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前的改革进程,有快有慢,总体呈现出在国民经济领域快、方式灵活、科学高效,在国家管理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域相对落后、手段保守、缺乏效率。其中,人员的绩效考核科学性的差距就是一个集中缩影,在企业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上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但在国家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上,却显得保守陈旧、积弊未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在企业应用中不断成熟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公职人员绩效考核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国家公职人员也有众多岗位类型,不可一概而论,本文仅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构建意见。
一绩效考核的理论背景
(一)绩效考核的概念
绩效考核是西方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绩效考核是依据一套正式的制度和系统的标准,来对某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与工作实效进行评定和测量。
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制定要考虑到单位整体的绩效计划、绩效设施、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这些要素又构成了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又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管理[1]。由此可见,绩效考核有着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绩效考核的原则
1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绩效考核,应最大限度的减少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绩效标准和水平的制定应由双方协定,并公示结果。整个考核工作应公开进行,同时考核须客观,要依据事实,避免主观武断。
2客观、全面、奖惩结合原则
考核过程的客观性、可靠性直接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客观性指绩效考核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及考核指标体系来进行,依据客观事实,做出评定与测度。可靠性指绩效考核结果的稳定性,即不同的评价者按同一标准对同一对象的评价结果,应在较小的范围内偏差。
3反馈、沟通、面谈原则
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向被评价者及时反馈,进行当面沟通,这同样是为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沟通与反馈,有利于促进整套考核体系改进缺陷,发扬优势,也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改进自身不足,共同进步。
4经常性、动态性、发展性原则
绩效考核工作应定期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有效掌握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状况与工作业绩,有利于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组织整体的运作效率、产出能力不断进行修正与提升。
5广泛参与、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原则
绩效考核的构建应科学合理,执行措施与组织方式可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要综合考虑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考核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既要能保证顺利实施,又不铺张浪费,考核针对同一性质岗位人员要保证所有所涉人员参与同一体系中,不能有多套标准。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考核认识的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时认识不到位,简单理解为绩效打分排名划等级,引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考核者往往凭主观印象打分,这样的评价既不科学,也不能以评教,以考核改进教师的工作偏差,若有阻碍教师绩效目标实现的障碍也不排除。简单地排名,分级进行奖惩,也不能充分挖掘考评对象的潜力,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岗位职责不明确,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师在为国家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中,有着直接而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人员素质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而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案一般均缺少对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具化研究与深入分析,不贴合该岗位的具体实际,不能为该岗位的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三)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能否实现绩效考核引导约束、激励功能的重要基础。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性质、工作性质不同在共性中注重特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体系不健全、不科学、不系统,未能结合院校发展与教师岗位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方面:一是指标体系简单,缺乏针对性,不能对教师个人素质制定能力、教学成果、人才培养、定量考核。二是绩效标准模糊,考核缺乏明确的标准,大多使用定性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效度不高。三是评价标准单一,指标权重的设计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往往直接引用主管部门的框架型方案,不进行细化落地或者一味沿袭历史方案甚至部分领导者的主观因素确定,指标权重不能充分体现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2]。
(四)考核方式简单,缺乏反馈与沟通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为指导和促进考核对象,改善不足、提升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组织单位整体绩效的目的,对于考核结果,如果不进行反馈、面谈、奖惩、分析,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也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它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往往简单以等级公布就结束,甚至有些仅作为内容参考,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机制来帮助教师改进绩效、提升能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殊性
(一)高职教师素质要求的科学性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这与普通高校教师岗位有一定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重心在于实践而不在科研。首先要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操作技能,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熟识理论方法又要能够指导实践。这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绩效考核中不能回避,须充分加以考虑。
(二)高职教育的复杂性
