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是保证建筑工程正常施工的基础,是建筑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必须做好的一项保障工作。本文通过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保证施工临时用电的安全。
关键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隐患;措施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范围日益广泛,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各类用电设备大量增多,给施工临时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近几年实际工作中情况来看,由于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时常会发生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事故,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不容乐观。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特点
1、施工现场环境差
由于建筑施工规模大,施工现场的环境较恶劣,电气装置、配电线路、用电设备等易受外界的影响和侵害。而建筑现场施工种类多,所需施工单位多,施工人员较多,加之施工作用的交叉性,极易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2、用电临时性
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工期短,工程竣工后需要对临时用电进行拆除,如临时用电的组织设计、设备安装以及线路铺设等。在实际的施工中临时性的操作不可能与永久性的供电设施相比较,并且还需要随着工程的需求不断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实施难度大的项目,它最大的特点是临时:施工场地是临时的,建成竣工就转移;施工人员是临时的,不同工种轮番作业,工人流动性大;施工机具是临时的,不同的分部工程所用的设备、机具各有不同,用完就撤;甚至施工供电设施也是临时的,随着施工的进展,供电设施需要经常拆装移位。
3.用电量的不确定性
一个工程随着施工进度的进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用电量相差较大。用电量变化大、设备流动位置不确定。
4、设备及人员的流动性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随着工程的进度而进行的,施工机械具有相当大的周转性、移动性和共用性。伴随着工程的进行,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变化频繁,很容易造成危害。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等用电设备是需要不断移动的,同时施工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增加施工单位的管理难度。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的常见隐患
1、随意敷设电线、电缆,临时用电电源线连接混乱
电缆线路存在显著地乱接乱拉现象,并不遵循科学的配电规律。工地电工往往贪图方便不按规范操作接线。施工现场中较多的问题:一是将闸刀开关胶木盖取下后把电源线直接挂在保险丝上,容易造成触电事故;二是电缆线路明放于地面上,有的虽进行了埋设,但埋设深度浅,上面也不采用硬块压实,电缆接头不加接接线盒,防水性差,给安全施工带来隐患。室外架空线路的档距大于50m时其中段也不增设电杆,致使架空线路高度过低,影响了安全使用;有的将导线直接缠在树干和脚手架上;有的在电缆经过交通要道或人行道时不挖沟掩埋,而是放在路面任车辆和行人碾踏。
2、配电箱及开关箱内设置混乱
配电箱及开关箱不标名称、编号,不作回路标识;照明线与动力线未分开;未安装明显簖开点的隔离开关,导线从箱体侧面或顶面、后面随意出入。配电系统无按“总配电箱(或配电柜)-分配电箱-开关箱”形成三级配电。两台以上的用电设备共用一个开关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之间距离超标,用电设备与其控制的开关箱距离过远。电器安装于木板上,电箱安装位置不合理。
3、保护零线的设置不规范
临时用电系统保护零线引出不符合规范,未根据线路和用电设备的要求设置保护零线。重复接地的未设置或者接地极埋深不足;保护零线也未能一直跟随全部线路、并不和用电器械设备的外壳相连接;保护零线的直径比较小,无采用专门色标的电线作保护零线(黄绿双色线),这大大降低了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
4、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差,用电安全意识淡薄
大部分施工现场不配备专职的电气操作人员,即使配备也是一知半解。管理人员对用电技术交底不详细,无针对性,无交底记录。以为临时用电没有必要按照规范要求接线,侥幸心理严重。
5、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成本
由于工程项目中临时用电的劳务及材料成本已计入工程计价,施工单位不愿在施工措施
上多投入成本,对这方面的开支能省则省。
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1、要严格控制和杜绝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私拉乱接现象
施工现场及办公生活区用电要按规范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线,正确敷设电线和电缆。对于采用电缆线路的工地,电缆要埋地,且覆盖材料要符合要求,要加设接线盒,沿墙也要做到顺直,高度符合要求。要重视现场照明,降低触电可能性。照明线路和动力线路严格分设,做好保护接零,使用安全电压,装设漏电保护器。
2.施工现场应按“一机一箱一闸一漏”设置
即一台用电设备有一个专用的开关箱,开关箱里有一个闸刀开关和一个漏电保护器。开关箱以及配电箱均要运用防燃的绝缘建材或者冷轧钢板制造,钢板的厚度要保持在1.3-2.1mm,其中,配电箱钢塑板的厚度要高于1.6mm,开关箱钢板的厚度要高于1.2mm,并且箱体内表要特别防腐,开关箱还应防止尘土和雨水。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均应设置电源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即为电线进入电箱后的第一个电器。隔离开关必须应用可见分断点位,并切断电源一级的隔离设备,隔离开关严禁采用漏电保护器或者空气开关,石板开关也要禁止使用。
