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包含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想处理好这种关系并不容易。在行善的同时更要关注被施者的感受,不要让他们觉得是在接受你的同情与怜悯,而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接受你的帮助。
这是我阅读《慈善读本》后感受到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平等行善的材料,而令我印象最深刻、最难以忘却的是那一则。
2006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组织了一场女企业家对贫困大学生“一对一资助”仪式,活动主题是“感恩的心”。22名受助大学生被叫上台一起跳舞,会场上播放着歌曲《感恩的心》。这是文章的开头,读到这儿,我想象着那舞台上温馨的场面,也为那22名大学生感到开心。
随着深入的阅读,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这场所谓的慈善活动深深地伤害了那些被捐赠大学生的自尊心,见面会当天,总工会领导要求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学业情况。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越到最后,沉默时间越长。我想那场见面会对那22名大学生来说肯定是一场噩梦,那灯光、那话语深深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他们只能默默忍受。一年后,有多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了受助资格,原因竟是没有给资助者写信。资助者说:“我们不愿资助没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难道你们只是为了回报才去做慈善的吗?这违背了慈善的根本——谦和真诚与平等尊重地待人。我心中愤愤不平地想着。
这种不平等不尊重的捐赠在社会上也常常出现,街上行乞的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些乞丐总是跪着、蹲着,以各种猥琐姿势来行乞,没有一个人是站着的。可能他们有这么一种想法:因为我是被施舍的人,所以我必须低人一等。也没有一个乞丐是笑着接受路人的施舍的,也许他们觉得这很尴尬,很自卑。这种种行为都是人们心中习惯性思维造成的。我想一个行人应该不会施舍金钱给一个站着、笑着行乞的乞丐,因为他会觉得那很奇怪。这种被施舍者总是可怜的,而施舍者总是高高在上的观念已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
只有平等的慈善,受助者才能平等地没有尴尬地接受。施舍者的心态必须是真诚的、平等的,这样受助者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你送出的温暖与关怀。平等的慈善,才是慈善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中学学生)
这是我阅读《慈善读本》后感受到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平等行善的材料,而令我印象最深刻、最难以忘却的是那一则。
2006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组织了一场女企业家对贫困大学生“一对一资助”仪式,活动主题是“感恩的心”。22名受助大学生被叫上台一起跳舞,会场上播放着歌曲《感恩的心》。这是文章的开头,读到这儿,我想象着那舞台上温馨的场面,也为那22名大学生感到开心。
随着深入的阅读,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这场所谓的慈善活动深深地伤害了那些被捐赠大学生的自尊心,见面会当天,总工会领导要求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和学业情况。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越到最后,沉默时间越长。我想那场见面会对那22名大学生来说肯定是一场噩梦,那灯光、那话语深深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他们只能默默忍受。一年后,有多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了受助资格,原因竟是没有给资助者写信。资助者说:“我们不愿资助没有感恩之心的大学生。”难道你们只是为了回报才去做慈善的吗?这违背了慈善的根本——谦和真诚与平等尊重地待人。我心中愤愤不平地想着。
这种不平等不尊重的捐赠在社会上也常常出现,街上行乞的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些乞丐总是跪着、蹲着,以各种猥琐姿势来行乞,没有一个人是站着的。可能他们有这么一种想法:因为我是被施舍的人,所以我必须低人一等。也没有一个乞丐是笑着接受路人的施舍的,也许他们觉得这很尴尬,很自卑。这种种行为都是人们心中习惯性思维造成的。我想一个行人应该不会施舍金钱给一个站着、笑着行乞的乞丐,因为他会觉得那很奇怪。这种被施舍者总是可怜的,而施舍者总是高高在上的观念已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
只有平等的慈善,受助者才能平等地没有尴尬地接受。施舍者的心态必须是真诚的、平等的,这样受助者才会真正地感受到你送出的温暖与关怀。平等的慈善,才是慈善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