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考南艺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如痴如狂地练过一阵小提琴,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我因为出身不好没有资格加人红卫兵,于是做了逍遥派,迷上了小提琴,天天在家苦练。
  1969年下乡插队,一年多的时间,干满了四季农活。当时样板戏大热,我凭着“一技之长”,考上了县文工团乐队。虽说只是个合同工,但初涉社会,走乡串镇,自是一番“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苦乐年华。两年后我离开了剧团。我要感谢这一段时光,它不仅使我的琴艺在竞争中大有长进,也让我这个青涩少年在磕磕绊绊中经受了历练。
  那一年的冬天,南京艺术学院面向全省招生。这次招生的原则是“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用我们大队书记的解释,就是“政治上我们把关推荐,业务上他们考核选拔。说到底,还得政治挂帅”。我报不报名?能不能被推荐?成为那些天困扰我的头等大事。
  直到报名截止的那一天,我也没有勇气去乡下开推荐证明。晚上,我被几位朋友“挟持”着,到了初试的考场河滨饭店。现场像我一样没有推荐证明的,还有不少。对此,招生组网开一面,同意排在最后“听一听”,但不作为正式考试。得了这个允诺,我赶紧到四楼的屋顶露台上练琴“热身”。天气奇冷,双手冻得麻木、僵硬,只得又回到二楼过道,不停地搓手跺脚以取暖。
  虽说只是“听一听”,程序却一样严格不含糊。主考官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大提琴演奏家宋保军。我拉的第一首曲子是《牧歌》。我很喜欢这段行板,那悠扬、舒展的旋律,每每唤我进入一种澄净、高远的意境。拉完了,宋老师走到我身旁,分别握起我的两只手审视了一番,还用手指弹了弹我左手指尖的肉垫。他示意我继续拉。我拉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段“快乐的女战士”,而后又拉了几段练习曲。到临了,宋老师只是问了问我的基本情况,对我说:“报名今天已经截止了。你明天回大队,尽快补开一张推荐证明来。”
  接下来的几天,母亲陪着我,大队和公社跑了几趟,答复要么是“不清楚”,要么是“要研究”。也难怪,六七年不招生了,这次招生的推荐权又交给了大队,这是一个新课题,是得用心思去琢磨琢磨。
  二十多天后,招生组来镇江复试。有人告诉我,宋老师曾问起我报名的情况。母亲心中燃起了一线希望。她去找招生组,接待她的正是宋老师。宋老师说,根据招生的原则,如果没有推荐,很为难,也很无奈。复试两三天就结束了。我还是没能报上名。
  春节过后不久,母亲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宋老师的。他要我带上琴,当天晚上去交际处也就是今天的京口饭店。匆匆吃了晚饭,我和母亲赶去。宋老师打开房门,房间内迎候我们的竟是南京艺术学院革委会主任龚惠山。龚主任说,这次下来就是对招生工作做一点调研,处理一些善后问题的。他谈笑风生地跟我们拉家常,捎带着听我拉了几首曲子。他说这次招生是文化革命以来的第一次“试水”,好多做法还在探索、磨合之中。从现实情况看,对人才是全社会共有资源的认识有待加强,有别于招工的专业人才遴选机制有待健全。听龚主任一席话,我如沐春风。
  春天快要过去,南艺开始发放录取通知。我对报考南艺已经不存指望。一天下午,母亲又接到宋老师打来的长途,让我当晚就赶到南京,第二天要准备拉琴。
  我怀揣着重又燃起的希望和幻想,夹杂着几许惶恐和不安,一路问到草场门南京艺术学院,天已经完全黑了。一位年轻人来传达室接待了我。当他对着内线电话说“龚主任,您的客人到了”时,一股暖流穿透了我的全身。
  第二天早晨,宋老师带我进入一个教室。陆陆续续地来了几位老师。他们当中有著名声乐教授黄友葵,有小提琴演奏家、《庆丰收》的作者张靖平。宋老师搀扶着最后一个进来的是盛雪老人,早就听闻这位满门桃李的艺术教育家的大名,他的長子盛中国是享誉国内外的小提琴大师。
