求、方法、理论和程序,规范自身行为,恪尽职守,努力营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敢造假,管理层不敢要求造假”的良好氛围,确保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
(三)外部环境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建立会计诚信规范。要大力加强对《会计法》及各项准则制度的学习运用,尤其要加强对适应新形势、新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人为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建立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诚信走向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法律对其规范,使会计诚信从“道德规范”逐步转向“法律规范”,加强其约束性。
2、强化外部监督,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要接受和主动配合社会、政府对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大力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同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考核、评价,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警示,不断提高相关人员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意识,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对有关的财会人员及指使造假的有关领导都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从源头上切断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总之,会计信息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每位会计人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会计人员,我们要保证自己提供的每一份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以保证企业的繁荣兴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2(8).
2、韩冰.对会计信息质量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07(12).
3、王晓东.略论会计诚信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2).
(作者单位:上海铁路局徐州车务段)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相关对策
一、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是与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的数字,它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它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引发的资金运动的状态、方式的反应。会计信息可用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业绩管理,还可用于外部监管,驱动资源有效配置。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特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共8条,分别是: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将旧准则中的“一贯性”并入了“可比性”中,即企业前后各期信息“可比”;将旧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前移至第1章总则中,重要性得到提升,仅次于四大会计假设。也有意见认为,“权责发生制”已经归类于会计假设之中,即第五大会计假设;基于资产负债表观,新准则取消了“配比性”这一质量要求;而“历史成本”这一质量要求在新准则中,被调整至第九章会计计量中,与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一起构成了会计计量属性;在新准则中,对于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某一支出应当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取决于该支出是否符合资产、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因此,新准则不再单独规定“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程度较高,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这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引起经济资源及其权利变动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行为,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从产生过程看,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会计核算有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从产生动机看,可以分为非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差错和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差错常常是由于会计人员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局限造成的,基本没有不良企图,主要表现为会计凭证的编制错误以及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应用错误等。而故意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则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等原因造成的会计造假,主要表现为收入、支出、利润等有意核算不实;搞多套账、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偷逃税款、私存私放现金和银行存款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利益不一致、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的缺陷、内部监管的不力。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作为信息提供者的经营者,有机会干预信息的加工过程,他们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身业绩评价的行为,通过暗示、指使会计人员篡改财务数据、虚报会计报表粉饰经营业绩、美化经营成果;同时,一些职业道德不高、业务素质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会计人员往往容易受利益驱动或领导权威的威慑,钻制度的空子而弄虚作假。还有,在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受人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如鉴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会计人员要判断什么情况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要先判断业务的商业实质再计算损益等等,这无疑也是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考验。还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人员分工不是很明确,很少进行资产清查,使得员工相互勾结,会计人员有漏洞可乘。
2、外部原因。会计法规有待完善、会计制度不太健全,监督弱化。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虽然已初具规模,立法数量较多、覆盖面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显现出其不足之处,有较多模糊字眼,如“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等,未给出明确判断标准,还有法规中对会计违法犯罪问题规定亦不是太明确;会计制度规定以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对资产负债的计价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这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水平等都失去客观性,核算不实;监督力度不够,专业监督各自为政,惩罚力度不
够,未能从根本上触动造假者的切身利益。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人的因素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一方面,身为一名会计人员,我们要敬业爱岗,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如经济、金融等知识,要既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能通过运用各种相关知识对各项会计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精打细算,注重节约,当好家,理好财,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强化诚信教育,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使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会计人员要立足于服务大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不给来办事的职工留下“门难进、脸难看、口难开、事难办”的不良印象,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要用微笑服务和扎实的业务素质赢得大家的真心。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有必要经常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而且有必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内外结合逐步树立良好风尚。
(二)内部环境
必须完善企业治理,依法落实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责任,抓住会计核算这一环节,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要完善企业治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单位内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实行会计监督,严格把关,以保证单位会计核算从过程到结果都能真实、有效、完整、合法;同时还要对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加强会计监督,定期不定期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还要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适当增加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的评判标准,以减少对财务数字的依赖性。
要规范企业管理层的行为,《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要确保会计信息表述真实,质量提高,就要把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落到实处,加大对其监督力度,同时还要依据《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也落到实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实行财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规定的各项会计核算的要求、方法、理论和程序,规范自身行为,恪尽职守,努力营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敢造假,管理层不敢要求造假”的良好氛围,确保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高。
(三)外部环境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建立会计诚信规范。要大力加强对《会计法》及各项准则制度的学习运用,尤其要加强对适应新形势、新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还要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人为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建立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诚信走向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法律对其规范,使会计诚信从“道德规范”逐步转向“法律规范”,加强其约束性。
2、强化外部监督,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要接受和主动配合社会、政府对单位进行的会计监督,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大力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同时要对会计信息进行考核、评价,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警示,不断提高相关人员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意识,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对有关的财会人员及指使造假的有关领导都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从源头上切断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总之,会计信息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稳定,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每位会计人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会计人员,我们要保证自己提供的每一份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以保证企业的繁荣兴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2(8).
2、韩冰.对会计信息质量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经界,2007(12).
3、王晓东.略论会计诚信危机及其治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12).
(作者单位:上海铁路局徐州车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