3、设置专用的保护零线
施工现场保护零线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设置,以降低用电的危险性。工地的保护零线应当与工作零线真正分离,保护零线绝对不允许中间断开,严禁穿过漏电保护器或通过任何闸刀、熔断器等开关电器。在保护零线的末端及中间应多处做重复接地,保证每处重复接地电阻值 <10Ω。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并使用绿、黄双色线,任何情况下均不得用绿黄双色线作负荷线。
4、加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1)施工单位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场所,注重用电管理,确保安全用电是一项重要的施工管理。只有正确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具体的岗位责任,严格管理与检查,摒弃侥幸思想,才能确保施工安全用电,减少用电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负责临时用电的技术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临时用电安全,保证临时用电档案的记录真实,内容齐全,有专人管理。
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规范性、安全性,行业监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的途径,抑制有些施工单位忽视施工现场用电管理和安全用电的行为,采用管建筑市场和管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手段,指导施工单位规范用电、安全用电,可以引导和规范建筑施工用电产品的供应商,提供合格的产品,确保安全用电。强化教育培训,对规范、标准的执行,统一检查的标准。
5、确保临时用电成本投入,达到标准。
为充分体现用电方案安全的理念,施工单位在临时用电设施的配置和投入上,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和强制性条文,满足施工生产所必需的配置要求,用电设施重复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检查和检测,确保完好、完整、安全,现场敷线和电箱、用电设备安装必须达到标准,符合规范要求。
四、结语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点多面广,并具有潜在危险性,用电事故频率高。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在施工现场,从管理人员到具体作业人员时刻都要重视施工用电的安全,加强安全用电知识和普及、培训,使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黄奕雄.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通病及对策[J].重庆建筑,2006(2)
[2]成国华.试析当前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建筑,2002(10)
关键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隐患;措施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范围日益广泛,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各类用电设备大量增多,给施工临时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近几年实际工作中情况来看,由于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时常会发生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事故,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不容乐观。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特点
1、施工现场环境差
由于建筑施工规模大,施工现场的环境较恶劣,电气装置、配电线路、用电设备等易受外界的影响和侵害。而建筑现场施工种类多,所需施工单位多,施工人员较多,加之施工作用的交叉性,极易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2、用电临时性
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工期短,工程竣工后需要对临时用电进行拆除,如临时用电的组织设计、设备安装以及线路铺设等。在实际的施工中临时性的操作不可能与永久性的供电设施相比较,并且还需要随着工程的需求不断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实施难度大的项目,它最大的特点是临时:施工场地是临时的,建成竣工就转移;施工人员是临时的,不同工种轮番作业,工人流动性大;施工机具是临时的,不同的分部工程所用的设备、机具各有不同,用完就撤;甚至施工供电设施也是临时的,随着施工的进展,供电设施需要经常拆装移位。
3.用电量的不确定性
一个工程随着施工进度的进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用电量相差较大。用电量变化大、设备流动位置不确定。
4、设备及人员的流动性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随着工程的进度而进行的,施工机械具有相当大的周转性、移动性和共用性。伴随着工程的进行,电气设备、手持电动工具变化频繁,很容易造成危害。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等用电设备是需要不断移动的,同时施工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增加施工单位的管理难度。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的常见隐患
1、随意敷设电线、电缆,临时用电电源线连接混乱