目前高职生源参差不齐,学业水平、思想理念、个体智力、肢体能力,有个性也有共性,但都普遍处于青春期,高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学业教育、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周围环境对教育过程都有杂乱的影响。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成长过程展现出来的这种复杂性使高职教师的职业劳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这也是绩效体系构建的一大难点。 (三)高职教师工作时空非限定性
高职教师的劳动时空有弹性大、强度高、非限定性的特点,高职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学习、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科设置的差异度高,成果比较难以进行量化评估。
(四)高职教师工作成果的后显性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的种种努力和创造性劳动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到工作岗位上展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因而教师的劳动价值实现周期较长,教师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水平如何,是否为社会所接纳与肯定,不能在学生在校期间作出精确的估价和判断,只能也必须由学生在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中取得成绩来体现,这种工作成果的后显性使得高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难以保证准确、公正。
高职教师的这些岗位特点无疑对于绩效管理理论的引用与实际应用形成一定的难度与障碍。但是同样只有在深入分析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才可能钻研出适合高职教师岗位特点的、相对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特点、工作内容与教师教学的客观规律。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离。第二,完备性原则。考核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少,应在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全面的多维的设计指标体系,做到不遗漏、不偏颇。第三,独立性原则。体系中,各项指标间应相互独立,不重叠,内容准确,外延清楚,使各项指标能有效发挥评价作用,保证结果的客观、合理性。第四,可行性、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应从高职教师教学实际出发。抓住考评教学劳动成果的重要因素。指标评价量化计算要有可操作性及可比性,才能有实际意义,发挥实际作用[3]。
(二)关注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第一部分。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我国高校教师素质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四项,可据此建立个人素质指标体系。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是对教学劳动者的直接评价,这部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
(四)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
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考评,主要应包括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成果。其中教学成果应包括授课时长、学生数量、学生成绩,科研成果应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学术交谈、成果获奖情况等指标。社会效益成果包括所培养学生或其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直观效益或突出贡献。
(五)考核主体的确定
为了使绩效考评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使用绩效考核体系对教师做出评价的主体也十分重要。以往教师的绩效考核往往由教学管理部门、校领导进行。限定了评价主体也是导致考核不客观的因素之一。在教学绩效评价上,主体可分以下五类:学生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明.浅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绩效考核[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70
[2]林晓璐.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若干思考[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6
[3]杨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3
一绩效考核的理论背景
(一)绩效考核的概念
绩效考核是西方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绩效考核是依据一套正式的制度和系统的标准,来对某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与工作实效进行评定和测量。
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制定要考虑到单位整体的绩效计划、绩效设施、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这些要素又构成了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劳动关系管理又共同构成人力资源管理[1]。由此可见,绩效考核有着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绩效考核的原则
1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绩效考核,应最大限度的减少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绩效标准和水平的制定应由双方协定,并公示结果。整个考核工作应公开进行,同时考核须客观,要依据事实,避免主观武断。
2客观、全面、奖惩结合原则
考核过程的客观性、可靠性直接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客观性指绩效考核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及考核指标体系来进行,依据客观事实,做出评定与测度。可靠性指绩效考核结果的稳定性,即不同的评价者按同一标准对同一对象的评价结果,应在较小的范围内偏差。
3反馈、沟通、面谈原则
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向被评价者及时反馈,进行当面沟通,这同样是为了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沟通与反馈,有利于促进整套考核体系改进缺陷,发扬优势,也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改进自身不足,共同进步。
4经常性、动态性、发展性原则
绩效考核工作应定期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有效掌握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状况与工作业绩,有利于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组织整体的运作效率、产出能力不断进行修正与提升。
5广泛参与、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原则
绩效考核的构建应科学合理,执行措施与组织方式可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要综合考虑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考核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既要能保证顺利实施,又不铺张浪费,考核针对同一性质岗位人员要保证所有所涉人员参与同一体系中,不能有多套标准。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考核认识的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时认识不到位,简单理解为绩效打分排名划等级,引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考核者往往凭主观印象打分,这样的评价既不科学,也不能以评教,以考核改进教师的工作偏差,若有阻碍教师绩效目标实现的障碍也不排除。简单地排名,分级进行奖惩,也不能充分挖掘考评对象的潜力,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岗位职责不明确,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师在为国家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中,有着直接而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人员素质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而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案一般均缺少对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具化研究与深入分析,不贴合该岗位的具体实际,不能为该岗位的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
