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在我们家,孩子是禁忌性的话题。
我在美国念完博士后,通过技术移民与妻子奕雯定居美国。我在美国一家做供暖的公司工作,奕雯则是一名会计。我们均为80后,老家都在辽宁省大连市。工作稳定后,我俩开始着手备孕。2016年3月,奕雯怀孕,她吃起了精心搭配的孕妇营养餐,跑步的习惯也暂时换成了早晚各散步四十分钟,为宝宝的出生做准备。
通过奕雯的这次备孕,我才了解到在美国怀孕生子的流程:首先,医院和医生是分开的,如果不出意外,只有最后生产时才会去医院的产房,前期检查都在OB(产科医生)的诊所完成。
其次,妇科和产科也是分开的,做体检的OB-GYN(妇科医生)专精于各种女性疾病,却不负责照看怀孕生产,需要找专门的OB。
奕雯从备孕开始,就已搜索出附近所有的产科诊所,仔细比对网络排名和评价,最终选定一个看上去非常和善的50多岁的白人女产科医生珍妮弗。
奕雯同珍妮弗做好预约,每隔三周的周四下午去她诊所见面。每次检查完,珍妮弗都笑眯眯地挥手:“看上去一切都非常完美,下次再见,亲爱的。”
前三个月的确风平浪静。奕雯精神十足,连孕吐都没有过一次,每天掰着手指跟我盘算要囤多少尿布,念叨哪个品牌的婴儿服材质是有机棉。
意外在第四个月的开头降临。一开始,奕雯只是早上起来有点头晕,量完体温,她撒娇般窝回我怀里:“我有点小发烧。”“要不请假休息一天?”我照常搂住她,孕期抵抗力下降,的确容易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我们都没当一回事。
没想到第二天,奕雯就在内裤上发现了血迹。她打电话到诊所,珍妮弗仔细询问了出血的颜色、数量和感觉,然后笑着安慰:“不必担心,孕早期少量出血是很常见的现象,只需要注意休息即可。”
我们怎么可能不担心?奕雯提出,能不能在诊所做个检查?珍妮弗说:“这种出血通常过几天就会自行消失,而且深色血迹意味着出血已经停止了,你不需要来。”“那我需要卧床吗?”奕雯小心翼翼地问。“没有必要,亲爱的,”珍妮弗回答:“你可以照常上班,只要工作不是搬运类的体力劳动。”
出血在我们的忐忑不安中持续了一周。奕雯再度打通电话,得到一个临时预约名额。一个半小时后,珍妮弗匆匆赶到。她仔细地为奕雯做了检查,又让她躺下,拿出胎心仪放在她肚子上。“亲爱的,孩子一点儿事都没有,你听,这心跳多么强劲有力。很多出血都是不明原因的,我建议你再观察一段时间。”
奕雯提出,想做个B超看看原因。“我认为目前没有做B超检查的必要,”珍妮弗说:“如果你坚持,我可以给你做一个,但我要提醒你,这是非医学必要的检查,你的保险公司很可能不会报销。”
即使明知美国自费医疗的费用是天价,但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在面对奕雯投过来的犹豫眼神时,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褐色的出血一直持续了三周。那次的自费B超检查没有查出异常,这让我们稍微放松些,但持续出血隨即又将情绪越绷越紧。一周后,我们收到一张236美元的账单,保险公司判定由奕雯全额承担。三周过去,出血突然转为鲜红色,珍妮弗收起笑容,为奕雯安排了第二次B超,这次发现有一小块胎盘剥离了子宫。“我想我们找到出血的原因了,”珍妮弗依旧乐观。“不必担心,剥离区域还不及你的小指甲盖大,会自己长回去的,最多等到大排畸。”她一边说,一边开出一张病假条,要奕雯回家卧床。
但在奕雯要求黄体酮之类的安胎药时,珍妮弗又一次拒绝了她:“首先,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我并不支持孕早期甚至中期人为保胎,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强行留下一个有缺陷的胚胎,我不认为那是好事;其次,从你的血液检测结果来看,孕激素非常正常,额外服用黄体酮对你不会有帮助。”
“那我除了‘卧床休息’之外不能得到任何其他治疗?”奕雯瞪大了双眼。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同样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连堕胎都不允许的州啊!可在孕妇出现流产症状时,医生竟然拒绝给予帮助!
