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纪录片的定义在文献书中的记载有很多种解释,一般历史类纪录片,指的是对某一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再现的记录影像。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准确地与历史史实相吻合,不能够违背历史的真实性,更不能在原有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任何的艺术创作与加工,纪录片表达的观点必须客观、理性,不得拥有偏激和失真的思想。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历史影像资料,遗迹遗物,老照片文献文物或者美术作品,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影片的完整性。同时影片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文学以及艺术创作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真实性;三维技术;历史性
《大国崛起》主要讲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先后称霸世界的九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虽然走过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的历史兴衰与发展轨迹却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典型意义,纪录片通过阐述这九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探究他们在发展中采取的种种政策,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线索,寻找一条能够发展为大国的道路。在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国家如何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国,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对于当代中国的一个思考与探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三维动画技术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是它的一个亮点。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横跨五个世纪的九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要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内展现出来,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影片的编导在制作的过程中,选取了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建筑作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递进,利用先进的三维动画的方式,将这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逐一展示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片头的开始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地球造型,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滂沱大雨和巨大的海浪冲击下,一艘商船踏浪前行,十五到十六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率先进行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整个地球也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探险活动中逐渐连为一体。紧接着画面从一幢大楼里穿梭而出,画面顿时变成了繁荣的港口贸易场景。17世纪的荷兰,通过建立世界上最早的信贷机构等等一系列贸易措施,完成了资本的积累,资本的力量帮助荷兰一跃成为新的大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随着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眼前变成了英国博览会的现场,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迎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正是这个稳定的环境,使得英国完成了第一工业革命,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真正的世界主宰。伴着阵阵枪炮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像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烟尘散去,却是1871年,德国统一后,从勃兰登堡门俯瞰柏林的和谐景象。同年,在茫茫大海上,日本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的船队还在大海上漂泊,而在漫天的鹅毛大雪中,俄国的沙皇改革也在重重困难和半停半就中艰难的前行,大国之路命途多舛,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自由女神高举着火炬,引导着新兴的大国美国逐渐走上大国之路,终成世界一极。在一阵巨浪拍打礁石激起的水花中,“大国崛起”四个大字赫然出现。
整个片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份三十秒,却将五个世纪大国的演变兴衰演绎得淋漓尽致,十分准确将每个国家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和建筑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不可谓不经典。同时,利用三维特效技术制作出来的画面,逼真富有活力,增强了画面感,如同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一般,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对真实的不懈追求是纪录片的根本,而表现真实的技巧和手法并不相同,三维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运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场景,弥补了原始影像资料不足的缺陷,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增强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
2. 情景再现与三维技术的有机结合
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手法,凭借着它新颖、形象的特点,一直以来得到了纪录片创作者们喜爱。情景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利用声音和画面的设计,表现出客观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人物心理的制作技巧。
在《大国崛起》中,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完成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相关的影像资料不足的原因外,更多的情况下,是情景再现自身的缺陷,比如宏大的战争场面,战争的残酷与血雨腥风的凄惨景象,这些是真人表演无法做到的,很多紧张激烈的现场效果也是体现不出来的。
在这部十二集纪录片中,也不乏情景再现的经典片段,不妨列举一例,来简要说明一下。首先我选择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上决战。这场战争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惨败,英国皇家海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西班牙逐步退出了世界的舞台,英国开启大国之路。在这个片段,三维数字技术表现的战争场面,代替了情景再现,三维数字技术将宏大的海上作战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将战争残酷生动形象的勾勒出来。而且,在细节把握上也十分考究,对应解说词的内容,还将风吹船帆的情景表现出来,将整个故事表达的生动形象。大炮的轰鸣,刀剑的碰撞,战舰的追逐……三维数字技术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丝毫不逊色于情景再现,再加上音响与解说词的配合,战争紧张激烈的效果被表现出来,而且动画技术在细节表现上,还要优于真人扮演。让观众更加贴切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3. 真人饰演比重减少
前边提到了三维数字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情景再现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影片的可观性。作为纪录片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在历史类纪录片中,向故事片借鉴叙事手法,这种行为是可以的,不过这种方式需要编剧和导演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其种的分寸。单纯从“真实”的层面来讲,纪录片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不同于故事片,因为纪录片的一切要围绕“真实”二字展开,比较受拘束,而故事片则完全可以虚构,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一些。纪录片的真人饰演部分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托,扮演的人物,环境甚至道具,都必须按照历史记载的内容进行还原。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真人扮演的部分占得比重不是很大,比如,瓦特祖父们经商的格拉斯哥港口的繁榮景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表演、法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场景……这些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表演,甚至连现场声音也最大限度的被弱化了,整个画面也是黑白的,声音多以画外音和后期配音为主。 4. 细节的表现更加具体和清晰
