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海绵城市”理念下,美舍河的“前世今生”
(一)美舍河治理的顶层设计
1.美舍河治理的总体规划。美舍河的治理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美舍河的治理过程中要把美舍河当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注重河流的整体性以及自身水文条件的保护。
2.处理好美舍河污水治理与海绵城市的配合。美舍河的治理需要借鉴海绵城市理念,而美舍河的治理又会丰富海绵城市的内容。那么很明显,污水治理是雪中送炭,“海绵城市”锦上添花。总的来讲,要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与美舍河污水治理的有机结合。
3.系统设计。综合美舍河周边排水、道路、园林、交通、湿地,完善美舍河周边基础设施,打造全流域美舍河湿地公园,增强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
(二)美舍河周边海绵体的挖掘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形态,是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即“海绵体”或“海绵系统”)之上的生态型城市。
美舍河周边的海绵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森林草甸,第二类是湖泊、湿地、周边公园绿地或者水源的涵养区,第三类是农田和原野。
它们对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对不同类型的海绵体需要严加识别和保护。
(三)美舍河周边海绵体的整合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
(四)美舍河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海绵城市理念中水生态环境的修复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将劣Ⅴ类水提升到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Ⅳ类水水平,或将Ⅳ类水提升到Ⅲ类水水平。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给美舍河治理的建议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热点和海口美舍河治理各方面的质疑声,指导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调研,探索并提出了对海口美舍河治理的建议。
(一)明确“治污”与“海绵城市”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污水治理是我们城市内河治理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美舍河流域治理也应当注重综合效益,不可局限于治污。
(二)加强美舍河流域治理的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规划开发,综合考量美舍河周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全流域全要素发展;从美舍河整个流域出发,纵览全局,让治理真正反映群众呼声,惠及人民生活。
(三)准确评估美舍河流域的污水自净能力,避免高估其治污效率,不能让“海绵城市”流于形式,甚至将污染扩大化。
(四)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尽量增添人文艺术气息。河流治理后,还是需要人民享受,增加了人文艺术氛围,更能让人民感受到“海绵城市”的先进性,更加支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设计者应当结合海口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美舍河流域建设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中。
(五)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湿地的打造与江河湖海的保护应当统筹兼顾,二者应当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原有湿地给以恢复,这理所应当;但是,把现在的湖泊人为改造为湿地未免矫枉过正,其造成的生物代价和经济代价都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瑕不掩瑜,我们的实地调研和指导老师意见表明,总体上,美舍河治理工程是造福人民、惠及后代的。美舍河流域的居民需要这样的流域,海口市居民需要这样的“海绵城市”,海南人民更需要这样的“南海海绵”。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海口美舍河治理的经验与启
(一)立足现在
“海绵城市”理念本着彻底治理城市水系顽疾的目标,控制水的面源污染,截污纳管,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把新的理念引入美舍河的治理之中,用生态治水观念指导美舍河治理,运用生态化的渗、滞、蓄、净、用、排等雨水管理技术以及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对美舍河进行生态修复,拆除岸边保护护栏降低河堤,破除硬道驳岸,让水和土地重新连为一体,打造全流域的美舍河湿地公园;既然不仅仅是污水治理,要打造湿地公园,我们就应该加入相应的文化因素,使它具备相应的公园功能,实现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结合海南的气候、现实条件、历史文化等,将湿地公园的生态区与功能区有机结合,打造滨海湿地系统,完善湿地功能,构建生态景观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湿地景观要素组织和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使用人工梯田湿地净化污水,种植红树林,打造树岛,构建生态湿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综合生态服务系统的“海绵体”。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河岸两边的步行道采用绿色设计;整合内外道路,建立绿色交通体系。
重现海口市水城风貌。过去人们治理水的方式是用大量的水泥钢筋硬化河道,不但投入成本高,而且还破坏了水的自我净化,自我弹性,和水的适应功能。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水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任何片面的灰色雨水工程,单一目标的渗,蓄,用或排的灰色工程都是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美舍河的治理摆脱了传统的治理模式的束缚,着眼长远的规划,用科学的治理方式即“海綿城市”理论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开启了治水赚钱的新模式,向着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新时代迈进。
(二)展望未来
经过治理后的美舍河一定将是一个让人们满意的湿地公园,当人们走过河道旁边不再是用手捂着鼻子加紧脚步,往日的臭气熏天的河水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河道的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挺拔的榕树,游客在茂盛的树林中穿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红树林让人们叹为观止,人们在修筑的凉亭中休息,聊天,下棋。