我试图跟珍妮弗进行一番关于生命、关于人权的辩论,但这样的纠缠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惹来麻烦,只得不情不愿地闭上嘴,与奕雯一起离开。
回到家,我们相顾无言、一筹莫展。最后,奕雯想出了办法:在当地的华人论坛上求助。
很快,一位网友热心回复,她之前也出现了出血、腹痛等先兆流产症状,OB同样拒绝给予任何保胎药物,她请赴美照顾她的母亲从国内带来了一些黄体酮,可惜为时已晚,孩子还是没有留住。她要了地址,把这批黄体酮全数寄给了我们,分文不取。
药物点燃了一丝希望的火星,又随即熄灭。正如珍妮弗所言,来之不易的黄体酮没有效果。出血量越来越多,甚至伴随着大大小小的血块,奕雯不得不从护垫换到了卫生巾,又换成了成人纸尿裤。
煎熬中,19周的大排畸B超检查到了。
胎儿在此时已经成长到可以看出性别,当B超师告知是“一个健康的男孩”时,我们却没有多少喜悦之情,只是紧张地望着屏幕,追问胎盘的发育。
B超显示,剥离更严重了,胎囊被各种血块和出血包围。虽然胎儿仍然健康地发育着,但珍妮弗却认为,胎盘出血已经影响到胎儿营养供给,胎儿会慢慢停止发育和心跳,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这是在说她已无能为力,打算放手不管了吗?我们已经不相信珍妮弗,奕雯又约见了几位OB,也约见过关于胎盘剥离的Specialist(专科医师),医生们一致认为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没有一人给出解决方案。除了卧床,他们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难道美国就没有一个靠谱的OB了吗?”奕雯愤怒地发帖。得到的回复令她几乎崩溃,网友们纷纷回帖表示,这根本就是整个美国医疗的现状,美国的医生就是这么保守,为了所谓的“不过度医疗”,总要等到确定病情恶化才采取下一步措施。有人建议奕雯“回国住院”,但那根本不现实。 无奈,我们只能继续留在珍妮弗的诊所。
情况日益恶化了,奕雯身下开始时不时地涌出大量鲜血和拳头大小的血块。腹痛持续加剧,她只能一直保持侧卧,连上厕所也不能起床,而每一次从侧卧翻到仰卧用尿壶,都不啻为一场折磨。
赶来照顾奕雯的母亲心痛不已,在帮她换下湿透的纸尿裤或拿走血红的尿壶时,常常忍不住抹眼泪。奕雯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拿出胎心仪听心跳。她为孩子起了名字,盘算着将来要给他吃什么、带他去哪里玩。明明毫无食欲,排尿也很痛苦,奕雯却拼命进食、喝水,只为了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美国OB靠不住,我通过家人,试着联系了一些国内的妇产科专家,意见一致是尽早住院保胎,但远隔重洋,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忙。一位老医生在电话里生气地叫嚷:“让他们开抗生素啊!不管胎盘剥离怎么治,先上抗生素!现在出血量这么大,子宫里有很大的伤口,如果感染可是两条命的事情!”
“但你现在并没有感染,所以不能使用抗生素,否则就是滥用,你也很健康,没有必要住院。”美国OB又一次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这一次,我没有再徒劳地和OB争辩,而是四处打听,不断联系新的医院。不管网友怎么说,我始终不相信,偌大的一个美国就没有一个愿意使用其他治疗方案的OB。
那段时间,我仿佛在和奕雯的出血量赛跑。我提前请了年假——本来是我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留在家里照顾奕雯坐月子的时候请的——每天开车穿行于各个诊所和医院,打听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案。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地一家医院给出了一个好消息——这家医院有足够先进的设备,可以接收最小24周出生的早产儿。奕雯已经怀孕快22周了!