4.1 细节把握准确,有说服力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几个不同点中,细节的把握就是其中之一。故事片的很多细节,导演和编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或者进行艺术加工、艺术设计,而纪录片则不然,它的情节必须要与历史史实保持完全一致,不能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被破坏。所以,纪录片必须通过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緒,从而产生共鸣。
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德国篇中,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了600万犹太人,不仅伤害了世界,也深深的伤害了自己。当勃兰特在犹太人被害纪念碑前双膝跪地的那一刻,镜头始终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面色沉重,目光黯淡,这是一个国家在忏悔,也是一个民族在忏悔。他的面部表情的种种细节,使整个画面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使得原本沉重的氛围更加的浓烈,更加震撼,也让观众更容易洞察,理解到主人公内心深处复杂的心情。
4.2 个性化的人物刻画
人物细节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人物本身身体传递出的细微的内在含义,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介绍了一位在德国国家统一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人物,他就是奥托·冯·俾斯麦。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生可以说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德国的统一一直到发展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国,俾斯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大国崛起》在介绍俾斯麦时,选择在他的专题博物馆里进行拍摄,而且博物馆里的一幅珍贵的油画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线索。这幅油画的是德国历史最光辉的一个历史瞬间,描绘的是德皇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景。油画中整个场面庄严肃穆,为了显示俾斯麦的突出形象。画师特意将俾斯麦画成身穿一身白色的戎装,在整个画面显得异常的突出。画中的俾斯麦,一脸的严肃,目光坚毅,炯炯有神,似乎在告诉后人,这位老人将用他一生的精力把德国带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这幅油画总体来看,俾斯麦的形象更加的生动鲜活,性格更加鲜明,而且画中人物那双透着坚毅的眼睛,将俾斯麦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俾斯麦果敢强硬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油画作品,结合富有激情的解说词,俾斯麦“铁血宰相”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4.3 场景选择有深意
场景的选择往往要与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吻合,不是随便一个场景就可以拍摄的,在影片的拍摄中,要避免毫无特点的场景,一个优秀的外景地具有特殊的叙事效果,它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时可以替代,甚至超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既给空间造型提供了依据,又满足了观众的新鲜感。它的象征性,有时代表了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
还是列举德国这一集的例子。在这一集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一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轰炸的遍体鳞伤的教堂废墟,还有一处,是离它不远的一座雕像,叫“柏林”。或许,即便不需要解说词的说明,观众也一定理解这两处建筑的含义。分裂与统一,是这个国家一再上演的戏码,而这个饱经战争洗礼,曾经数去理智的民族,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国家的未来。这两处场景的出现不仅仅将故事的发展引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同时整个影片的氛围也从原有的紧张激烈的快节奏逐渐的舒缓下来,由原先的讲述,逐渐的带领着观众进行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达到了最终叙述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世佳,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衡水学院学报.2016年10期
[2]尚雅丽,电影蒙太奇功能探究.电影文学.2010年05期.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王骏,李杰.影视画面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真实性;三维技术;历史性
《大国崛起》主要讲述了自十五世纪以来,先后称霸世界的九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虽然走过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的历史兴衰与发展轨迹却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典型意义,纪录片通过阐述这九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探究他们在发展中采取的种种政策,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线索,寻找一条能够发展为大国的道路。在当下中国政治经济都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国家如何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国,这也是这部纪录片对于当代中国的一个思考与探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三维动画技术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是它的一个亮点。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横跨五个世纪的九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要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内展现出来,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影片的编导在制作的过程中,选取了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建筑作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递进,利用先进的三维动画的方式,将这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逐一展示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片头的开始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地球造型,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滂沱大雨和巨大的海浪冲击下,一艘商船踏浪前行,十五到十六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率先进行的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且整个地球也在这次史无前例的探险活动中逐渐连为一体。紧接着画面从一幢大楼里穿梭而出,画面顿时变成了繁荣的港口贸易场景。17世纪的荷兰,通过建立世界上最早的信贷机构等等一系列贸易措施,完成了资本的积累,资本的力量帮助荷兰一跃成为新的大国,被誉为“海上马车夫”。随着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眼前变成了英国博览会的现场,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迎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正是这个稳定的环境,使得英国完成了第一工业革命,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真正的世界主宰。伴着阵阵枪炮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像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烟尘散去,却是1871年,德国统一后,从勃兰登堡门俯瞰柏林的和谐景象。同年,在茫茫大海上,日本岩仓使团出访欧美的船队还在大海上漂泊,而在漫天的鹅毛大雪中,俄国的沙皇改革也在重重困难和半停半就中艰难的前行,大国之路命途多舛,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自由女神高举着火炬,引导着新兴的大国美国逐渐走上大国之路,终成世界一极。在一阵巨浪拍打礁石激起的水花中,“大国崛起”四个大字赫然出现。
