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于是出现了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除了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他们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主体 学习兴趣
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对教学进行比较彻底的分析解剖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其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条文繁琐冗长,在这个年龄阶段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这门课对他们人生的意义,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也并不奇怪。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认为除了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教学双方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造成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狭隘的经济利益原则被过分重视,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欠缺,对此极易产生负效应,常用怀疑甚至否定的眼光看待社会,只想求“实”,不愿务“虚”,厌恶思想教育。而层出不穷的市场秩序混乱、国民素质下滑、腐败现象,更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假”的厉害。这就使得一方面使不少人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一方面又激化、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腐败现象和崇洋媚外思想。总之,在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下,思想政治课在实质上面临失去受体的危险,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学校、家庭方面
多年来,“应试教育”将政治课变成了实质上的理论(知识)教育课,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政治,完全忽视了思想教育性。升入大学后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人们之共识,但是,目前“应试教育”还是中学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标准(奖惩办法)。这就驱使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工作重点,放松甚至忽视了思想教育。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会主动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与老师的教学形成良好互动等等。而不少高校却是“重”而不“实”、“落”而不“实”,嘴上说的都很高调,在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体现的也不充分,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下是脱节的。这也正是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强调要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普遍都是60、70后,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美好愿望,对子女的学习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在城市父母认为:生活富足,不缺什么!将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不能给孩子更多身体力行的爱!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偏激,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功利性很强,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理念方面
思想政治课目前仍被笼罩在“应试”的氛围中,并深受其害,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如何解决这些“导向困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教师应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搞好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起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选择教学双方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入教学。应做到: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情感意识,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认识到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无力去改变一些客观因素,而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30年的从教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表现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我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探索。
二、选择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如教学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教育功能,有关其改革应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加强“社会大教育”,学校的团委、学生处工作要与思想政治课相互配合,使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全面教育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出了校门就可能掉进“染缸”的隐患,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对有关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应切实际。 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最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中完成,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如同没有顾客的商店。过去在备课时往往较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象。这必然使自己在上课时总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从而有时出现“满堂灌”便不足为奇了。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本人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上认识到: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择他们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如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三个点”,即兴奋点、结合点、和情感点。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导入的政治课是最成功的。可以通过热点导入、疑点导入、材料导入等形式。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讲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用不同方式导入新课。
例如:用疑点导入法讲《社会主义本质论》,学生们都知道:我们搞社会主义已经几十年了,一开始我就先声夺人的提出:“可为什么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后才来论述这个问题?”正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才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引起“注意”的方法还可以是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讲到《新民主主义》,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参与意识,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实际上政治课的内容是紧密围绕着我们生活展开的,大多数学生们也有认同,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方法同样能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告诉我:不喜欢板着面孔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为此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在这门课程中来体会教学的生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很多同学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出的道德典范。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举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分别是: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青年志愿者徐本禹、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等,特别是80后义务支教者徐本禹感人事迹,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教育,暗暗下决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这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生动形象就是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讲到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话语“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就讲得有血有肉。同学们用地道的河南话来讲当地农民在生产工作中的谚语,所以诙谐幽默的政治课是最快乐的。
我的体会是: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三)解答疑难问题,理顺情感点,增强理论说服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理顺这个情感点让学生们感觉到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老师想告诉他们的。
政治课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对思想政治课理论体系学生们没有兴趣,但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中东局势,提起叙利亚战事学生们津津乐道;提起中国足球、美国的NBA他们能够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政治课上的其它内容。我们学校有个老专家问过我这样的话:“你们讲政治课的教师就不能学习方永刚吗?”我认为:他的课之所以能够讲“活”!最根本的原因是抛开课本和大纲,就一个问题深入探讨,而不是面面俱到,这一点在我校《形势政策》课中得到充分证明。这样可以更鲜活的来讲授政治课,这样可以把大学政治课拓展的更宽。
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联系时政的政治课是最鲜活的,过去我在备课时,只要考虑课本内容和大纲要点就行,现在我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论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社会主义好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说明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根据教材观点结合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时,我们将到“世情”问题∶如何理解政治格局多极化问题?总体是两极走向多极,国际形势总体上进一步趋向缓和,国际关系中各主要战略力量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态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不太平。重点表现在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想正确的看待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要系统的看待理论问题,才能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真正懂得列宁所讲的:“我们曾经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境界的。”所以,教师解答疑难问题,理顺情感点,能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
总之,我们还处在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是多样性的,教师不是百事通,不可能包打天下。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班级里建立了公共邮箱,在课后继续交流研究。同学们反映:“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所以,这种伴随着学生们熟悉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都应该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尽可能地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可以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⑤等方案在改革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实施和落实。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应该努力做到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注释]
①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杨.阿母司.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罗凌云《职业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郭赤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导向效率探究》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06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 河南郑州)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主体 学习兴趣