我们立刻填写了表格,申请提前入院,理由是胎儿发育良好,即使不满24周也有生存希望,可惜却没有通过。但医院答应,一到孕24周,就让奕雯入院,并随时做好催产和抢救婴儿的准备。
据说,全美最好的医院可以接收早至18周的早产儿,但那家医院对我们来说太远了,奕雯的身体,已无法负荷长途旅行。“我现在的信念就是熬到24周!”奕雯给自己打气,我紧紧握住她。
孕23周的一天深夜,奕雯突然推醒我:“是空调开太低了吗?”我猛然惊醒,才发现她的手冷得像冰,正低声呢喃:“肚子好痛……”
我赶快拨打了911(美国急救电话),奕雯脸色惨白地靠在床头,一一跟我描述她的症状,再由我向接线员转达:头晕、胸闷、腹痛加剧、浑身发冷,甚至开始不停地宫缩,下身在不停地流血。
五分钟后,救护车到了我们的楼下,风一般到了医院后,护士先采血送去检验,值班医生看着奕雯41℃的体温和每分钟180下的心跳,根本来不及等血检结果出来:“这是严重的感染,必须立刻引产,否则大人和孩子都保不住!”我完全蒙了。“她现在有生命危险,只能放弃孩子——”医生顿了一下,悲悯地看着我,“我们会努力让你妻子平安。很抱歉,但……”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签完字的,当我回过神来,奕雯已经在抢救室里准备催产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和催产药物同时注入奕雯的体内,高烧令她浑身颤抖,医生拿冰垫将她裹住,又在病床四周塞满冰袋,却依旧无法降低体温。
“失血太多,先输血,否则产妇太危险!”“抗生素剂量不够,再开一个静脉通道!”医生的话语如此刺耳,在奕雯的一次次寒战中。
体温渐渐下来了,我听到医生和麻醉师在商量:“她太痛了,上epidural(硬脊膜外麻醉)吧?”“不行,风险太大,现在血液里都是病菌,如果穿刺引發脊髓感染就麻烦大了,只能上静脉泵。”
可是奕雯连自控静脉镇痛泵也不敢多用。我知道她心里和我有着同样的念头:万一宝宝生下来能够存活,万一呢?虽然谁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存活。
怀着这个念头的人还有一个,那就是和我们血脉相连的宝宝。护士说,这个周数的胎儿本来是头朝上坐在肚子里,此时,宝宝仿佛感觉到了什么,急急忙忙在子宫里翻了个身,大头朝下,蜷缩身体,仿佛默默摆出了准备“出生”的姿势。
而奕雯挣扎在半昏迷半醒之间,牙关紧咬,每次痛得实在受不了时,才舍得去按一下泵。
宫口开得很慢,但宝宝的心跳一直还在,那丝渺茫的希望拉扯着我们,奕雯看着胎心监控,一次次熬过阵痛。终于,奕雯“生下”了我们的孩子!