整个片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份三十秒,却将五个世纪大国的演变兴衰演绎得淋漓尽致,十分准确将每个国家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和建筑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不可谓不经典。同时,利用三维特效技术制作出来的画面,逼真富有活力,增强了画面感,如同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一般,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对真实的不懈追求是纪录片的根本,而表现真实的技巧和手法并不相同,三维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运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场景,弥补了原始影像资料不足的缺陷,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增强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
2. 情景再现与三维技术的有机结合
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手法,凭借着它新颖、形象的特点,一直以来得到了纪录片创作者们喜爱。情景在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利用声音和画面的设计,表现出客观世界里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人物心理的制作技巧。
在《大国崛起》中,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完成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相关的影像资料不足的原因外,更多的情况下,是情景再现自身的缺陷,比如宏大的战争场面,战争的残酷与血雨腥风的凄惨景象,这些是真人表演无法做到的,很多紧张激烈的现场效果也是体现不出来的。
在这部十二集纪录片中,也不乏情景再现的经典片段,不妨列举一例,来简要说明一下。首先我选择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上决战。这场战争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惨败,英国皇家海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西班牙逐步退出了世界的舞台,英国开启大国之路。在这个片段,三维数字技术表现的战争场面,代替了情景再现,三维数字技术将宏大的海上作战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将战争残酷生动形象的勾勒出来。而且,在细节把握上也十分考究,对应解说词的内容,还将风吹船帆的情景表现出来,将整个故事表达的生动形象。大炮的轰鸣,刀剑的碰撞,战舰的追逐……三维数字技术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丝毫不逊色于情景再现,再加上音响与解说词的配合,战争紧张激烈的效果被表现出来,而且动画技术在细节表现上,还要优于真人扮演。让观众更加贴切的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3. 真人饰演比重减少
前边提到了三维数字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情景再现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影片的可观性。作为纪录片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在历史类纪录片中,向故事片借鉴叙事手法,这种行为是可以的,不过这种方式需要编剧和导演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其种的分寸。单纯从“真实”的层面来讲,纪录片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不同于故事片,因为纪录片的一切要围绕“真实”二字展开,比较受拘束,而故事片则完全可以虚构,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一些。纪录片的真人饰演部分要以历史资料为依托,扮演的人物,环境甚至道具,都必须按照历史记载的内容进行还原。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真人扮演的部分占得比重不是很大,比如,瓦特祖父们经商的格拉斯哥港口的繁榮景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表演、法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的场景……这些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表演,甚至连现场声音也最大限度的被弱化了,整个画面也是黑白的,声音多以画外音和后期配音为主。 4. 细节的表现更加具体和清晰
4.1 细节把握准确,有说服力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几个不同点中,细节的把握就是其中之一。故事片的很多细节,导演和编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或者进行艺术加工、艺术设计,而纪录片则不然,它的情节必须要与历史史实保持完全一致,不能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被破坏。所以,纪录片必须通过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緒,从而产生共鸣。
在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德国篇中,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了600万犹太人,不仅伤害了世界,也深深的伤害了自己。当勃兰特在犹太人被害纪念碑前双膝跪地的那一刻,镜头始终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他面色沉重,目光黯淡,这是一个国家在忏悔,也是一个民族在忏悔。他的面部表情的种种细节,使整个画面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使得原本沉重的氛围更加的浓烈,更加震撼,也让观众更容易洞察,理解到主人公内心深处复杂的心情。
4.2 个性化的人物刻画
人物细节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人物本身身体传递出的细微的内在含义,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介绍了一位在德国国家统一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人物,他就是奥托·冯·俾斯麦。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生可以说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德国的统一一直到发展成为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国,俾斯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大国崛起》在介绍俾斯麦时,选择在他的专题博物馆里进行拍摄,而且博物馆里的一幅珍贵的油画成为了整个故事的线索。这幅油画的是德国历史最光辉的一个历史瞬间,描绘的是德皇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景。油画中整个场面庄严肃穆,为了显示俾斯麦的突出形象。画师特意将俾斯麦画成身穿一身白色的戎装,在整个画面显得异常的突出。画中的俾斯麦,一脸的严肃,目光坚毅,炯炯有神,似乎在告诉后人,这位老人将用他一生的精力把德国带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这幅油画总体来看,俾斯麦的形象更加的生动鲜活,性格更加鲜明,而且画中人物那双透着坚毅的眼睛,将俾斯麦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俾斯麦果敢强硬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油画作品,结合富有激情的解说词,俾斯麦“铁血宰相”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4.3 场景选择有深意
场景的选择往往要与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吻合,不是随便一个场景就可以拍摄的,在影片的拍摄中,要避免毫无特点的场景,一个优秀的外景地具有特殊的叙事效果,它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时可以替代,甚至超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既给空间造型提供了依据,又满足了观众的新鲜感。它的象征性,有时代表了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
还是列举德国这一集的例子。在这一集的后半部分,出现了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一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轰炸的遍体鳞伤的教堂废墟,还有一处,是离它不远的一座雕像,叫“柏林”。或许,即便不需要解说词的说明,观众也一定理解这两处建筑的含义。分裂与统一,是这个国家一再上演的戏码,而这个饱经战争洗礼,曾经数去理智的民族,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国家的未来。这两处场景的出现不仅仅将故事的发展引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同时整个影片的氛围也从原有的紧张激烈的快节奏逐渐的舒缓下来,由原先的讲述,逐渐的带领着观众进行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达到了最终叙述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世佳,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衡水学院学报.2016年10期
[2]尚雅丽,电影蒙太奇功能探究.电影文学.2010年05期.
[3]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王骏,李杰.影视画面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