(三)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绩效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能否实现绩效考核引导约束、激励功能的重要基础。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岗位性质、工作性质不同在共性中注重特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体系不健全、不科学、不系统,未能结合院校发展与教师岗位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方面:一是指标体系简单,缺乏针对性,不能对教师个人素质制定能力、教学成果、人才培养、定量考核。二是绩效标准模糊,考核缺乏明确的标准,大多使用定性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效度不高。三是评价标准单一,指标权重的设计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往往直接引用主管部门的框架型方案,不进行细化落地或者一味沿袭历史方案甚至部分领导者的主观因素确定,指标权重不能充分体现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2]。
(四)考核方式简单,缺乏反馈与沟通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为指导和促进考核对象,改善不足、提升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组织单位整体绩效的目的,对于考核结果,如果不进行反馈、面谈、奖惩、分析,就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也使绩效考核失去了它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往往简单以等级公布就结束,甚至有些仅作为内容参考,没有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机制来帮助教师改进绩效、提升能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殊性
(一)高职教师素质要求的科学性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这与普通高校教师岗位有一定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重心在于实践而不在科研。首先要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操作技能,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熟识理论方法又要能够指导实践。这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绩效考核中不能回避,须充分加以考虑。
(二)高职教育的复杂性
目前高职生源参差不齐,学业水平、思想理念、个体智力、肢体能力,有个性也有共性,但都普遍处于青春期,高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学业教育、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周围环境对教育过程都有杂乱的影响。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成长过程展现出来的这种复杂性使高职教师的职业劳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这也是绩效体系构建的一大难点。 (三)高职教师工作时空非限定性
高职教师的劳动时空有弹性大、强度高、非限定性的特点,高职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自主学习、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科设置的差异度高,成果比较难以进行量化评估。
(四)高职教师工作成果的后显性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的种种努力和创造性劳动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到工作岗位上展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因而教师的劳动价值实现周期较长,教师教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水平如何,是否为社会所接纳与肯定,不能在学生在校期间作出精确的估价和判断,只能也必须由学生在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中取得成绩来体现,这种工作成果的后显性使得高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难以保证准确、公正。
高职教师的这些岗位特点无疑对于绩效管理理论的引用与实际应用形成一定的难度与障碍。但是同样只有在深入分析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才可能钻研出适合高职教师岗位特点的、相对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特点、工作内容与教师教学的客观规律。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能背离。第二,完备性原则。考核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少,应在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全面的多维的设计指标体系,做到不遗漏、不偏颇。第三,独立性原则。体系中,各项指标间应相互独立,不重叠,内容准确,外延清楚,使各项指标能有效发挥评价作用,保证结果的客观、合理性。第四,可行性、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应从高职教师教学实际出发。抓住考评教学劳动成果的重要因素。指标评价量化计算要有可操作性及可比性,才能有实际意义,发挥实际作用[3]。
(二)关注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第一部分。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我国高校教师素质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四项,可据此建立个人素质指标体系。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是对教学劳动者的直接评价,这部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
(四)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
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考评,主要应包括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成果。其中教学成果应包括授课时长、学生数量、学生成绩,科研成果应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论文、著作教材、学术交谈、成果获奖情况等指标。社会效益成果包括所培养学生或其科研成果,为社会带来直观效益或突出贡献。
(五)考核主体的确定
为了使绩效考评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使用绩效考核体系对教师做出评价的主体也十分重要。以往教师的绩效考核往往由教学管理部门、校领导进行。限定了评价主体也是导致考核不客观的因素之一。在教学绩效评价上,主体可分以下五类:学生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明.浅谈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绩效考核[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70
[2]林晓璐.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若干思考[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6
[3]杨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及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