我远远望着他,双手激动得发抖。他是个发育得很好、很漂亮的男宝宝,看上去肉乎乎的,连着胎囊出来,只是和别的宝宝不一样的是,本应透明的胎囊上挂满了厚厚的血痂。
护士说,宝宝出来之后,心跳还保持了一分钟。他被裹上医院统一的蓝格纹襁褓放到奕雯胸口,奕雯拿插满管子的手拥住他,亲吻他温热的小脸,我拥着奕雯,我俩不住地看。
除了小一点、像睡着了一样,他分明和别的宝宝没有什么两样啊?嘴巴像爸爸,鼻子像妈妈,眉毛像爸爸,没睁开的眼睛细细长长,像妈妈。他仿佛下一秒就会睁开眼睛大哭出声,哭完再对着我们笑,跟我们回家,叫我们“爸爸妈妈”。
奕雯把孩子的胸口和自己贴在一起,仿佛这样就可以留住他的心跳。但孩子小小的身体,在奕雯滚热的怀里一点一点变凉了。
接下来的日子,全在泪水中度过。奕雯抱着宝宝不肯放手,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她把孩子送去太平间。谁也没有嚎啕大哭,但无声的眼泪,却仿佛一直从心里淌出来,怎么都干不了。
出院之前,护士拿来一张表格说,因为胎儿超过20周,我们必须填写Still Birth(死产)表格,然后把宝宝送去专门的地方火化。
据说,这是出于对未出世的小生命的尊重。
我愤怒地撕掉那张纸,说:“如果真的尊重他,为什么不早点采取措施,让他活下来!”医生后来告诉我们,如果再晚送来一些,可能连奕雯都性命不保。
我们为宝宝选了一方小小的墓地,在家附近一个湖边的墓园。奕雯后来恢复得很好,我却常在夜半醒来,沉默地望着房顶直到天空亮起。
去年圣诞,奕雯喝醉了酒,拉着我的手去握紧她脖子上的小小链坠。我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是我亲手替她挂上去的坠子,里面镶着张婴儿照,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还要更小一点,裹在蓝格纹斗篷里,闭着眼偎在奕雯的颊侧。“他本来可以出生的。”奕雯流下了眼泪,反复呢喃说。
[编后]许是中国今年6月的疫苗事件,让远在大洋彼岸生活的傅辰心有戚戚,他为我们写来了此稿。他还告诉我们,美国医疗同样令人忧心:预约难、等候时间长、用药保守,经常延误病情。我们不做评价与比较,只如实记录。今天的故事来自知音公众号:真实故事在线,相比其他稿件,你更喜欢哪一类?请致电027-68883338或027-68890779,我们邮寄《知音》杂志5本,作为回赠奖品。
编辑/白秋芳
孕妻先兆性流产,美国OB淡定诊疗
我在美国念完博士后,通过技术移民与妻子奕雯定居美国。我在美国一家做供暖的公司工作,奕雯则是一名会计。我们均为80后,老家都在辽宁省大连市。工作稳定后,我俩开始着手备孕。2016年3月,奕雯怀孕,她吃起了精心搭配的孕妇营养餐,跑步的习惯也暂时换成了早晚各散步四十分钟,为宝宝的出生做准备。
通过奕雯的这次备孕,我才了解到在美国怀孕生子的流程:首先,医院和医生是分开的,如果不出意外,只有最后生产时才会去医院的产房,前期检查都在OB(产科医生)的诊所完成。
其次,妇科和产科也是分开的,做体检的OB-GYN(妇科医生)专精于各种女性疾病,却不负责照看怀孕生产,需要找专门的OB。
奕雯从备孕开始,就已搜索出附近所有的产科诊所,仔细比对网络排名和评价,最终选定一个看上去非常和善的50多岁的白人女产科医生珍妮弗。
奕雯同珍妮弗做好预约,每隔三周的周四下午去她诊所见面。每次检查完,珍妮弗都笑眯眯地挥手:“看上去一切都非常完美,下次再见,亲爱的。”
前三个月的确风平浪静。奕雯精神十足,连孕吐都没有过一次,每天掰着手指跟我盘算要囤多少尿布,念叨哪个品牌的婴儿服材质是有机棉。
意外在第四个月的开头降临。一开始,奕雯只是早上起来有点头晕,量完体温,她撒娇般窝回我怀里:“我有点小发烧。”“要不请假休息一天?”我照常搂住她,孕期抵抗力下降,的确容易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我们都没当一回事。
