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尊重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13—01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尊重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通常不在受尊重的范围内。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重要感、自尊、自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尊重导致成功,轻视导致失败,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都是如此。“尊重”教育需要班主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即学生是主体,班主任的责任在于服务。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这种尊重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更在于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老师和学生谈话,首先要在一种平和的环境中进行,最好让学生也坐下来,言语和眼神的相互交流会让学生非常轻松主动地和老师分享他的感受,而老师坐学生站的方式却让学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不能逼,不能说“你必须参加”,要用“你看,同学们都等着你,没有你的参与,老师对此次活动都没有了兴趣”之类的话语。学生做错事,不能当面指责,“你是个坏孩子。”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而要用“我想你不是有意这样做的,下次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语气,为的是让学生知道自我选择。班主任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都得仔细考虑是否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使学生理解尊重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这个天平就是尊重。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教育中让学生首先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注视别人,也不能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鄙视他人,更不应该用含沙射影的语言去中伤别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屑的表现去伤害别人的自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假如自己在有些方面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和嫉妒去代替应有的尊重。只有诚心的尊重,才会有不耻下问的心态,才会有共同的进步。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生活中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真心的尊重。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以礼相待,可以说,同窗情谊十分重要。同学之间不但要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而且要在日常里互相尊重。但是,本是宁静的校园里却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同学之间吵嘴,粗话、脏话随口而出;无意中被他人撞了一下或踩了一脚、推了一把,为挽回“面子”,找到几个“哥们儿”,去与他人理论,以致大打出手;因为他人生理上的缺陷,取绰号、挖苦、嘲讽、排挤、打击他人的自尊心……这些都是同学交往中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尊重的意义,我经常通过班会、晨谈、活动课时间,讲一些古今名人珍惜友情的小故事,读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去想,听完后互相讨论,谈感想,最后把自己的心得写在文章里。我再从中挑出几篇写得较好的文章贴在宣传栏内,让同学们随时去看一看,随时去反省一下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中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另外,我还找了一些名言名句抄在黑板左上角,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心旷神怡”、“宽容即是幸福”、“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等等。并且多次开展以“尊重”为主题的班会,随时去熏陶、感染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心理意识,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B)—0013—01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应该说新课程倡导尊重、赏识,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尊重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通常不在受尊重的范围内。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重要感、自尊、自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尊重导致成功,轻视导致失败,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学生将来的人生之路都是如此。“尊重”教育需要班主任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即学生是主体,班主任的责任在于服务。要让学生懂得尊重,班主任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这种尊重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更在于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老师和学生谈话,首先要在一种平和的环境中进行,最好让学生也坐下来,言语和眼神的相互交流会让学生非常轻松主动地和老师分享他的感受,而老师坐学生站的方式却让学生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让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不能逼,不能说“你必须参加”,要用“你看,同学们都等着你,没有你的参与,老师对此次活动都没有了兴趣”之类的话语。学生做错事,不能当面指责,“你是个坏孩子。”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而要用“我想你不是有意这样做的,下次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语气,为的是让学生知道自我选择。班主任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都得仔细考虑是否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使学生理解尊重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这个天平就是尊重。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是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教育中让学生首先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注视别人,也不能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鄙视他人,更不应该用含沙射影的语言去中伤别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屑的表现去伤害别人的自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假如自己在有些方面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和嫉妒去代替应有的尊重。只有诚心的尊重,才会有不耻下问的心态,才会有共同的进步。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生活中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真心的尊重。在校园生活中,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以礼相待,可以说,同窗情谊十分重要。同学之间不但要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而且要在日常里互相尊重。但是,本是宁静的校园里却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一两句不中听的话,同学之间吵嘴,粗话、脏话随口而出;无意中被他人撞了一下或踩了一脚、推了一把,为挽回“面子”,找到几个“哥们儿”,去与他人理论,以致大打出手;因为他人生理上的缺陷,取绰号、挖苦、嘲讽、排挤、打击他人的自尊心……这些都是同学交往中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尊重的意义,我经常通过班会、晨谈、活动课时间,讲一些古今名人珍惜友情的小故事,读一些优美的文章,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去想,听完后互相讨论,谈感想,最后把自己的心得写在文章里。我再从中挑出几篇写得较好的文章贴在宣传栏内,让同学们随时去看一看,随时去反省一下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中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另外,我还找了一些名言名句抄在黑板左上角,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心旷神怡”、“宽容即是幸福”、“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被人尊重是一种幸福”等等。并且多次开展以“尊重”为主题的班会,随时去熏陶、感染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心理意识,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