  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慌忙中我乱了方寸。拉完《红色娘子军》的“常青指路”,我竟然头脑发热,拉起了高难度的《魔鬼的颤音》。张靖平老师是本场的主考,他一直站在我的身边,目光如炬,点评犀利。特别是他说到“学琴,不在于会几段半生不熟、一味炫技的名曲,而在于扎实的基本功和对音乐的理解力”,这番话既鞭辟人里,又令我心悦诚服。宋老师走近我,让我拉《牧歌》,拉练习曲,稍稍缓解了我的紧张。
  结束时,宋老师等在门外,掏出十块钱给我报销交通费。他对我说:“没有基层的推荐,报考就很难办,今天也只是听听指点指点,如果有好消息会通知你的。回去后做两手准备,有招工机会千万不要错过。毕竟你年纪轻,将来的路还很长。”我眼含泪水点点头,向宋老师深深鞠了一躬。
  彈指间四十四年过去了。南艺我终究没有去成,这段报考的曲折经历,几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伴我终生,他们堪为我的“恩师”。对一个素不相识又没有背景的知识青年如此出手相助,看似有违“规则”,可正因为肩上担道义,胸中有丘壑,他们才能也才敢把赋予他们的公权,用得如此坦荡自然,如此光明磊落。
其他文献
《南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幽幽河水》,反映××乡水库的污染问题。党委书记李泽加看了报纸,很生气,多大点事儿呀,写什么写?长江黄河还污染呢,你去写呀!  《南风日报》是地区级党报,按任务层层分解,发到村社。那些村社干部,经常擅自改变它的性质,或贴墙或引火,或卖给收荒匠,也就当一张废纸在用。乡镇上,这张报纸也颇受冷落,好些单位都让它在蛛蛛角角独享清闲,只有学校守门的裘大爷,天天戴着老花镜字斟句
期刊
周斌本来是学体育的,他的乒乓球在省里拿过名次,只因为一次伤病让他告别了体育生涯,后来进了局机关。  他在局里的“运动成绩”远不如在球场上的好,几年下来也没有弄个一官半职。起初是他不懂得“竞赛规则”,时间长了才慢慢开窍。  新任局长的到来给他带来希望。新来的王局酷爱打乒乓球,上任伊始就建了乒乓球室,购置了漂亮的乒乓球台。  于是周斌也常光顾乒乓球室,他希望来一个“乒乓外交”,和王局拉上关系。终于有一
期刊
老爸早早等在门外,见我们的车开来,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老爸不住地埋怨:“买这些东西干什么,家里多的是,都浪費了。”  进屋后,老爸端来好几种水果,说:“想吃什么吃什么,都洗过好几遍了。”  水果吃得刚好尽兴,老爸又端出炒花生,笑着说:“你们看,这是今年刚收的花生,又脆又香,快尝尝!”  这可是我们的最爱,我们又狂吃了一阵。看着我们吃得这么香甜,老爸的脸上堆满了笑意。  为了怕我们
期刊
国庆和康子是好朋友。  那时候,他们才念小学,每天跑几里地,到外村学校里上学。国庆和康子都是差等生,经常不及格,自然也不受老师的待见。  这天傍晚,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就商量,还不如不读书了呢。  可国庆却说:“我们不念书,能到哪里去?”  康子说:“我们可以到砖厂里搬磚,一天也能弄个块儿八毛的。”  国庆的心也有些活了,可一想到父亲,就打了个激灵,说:“不行,我要说不念书,我爹还不打死我呀。”  康
期刊
台风前后连下了几天雨,气温骤降,我想着打电话回家叮嘱爸妈注意保暖。  電话打回去是我爸接的,我习惯地问:“爸,我妈呢?让我妈来听电话吧。”  和我妈聊完电话,一回头见我老公坐旁边看着我:“为什么你每次打电话回去都是找妈聊天不找爸?”  我一愣:“我习惯了和我妈聊天啊,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我爸也不爱听。再说我一直都是这样,我爸也没说什么啊。”  “只要是和你聊天,什么内容爸都会爱听的,你知道吗,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