没想到第二天,奕雯就在内裤上发现了血迹。她打电话到诊所,珍妮弗仔细询问了出血的颜色、数量和感觉,然后笑着安慰:“不必担心,孕早期少量出血是很常见的现象,只需要注意休息即可。”
我们怎么可能不担心?奕雯提出,能不能在诊所做个检查?珍妮弗说:“这种出血通常过几天就会自行消失,而且深色血迹意味着出血已经停止了,你不需要来。”“那我需要卧床吗?”奕雯小心翼翼地问。“没有必要,亲爱的,”珍妮弗回答:“你可以照常上班,只要工作不是搬运类的体力劳动。”
出血在我们的忐忑不安中持续了一周。奕雯再度打通电话,得到一个临时预约名额。一个半小时后,珍妮弗匆匆赶到。她仔细地为奕雯做了检查,又让她躺下,拿出胎心仪放在她肚子上。“亲爱的,孩子一点儿事都没有,你听,这心跳多么强劲有力。很多出血都是不明原因的,我建议你再观察一段时间。”
奕雯提出,想做个B超看看原因。“我认为目前没有做B超检查的必要,”珍妮弗说:“如果你坚持,我可以给你做一个,但我要提醒你,这是非医学必要的检查,你的保险公司很可能不会报销。”
即使明知美国自费医疗的费用是天价,但出于对孩子的担心,在面对奕雯投过来的犹豫眼神时,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褐色的出血一直持续了三周。那次的自费B超检查没有查出异常,这让我们稍微放松些,但持续出血隨即又将情绪越绷越紧。一周后,我们收到一张236美元的账单,保险公司判定由奕雯全额承担。三周过去,出血突然转为鲜红色,珍妮弗收起笑容,为奕雯安排了第二次B超,这次发现有一小块胎盘剥离了子宫。“我想我们找到出血的原因了,”珍妮弗依旧乐观。“不必担心,剥离区域还不及你的小指甲盖大,会自己长回去的,最多等到大排畸。”她一边说,一边开出一张病假条,要奕雯回家卧床。
但在奕雯要求黄体酮之类的安胎药时,珍妮弗又一次拒绝了她:“首先,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我并不支持孕早期甚至中期人为保胎,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强行留下一个有缺陷的胚胎,我不认为那是好事;其次,从你的血液检测结果来看,孕激素非常正常,额外服用黄体酮对你不会有帮助。”
“那我除了‘卧床休息’之外不能得到任何其他治疗?”奕雯瞪大了双眼。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同样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连堕胎都不允许的州啊!可在孕妇出现流产症状时,医生竟然拒绝给予帮助!
我试图跟珍妮弗进行一番关于生命、关于人权的辩论,但这样的纠缠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惹来麻烦,只得不情不愿地闭上嘴,与奕雯一起离开。
险情一再频发,各大医院无能为力
回到家,我们相顾无言、一筹莫展。最后,奕雯想出了办法:在当地的华人论坛上求助。
很快,一位网友热心回复,她之前也出现了出血、腹痛等先兆流产症状,OB同样拒绝给予任何保胎药物,她请赴美照顾她的母亲从国内带来了一些黄体酮,可惜为时已晚,孩子还是没有留住。她要了地址,把这批黄体酮全数寄给了我们,分文不取。
药物点燃了一丝希望的火星,又随即熄灭。正如珍妮弗所言,来之不易的黄体酮没有效果。出血量越来越多,甚至伴随着大大小小的血块,奕雯不得不从护垫换到了卫生巾,又换成了成人纸尿裤。
煎熬中,19周的大排畸B超检查到了。
胎儿在此时已经成长到可以看出性别,当B超师告知是“一个健康的男孩”时,我们却没有多少喜悦之情,只是紧张地望着屏幕,追问胎盘的发育。
B超显示,剥离更严重了,胎囊被各种血块和出血包围。虽然胎儿仍然健康地发育着,但珍妮弗却认为,胎盘出血已经影响到胎儿营养供给,胎儿会慢慢停止发育和心跳,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