水是城市的命脉,有水才能更灵动。根植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治理好美舍河做成海口市一个最大的亮点,努力打造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示范区,做到还景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以美舍河为起点,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将海口经验向全国推广。(作者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
(一)美舍河治理的顶层设计
1.美舍河治理的总体规划。美舍河的治理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美舍河的治理过程中要把美舍河当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注重河流的整体性以及自身水文条件的保护。
2.处理好美舍河污水治理与海绵城市的配合。美舍河的治理需要借鉴海绵城市理念,而美舍河的治理又会丰富海绵城市的内容。那么很明显,污水治理是雪中送炭,“海绵城市”锦上添花。总的来讲,要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与美舍河污水治理的有机结合。
3.系统设计。综合美舍河周边排水、道路、园林、交通、湿地,完善美舍河周边基础设施,打造全流域美舍河湿地公园,增强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
(二)美舍河周边海绵体的挖掘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形态,是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即“海绵体”或“海绵系统”)之上的生态型城市。
美舍河周边的海绵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森林草甸,第二类是湖泊、湿地、周边公园绿地或者水源的涵养区,第三类是农田和原野。
它们对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对不同类型的海绵体需要严加识别和保护。
(三)美舍河周边海绵体的整合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
(四)美舍河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海绵城市理念中水生态环境的修复立足于净化原有的水体,通过截污、底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等技术手段,将劣Ⅴ类水提升到具有一定自净能力的Ⅳ类水水平,或将Ⅳ类水提升到Ⅲ类水水平。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给美舍河治理的建议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热点和海口美舍河治理各方面的质疑声,指导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调研,探索并提出了对海口美舍河治理的建议。
(一)明确“治污”与“海绵城市”的辩证关系。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污水治理是我们城市内河治理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美舍河流域治理也应当注重综合效益,不可局限于治污。
(二)加强美舍河流域治理的顶层设计,从宏观角度规划开发,综合考量美舍河周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全流域全要素发展;从美舍河整个流域出发,纵览全局,让治理真正反映群众呼声,惠及人民生活。
(三)准确评估美舍河流域的污水自净能力,避免高估其治污效率,不能让“海绵城市”流于形式,甚至将污染扩大化。
(四)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尽量增添人文艺术气息。河流治理后,还是需要人民享受,增加了人文艺术氛围,更能让人民感受到“海绵城市”的先进性,更加支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设计者应当结合海口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美舍河流域建设的“亭台楼阁”、“轩榭廊坊”中。
(五)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湿地的打造与江河湖海的保护应当统筹兼顾,二者应当是共存共荣的关系。原有湿地给以恢复,这理所应当;但是,把现在的湖泊人为改造为湿地未免矫枉过正,其造成的生物代价和经济代价都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瑕不掩瑜,我们的实地调研和指导老师意见表明,总体上,美舍河治理工程是造福人民、惠及后代的。美舍河流域的居民需要这样的流域,海口市居民需要这样的“海绵城市”,海南人民更需要这样的“南海海绵”。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海口美舍河治理的经验与启
(一)立足现在
“海绵城市”理念本着彻底治理城市水系顽疾的目标,控制水的面源污染,截污纳管,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把新的理念引入美舍河的治理之中,用生态治水观念指导美舍河治理,运用生态化的渗、滞、蓄、净、用、排等雨水管理技术以及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对美舍河进行生态修复,拆除岸边保护护栏降低河堤,破除硬道驳岸,让水和土地重新连为一体,打造全流域的美舍河湿地公园;既然不仅仅是污水治理,要打造湿地公园,我们就应该加入相应的文化因素,使它具备相应的公园功能,实现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结合海南的气候、现实条件、历史文化等,将湿地公园的生态区与功能区有机结合,打造滨海湿地系统,完善湿地功能,构建生态景观格局。形成多元化的湿地景观要素组织和多层次的湿地景观结构。使用人工梯田湿地净化污水,种植红树林,打造树岛,构建生态湿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综合生态服务系统的“海绵体”。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河岸两边的步行道采用绿色设计;整合内外道路,建立绿色交通体系。
重现海口市水城风貌。过去人们治理水的方式是用大量的水泥钢筋硬化河道,不但投入成本高,而且还破坏了水的自我净化,自我弹性,和水的适应功能。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水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任何片面的灰色雨水工程,单一目标的渗,蓄,用或排的灰色工程都是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美舍河的治理摆脱了传统的治理模式的束缚,着眼长远的规划,用科学的治理方式即“海綿城市”理论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开启了治水赚钱的新模式,向着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新时代迈进。
(二)展望未来
经过治理后的美舍河一定将是一个让人们满意的湿地公园,当人们走过河道旁边不再是用手捂着鼻子加紧脚步,往日的臭气熏天的河水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河道的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挺拔的榕树,游客在茂盛的树林中穿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红树林让人们叹为观止,人们在修筑的凉亭中休息,聊天,下棋。
水是城市的命脉,有水才能更灵动。根植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治理好美舍河做成海口市一个最大的亮点,努力打造城市内河生态修复示范区,做到还景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以美舍河为起点,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将海口经验向全国推广。(作者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