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关联企业在银行中进行信贷融资。由于关联企业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关联企业在偿贷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给银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在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银行需要加强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从而使银行的资金得到保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企业,阐述了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一些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银行的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关联企业制度;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想得到发展,只有机遇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融资,在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融资方式。而且目前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关联化企业,这些关联企业在银行进行信贷融资,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关联交易、资金串用以及相互担保等情况,其信贷风险也是巨大的。为了保证银行的利益,应该银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工作,学习国外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完善关联企业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和企业都能够得到发展。
一、关联企业
关联企业主要是指一些企业以资产或者契约为纽带,由子公司、母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参与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他们都要遵守集团统一的章程[1]。在法律上,关联企业由控制公司和下属的从属公司构成,他们在资金、经营以及购销等方面都想存在着一定的拥有控制关系,是一个基于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形成的企业群体。
二、关联企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关联企业银行信贷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多头授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关联企业了解不够,导致同一家银行对属于一个关联体的多个企业分别授信,使得银行对于同一个关联企业集合进行多次放贷行为,最终使得关联企业的授信总量超过企业的偿贷能力,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2)粉饰报表。贷款企业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关联交易来粉饰其财务报表,提供虚假的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情况,对银行造成误导,并对其进行信贷业务。(3)挪用资金。贷款企业将信贷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到其他关联企业,如房市、股市等高风险市场中,没有将资金使用到约定的用途上。
三、关联企业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加强对关联企业的立法,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
对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关联企业的信贷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条例,建立关联企业人格否认制度,从根本上上规避关联企业滥用企业独立人格的行为,将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使得银行关联企業的信贷风险降低。还可以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对于一些没有偿贷能力的企业,只要相关的证据表明其控制公司的责任,或者银行可以确定控制公司对贷款企业具有控制因素,就可以推定控制企业应该为该企业承担银行债务责任。通过对相关银行信贷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护银行的资本安全。
(二)建立完善的授信机制
在银行进行信贷业务的时候,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关联企业在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将关联企业的统一授信和个别授信相结合,从而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对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时,需要将关联企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和审核,统一授信能够有效的规避企业因为资本虚增而引起的信用膨胀,可以有效的防范在进行个别授信的时候出现高估关联企业资产的现象。通过统一授信和个别授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的规避交叉贷款的现象,避免出现一些企业多头贷款的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风险。
(三)对关联企业进行信贷全面分析
银行在向关联企业进行贷款业务之前必须在对关联企业进行全面的信息调查,这样做能够让银行对贷款企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关联企业的贷前调查工作,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以及企业和母公司的控制关系等,在放贷之前必须确保企业具备一定的偿贷能力,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四、结语
在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中,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关联企业制度,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加强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国家政府的政策扶助,完善关联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银行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银行还应该建立全面的关联企业信贷信息系统,在贷前对关联企业的资产、征信等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具有偿贷能力的贷款主体,在贷款合同中添加相应的还贷风险预防条款等,还要做好贷后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保护银行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朱敏,杜水英.论集团(关联)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180-181.
关键词:关联企业制度;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想得到发展,只有机遇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进行融资,在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是其中最为常用的融资方式。而且目前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关联化企业,这些关联企业在银行进行信贷融资,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着频繁的关联交易、资金串用以及相互担保等情况,其信贷风险也是巨大的。为了保证银行的利益,应该银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工作,学习国外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完善关联企业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和企业都能够得到发展。
一、关联企业
关联企业主要是指一些企业以资产或者契约为纽带,由子公司、母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参与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他们都要遵守集团统一的章程[1]。在法律上,关联企业由控制公司和下属的从属公司构成,他们在资金、经营以及购销等方面都想存在着一定的拥有控制关系,是一个基于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形成的企业群体。
二、关联企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关联企业银行信贷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多头授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关联企业了解不够,导致同一家银行对属于一个关联体的多个企业分别授信,使得银行对于同一个关联企业集合进行多次放贷行为,最终使得关联企业的授信总量超过企业的偿贷能力,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2)粉饰报表。贷款企业通过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关联交易来粉饰其财务报表,提供虚假的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情况,对银行造成误导,并对其进行信贷业务。(3)挪用资金。贷款企业将信贷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到其他关联企业,如房市、股市等高风险市场中,没有将资金使用到约定的用途上。
三、关联企业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加强对关联企业的立法,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
对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关联企业的信贷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条例,建立关联企业人格否认制度,从根本上上规避关联企业滥用企业独立人格的行为,将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而使得银行关联企業的信贷风险降低。还可以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对于一些没有偿贷能力的企业,只要相关的证据表明其控制公司的责任,或者银行可以确定控制公司对贷款企业具有控制因素,就可以推定控制企业应该为该企业承担银行债务责任。通过对相关银行信贷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保护银行的资本安全。
(二)建立完善的授信机制
在银行进行信贷业务的时候,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关联企业在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将关联企业的统一授信和个别授信相结合,从而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对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时,需要将关联企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和审核,统一授信能够有效的规避企业因为资本虚增而引起的信用膨胀,可以有效的防范在进行个别授信的时候出现高估关联企业资产的现象。通过统一授信和个别授信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的规避交叉贷款的现象,避免出现一些企业多头贷款的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风险。
(三)对关联企业进行信贷全面分析
银行在向关联企业进行贷款业务之前必须在对关联企业进行全面的信息调查,这样做能够让银行对贷款企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关联企业的贷前调查工作,要采取各种措施对企业的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以及企业和母公司的控制关系等,在放贷之前必须确保企业具备一定的偿贷能力,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四、结语
在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中,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关联企业制度,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加强对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国家政府的政策扶助,完善关联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银行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银行还应该建立全面的关联企业信贷信息系统,在贷前对关联企业的资产、征信等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具有偿贷能力的贷款主体,在贷款合同中添加相应的还贷风险预防条款等,还要做好贷后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保护银行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朱敏,杜水英.论集团(关联)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