这是在说她已无能为力,打算放手不管了吗?我们已经不相信珍妮弗,奕雯又约见了几位OB,也约见过关于胎盘剥离的Specialist(专科医师),医生们一致认为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没有一人给出解决方案。除了卧床,他们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难道美国就没有一个靠谱的OB了吗?”奕雯愤怒地发帖。得到的回复令她几乎崩溃,网友们纷纷回帖表示,这根本就是整个美国医疗的现状,美国的医生就是这么保守,为了所谓的“不过度医疗”,总要等到确定病情恶化才采取下一步措施。有人建议奕雯“回国住院”,但那根本不现实。 无奈,我们只能继续留在珍妮弗的诊所。
情况日益恶化了,奕雯身下开始时不时地涌出大量鲜血和拳头大小的血块。腹痛持续加剧,她只能一直保持侧卧,连上厕所也不能起床,而每一次从侧卧翻到仰卧用尿壶,都不啻为一场折磨。
赶来照顾奕雯的母亲心痛不已,在帮她换下湿透的纸尿裤或拿走血红的尿壶时,常常忍不住抹眼泪。奕雯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拿出胎心仪听心跳。她为孩子起了名字,盘算着将来要给他吃什么、带他去哪里玩。明明毫无食欲,排尿也很痛苦,奕雯却拼命进食、喝水,只为了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养分。
美国OB靠不住,我通过家人,试着联系了一些国内的妇产科专家,意见一致是尽早住院保胎,但远隔重洋,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忙。一位老医生在电话里生气地叫嚷:“让他们开抗生素啊!不管胎盘剥离怎么治,先上抗生素!现在出血量这么大,子宫里有很大的伤口,如果感染可是两条命的事情!”
“但你现在并没有感染,所以不能使用抗生素,否则就是滥用,你也很健康,没有必要住院。”美国OB又一次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这一次,我没有再徒劳地和OB争辩,而是四处打听,不断联系新的医院。不管网友怎么说,我始终不相信,偌大的一个美国就没有一个愿意使用其他治疗方案的OB。
那段时间,我仿佛在和奕雯的出血量赛跑。我提前请了年假——本来是我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留在家里照顾奕雯坐月子的时候请的——每天开车穿行于各个诊所和医院,打听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案。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地一家医院给出了一个好消息——这家医院有足够先进的设备,可以接收最小24周出生的早产儿。奕雯已经怀孕快22周了!
我们立刻填写了表格,申请提前入院,理由是胎儿发育良好,即使不满24周也有生存希望,可惜却没有通过。但医院答应,一到孕24周,就让奕雯入院,并随时做好催产和抢救婴儿的准备。
据说,全美最好的医院可以接收早至18周的早产儿,但那家医院对我们来说太远了,奕雯的身体,已无法负荷长途旅行。“我现在的信念就是熬到24周!”奕雯给自己打气,我紧紧握住她。
本该出世的儿子走了,美式医疗谁之过?
孕23周的一天深夜,奕雯突然推醒我:“是空调开太低了吗?”我猛然惊醒,才发现她的手冷得像冰,正低声呢喃:“肚子好痛……”
我赶快拨打了911(美国急救电话),奕雯脸色惨白地靠在床头,一一跟我描述她的症状,再由我向接线员转达:头晕、胸闷、腹痛加剧、浑身发冷,甚至开始不停地宫缩,下身在不停地流血。
