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进入扩招后导致就业压力增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教改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的可行性,并希望得到政府与行业的指导,从而达到学校、学生与企业三赢的局面。
【关键词】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模式
【基金项目】中纺教[2016]56号:2016年度全国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WH-160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11-02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招生規模不断增大,就业压力也不断扩大。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友好沟通合作,是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院校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科研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合作办学组织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传统以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互补性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人才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设备和资金等优势为高校提供服务。
2.低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满足企业所需,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省了人才招聘成本;可以使高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
3.时效性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学校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也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1.共建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企业投入资金、捐赠设备、提供技术等形式建立校内基地,或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形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和高校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
实习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校企合作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定培养方案,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企业按照协议的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和技术项目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针对性强,学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高,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意义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加大,积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首先这种模式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了学校实践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这种模式也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了专业人才的塑造者,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这种模式缩短了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的时间,达到了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总之,校企合作能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实现最优化的培养目标。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庆祝清华建校百年的讲话,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模拟、实践案例分析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特别是紧缺专业的校企合作本科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人才,也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一般是高校为谋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虽然企业希望招到高素质的人才,但考虑到学生实习会带来很多成本,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当与学校联合无法产生预期回报时,合作便很难继续。
2.缺乏法律制度规范保障
美国“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英国“工学交替教育”等都很成功,他们均建立了完备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迄今为止,我国没有出台任何校企合作法规条例。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保障,合作任何一方都可以解除合作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很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提供实习机会”这样的浅层次合作,缺乏长期、深入、全方位的合作。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德、美等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校企合作没有被纳入政府的公务职责,缺乏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缺乏对企校合作过程的有效协调和监督。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如果得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与企业积极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这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新宝.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M].北(转下页)(接上页)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山.基于校企知识专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3.
[3]王勇.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金枝(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模式
【基金项目】中纺教[2016]56号:2016年度全国纺织服装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ZWH-160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11-02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招生規模不断增大,就业压力也不断扩大。校企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模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友好沟通合作,是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院校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科研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合作办学组织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传统以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互补性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人才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设备和资金等优势为高校提供服务。
2.低成本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满足企业所需,直接上岗,为企业节省了人才招聘成本;可以使高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
3.时效性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学校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也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1.共建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通过企业投入资金、捐赠设备、提供技术等形式建立校内基地,或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形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和高校分别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
实习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校企合作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共定培养方案,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企业按照协议的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和技术项目需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针对性强,学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高,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意义
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加大,积极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首先这种模式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了学校实践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这种模式也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了专业人才的塑造者,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这种模式缩短了毕业生适应企业生产的时间,达到了零距离上岗的要求。总之,校企合作能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实现最优化的培养目标。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庆祝清华建校百年的讲话,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模拟、实践案例分析和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特别是紧缺专业的校企合作本科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人才,也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一般是高校为谋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虽然企业希望招到高素质的人才,但考虑到学生实习会带来很多成本,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当与学校联合无法产生预期回报时,合作便很难继续。
2.缺乏法律制度规范保障
美国“合作教育”、德国“双元制”、英国“工学交替教育”等都很成功,他们均建立了完备的教育法律保障体系。迄今为止,我国没有出台任何校企合作法规条例。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和政策保障,合作任何一方都可以解除合作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很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提供实习机会”这样的浅层次合作,缺乏长期、深入、全方位的合作。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德、美等国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校企合作没有被纳入政府的公务职责,缺乏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缺乏对企校合作过程的有效协调和监督。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如果得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与企业积极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这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新宝.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M].北(转下页)(接上页)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山.基于校企知识专业的企业开放式创新[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3.
[3]王勇.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金枝(197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