电缆线路存在显著地乱接乱拉现象,并不遵循科学的配电规律。工地电工往往贪图方便不按规范操作接线。施工现场中较多的问题:一是将闸刀开关胶木盖取下后把电源线直接挂在保险丝上,容易造成触电事故;二是电缆线路明放于地面上,有的虽进行了埋设,但埋设深度浅,上面也不采用硬块压实,电缆接头不加接接线盒,防水性差,给安全施工带来隐患。室外架空线路的档距大于50m时其中段也不增设电杆,致使架空线路高度过低,影响了安全使用;有的将导线直接缠在树干和脚手架上;有的在电缆经过交通要道或人行道时不挖沟掩埋,而是放在路面任车辆和行人碾踏。
2、配电箱及开关箱内设置混乱
配电箱及开关箱不标名称、编号,不作回路标识;照明线与动力线未分开;未安装明显簖开点的隔离开关,导线从箱体侧面或顶面、后面随意出入。配电系统无按“总配电箱(或配电柜)-分配电箱-开关箱”形成三级配电。两台以上的用电设备共用一个开关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之间距离超标,用电设备与其控制的开关箱距离过远。电器安装于木板上,电箱安装位置不合理。
3、保护零线的设置不规范
临时用电系统保护零线引出不符合规范,未根据线路和用电设备的要求设置保护零线。重复接地的未设置或者接地极埋深不足;保护零线也未能一直跟随全部线路、并不和用电器械设备的外壳相连接;保护零线的直径比较小,无采用专门色标的电线作保护零线(黄绿双色线),这大大降低了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
4、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差,用电安全意识淡薄
大部分施工现场不配备专职的电气操作人员,即使配备也是一知半解。管理人员对用电技术交底不详细,无针对性,无交底记录。以为临时用电没有必要按照规范要求接线,侥幸心理严重。
5、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成本
由于工程项目中临时用电的劳务及材料成本已计入工程计价,施工单位不愿在施工措施
上多投入成本,对这方面的开支能省则省。
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1、要严格控制和杜绝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私拉乱接现象
施工现场及办公生活区用电要按规范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线,正确敷设电线和电缆。对于采用电缆线路的工地,电缆要埋地,且覆盖材料要符合要求,要加设接线盒,沿墙也要做到顺直,高度符合要求。要重视现场照明,降低触电可能性。照明线路和动力线路严格分设,做好保护接零,使用安全电压,装设漏电保护器。
2.施工现场应按“一机一箱一闸一漏”设置
即一台用电设备有一个专用的开关箱,开关箱里有一个闸刀开关和一个漏电保护器。开关箱以及配电箱均要运用防燃的绝缘建材或者冷轧钢板制造,钢板的厚度要保持在1.3-2.1mm,其中,配电箱钢塑板的厚度要高于1.6mm,开关箱钢板的厚度要高于1.2mm,并且箱体内表要特别防腐,开关箱还应防止尘土和雨水。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均应设置电源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应设置于电源进线端,即为电线进入电箱后的第一个电器。隔离开关必须应用可见分断点位,并切断电源一级的隔离设备,隔离开关严禁采用漏电保护器或者空气开关,石板开关也要禁止使用。
3、设置专用的保护零线
施工现场保护零线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设置,以降低用电的危险性。工地的保护零线应当与工作零线真正分离,保护零线绝对不允许中间断开,严禁穿过漏电保护器或通过任何闸刀、熔断器等开关电器。在保护零线的末端及中间应多处做重复接地,保证每处重复接地电阻值 <10Ω。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并使用绿、黄双色线,任何情况下均不得用绿黄双色线作负荷线。
4、加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1)施工单位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场所,注重用电管理,确保安全用电是一项重要的施工管理。只有正确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具体的岗位责任,严格管理与检查,摒弃侥幸思想,才能确保施工安全用电,减少用电事故的发生。施工现场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负责临时用电的技术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临时用电安全,保证临时用电档案的记录真实,内容齐全,有专人管理。
- 行业监管部门加大对施工现场用电检查的力度
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规范性、安全性,行业监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监管的途径,抑制有些施工单位忽视施工现场用电管理和安全用电的行为,采用管建筑市场和管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手段,指导施工单位规范用电、安全用电,可以引导和规范建筑施工用电产品的供应商,提供合格的产品,确保安全用电。强化教育培训,对规范、标准的执行,统一检查的标准。
5、确保临时用电成本投入,达到标准。
为充分体现用电方案安全的理念,施工单位在临时用电设施的配置和投入上,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和强制性条文,满足施工生产所必需的配置要求,用电设施重复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检查和检测,确保完好、完整、安全,现场敷线和电箱、用电设备安装必须达到标准,符合规范要求。
四、结语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点多面广,并具有潜在危险性,用电事故频率高。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在施工现场,从管理人员到具体作业人员时刻都要重视施工用电的安全,加强安全用电知识和普及、培训,使施工现场真正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黄奕雄.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通病及对策[J].重庆建筑,2006(2)
[2]成国华.试析当前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建筑,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