五分钟后,救护车到了我们的楼下,风一般到了医院后,护士先采血送去检验,值班医生看着奕雯41℃的体温和每分钟180下的心跳,根本来不及等血检结果出来:“这是严重的感染,必须立刻引产,否则大人和孩子都保不住!”我完全蒙了。“她现在有生命危险,只能放弃孩子——”医生顿了一下,悲悯地看着我,“我们会努力让你妻子平安。很抱歉,但……”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签完字的,当我回过神来,奕雯已经在抢救室里准备催产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和催产药物同时注入奕雯的体内,高烧令她浑身颤抖,医生拿冰垫将她裹住,又在病床四周塞满冰袋,却依旧无法降低体温。
“失血太多,先输血,否则产妇太危险!”“抗生素剂量不够,再开一个静脉通道!”医生的话语如此刺耳,在奕雯的一次次寒战中。
体温渐渐下来了,我听到医生和麻醉师在商量:“她太痛了,上epidural(硬脊膜外麻醉)吧?”“不行,风险太大,现在血液里都是病菌,如果穿刺引發脊髓感染就麻烦大了,只能上静脉泵。”
可是奕雯连自控静脉镇痛泵也不敢多用。我知道她心里和我有着同样的念头:万一宝宝生下来能够存活,万一呢?虽然谁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存活。
怀着这个念头的人还有一个,那就是和我们血脉相连的宝宝。护士说,这个周数的胎儿本来是头朝上坐在肚子里,此时,宝宝仿佛感觉到了什么,急急忙忙在子宫里翻了个身,大头朝下,蜷缩身体,仿佛默默摆出了准备“出生”的姿势。
而奕雯挣扎在半昏迷半醒之间,牙关紧咬,每次痛得实在受不了时,才舍得去按一下泵。
宫口开得很慢,但宝宝的心跳一直还在,那丝渺茫的希望拉扯着我们,奕雯看着胎心监控,一次次熬过阵痛。终于,奕雯“生下”了我们的孩子!
我远远望着他,双手激动得发抖。他是个发育得很好、很漂亮的男宝宝,看上去肉乎乎的,连着胎囊出来,只是和别的宝宝不一样的是,本应透明的胎囊上挂满了厚厚的血痂。
护士说,宝宝出来之后,心跳还保持了一分钟。他被裹上医院统一的蓝格纹襁褓放到奕雯胸口,奕雯拿插满管子的手拥住他,亲吻他温热的小脸,我拥着奕雯,我俩不住地看。
除了小一点、像睡着了一样,他分明和别的宝宝没有什么两样啊?嘴巴像爸爸,鼻子像妈妈,眉毛像爸爸,没睁开的眼睛细细长长,像妈妈。他仿佛下一秒就会睁开眼睛大哭出声,哭完再对着我们笑,跟我们回家,叫我们“爸爸妈妈”。
奕雯把孩子的胸口和自己贴在一起,仿佛这样就可以留住他的心跳。但孩子小小的身体,在奕雯滚热的怀里一点一点变凉了。
接下来的日子,全在泪水中度过。奕雯抱着宝宝不肯放手,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她把孩子送去太平间。谁也没有嚎啕大哭,但无声的眼泪,却仿佛一直从心里淌出来,怎么都干不了。
出院之前,护士拿来一张表格说,因为胎儿超过20周,我们必须填写Still Birth(死产)表格,然后把宝宝送去专门的地方火化。
据说,这是出于对未出世的小生命的尊重。
我愤怒地撕掉那张纸,说:“如果真的尊重他,为什么不早点采取措施,让他活下来!”医生后来告诉我们,如果再晚送来一些,可能连奕雯都性命不保。
我们为宝宝选了一方小小的墓地,在家附近一个湖边的墓园。奕雯后来恢复得很好,我却常在夜半醒来,沉默地望着房顶直到天空亮起。
去年圣诞,奕雯喝醉了酒,拉着我的手去握紧她脖子上的小小链坠。我知道那里面是什么,那是我亲手替她挂上去的坠子,里面镶着张婴儿照,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还要更小一点,裹在蓝格纹斗篷里,闭着眼偎在奕雯的颊侧。“他本来可以出生的。”奕雯流下了眼泪,反复呢喃说。
[编后]许是中国今年6月的疫苗事件,让远在大洋彼岸生活的傅辰心有戚戚,他为我们写来了此稿。他还告诉我们,美国医疗同样令人忧心:预约难、等候时间长、用药保守,经常延误病情。我们不做评价与比较,只如实记录。今天的故事来自知音公众号:真实故事在线,相比其他稿件,你更喜欢哪一类?请致电027-68883338或027-68890779,我们邮寄《知音》杂志5本,作为回赠奖品。
编辑/白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