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对教学进行比较彻底的分析解剖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其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条文繁琐冗长,在这个年龄阶段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这门课对他们人生的意义,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也并不奇怪。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不利于教学的局面呢?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认为除了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教学双方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造成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狭隘的经济利益原则被过分重视,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欠缺,对此极易产生负效应,常用怀疑甚至否定的眼光看待社会,只想求“实”,不愿务“虚”,厌恶思想教育。而层出不穷的市场秩序混乱、国民素质下滑、腐败现象,更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假”的厉害。这就使得一方面使不少人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思想教育,一方面又激化、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腐败现象和崇洋媚外思想。总之,在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下,思想政治课在实质上面临失去受体的危险,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学校、家庭方面
多年来,“应试教育”将政治课变成了实质上的理论(知识)教育课,导致学生为分数而学政治,完全忽视了思想教育性。升入大学后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人们之共识,但是,目前“应试教育”还是中学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标准(奖惩办法)。这就驱使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工作重点,放松甚至忽视了思想教育。进入大学后,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会主动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与老师的教学形成良好互动等等。而不少高校却是“重”而不“实”、“落”而不“实”,嘴上说的都很高调,在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体现的也不充分,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下是脱节的。这也正是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强调要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普遍都是60、70后,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美好愿望,对子女的学习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在城市父母认为:生活富足,不缺什么!将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不能给孩子更多身体力行的爱!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偏激,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功利性很强,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责任感,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理念方面
思想政治课目前仍被笼罩在“应试”的氛围中,并深受其害,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如何解决这些“导向困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教师应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搞好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起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选择教学双方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入教学。应做到: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情感意识,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认识到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无力去改变一些客观因素,而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30年的从教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表现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我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探索。
二、选择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如教学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殊教育功能,有关其改革应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加强“社会大教育”,学校的团委、学生处工作要与思想政治课相互配合,使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全面教育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出了校门就可能掉进“染缸”的隐患,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对有关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应切实际。 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最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中完成,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如同没有顾客的商店。过去在备课时往往较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象。这必然使自己在上课时总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从而有时出现“满堂灌”便不足为奇了。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本人在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上认识到: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择他们熟悉且新颖的问题切如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三个点”,即兴奋点、结合点、和情感点。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导入的政治课是最成功的。可以通过热点导入、疑点导入、材料导入等形式。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讲与本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用不同方式导入新课。
例如:用疑点导入法讲《社会主义本质论》,学生们都知道:我们搞社会主义已经几十年了,一开始我就先声夺人的提出:“可为什么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后才来论述这个问题?”正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才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引起“注意”的方法还可以是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词,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讲到《新民主主义》,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
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参与意识,寻找结合点,体现教学的生活性
实际上政治课的内容是紧密围绕着我们生活展开的,大多数学生们也有认同,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方法同样能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告诉我:不喜欢板着面孔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为此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在这门课程中来体会教学的生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很多同学谈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涌出的道德典范。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举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分别是: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青年志愿者徐本禹、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等,特别是80后义务支教者徐本禹感人事迹,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教育,暗暗下决心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这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得到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生动形象就是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讲到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话语“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就讲得有血有肉。同学们用地道的河南话来讲当地农民在生产工作中的谚语,所以诙谐幽默的政治课是最快乐的。
我的体会是: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
(三)解答疑难问题,理顺情感点,增强理论说服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理顺这个情感点让学生们感觉到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老师想告诉他们的。
政治课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对思想政治课理论体系学生们没有兴趣,但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中东局势,提起叙利亚战事学生们津津乐道;提起中国足球、美国的NBA他们能够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政治课上的其它内容。我们学校有个老专家问过我这样的话:“你们讲政治课的教师就不能学习方永刚吗?”我认为:他的课之所以能够讲“活”!最根本的原因是抛开课本和大纲,就一个问题深入探讨,而不是面面俱到,这一点在我校《形势政策》课中得到充分证明。这样可以更鲜活的来讲授政治课,这样可以把大学政治课拓展的更宽。
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联系时政的政治课是最鲜活的,过去我在备课时,只要考虑课本内容和大纲要点就行,现在我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本质”这一论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社会主义好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说明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政治课永远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时根据教材观点结合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时,我们将到“世情”问题∶如何理解政治格局多极化问题?总体是两极走向多极,国际形势总体上进一步趋向缓和,国际关系中各主要战略力量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态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不太平。重点表现在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想正确的看待问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要系统的看待理论问题,才能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真正懂得列宁所讲的:“我们曾经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境界的。”所以,教师解答疑难问题,理顺情感点,能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
总之,我们还处在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是多样性的,教师不是百事通,不可能包打天下。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班级里建立了公共邮箱,在课后继续交流研究。同学们反映:“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所以,这种伴随着学生们熟悉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都应该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尽可能地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可以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⑤等方案在改革教学中得到很好地实施和落实。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应该努力做到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注释]
①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杨.阿母司.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罗凌云《职业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郭赤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导向效率探究》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06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 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