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论证了秦汉和唐宋时代关中西府重镇凤翔境内的丝绸之路走向与变迁,梳理出水陆两条主干通道,即千渭谷道和长安—雍城—陇州道。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调查,还梳理出不同时期的三条支线便道,为研究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变迁提供了详实资料。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凤翔;千渭谷道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026-05
陕西凤翔古称雍,是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历代州、郡、府、路之治所,关中西部重镇。上古时代就有“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史记·封禅书》)春秋战国时期凤翔为秦都长达294年,唐代时玄宗、肃宗、德宗、僖宗、昭宗五位皇帝均西行幸驾凤翔,凤翔一度称“西京”、“西都”。凤翔境内古道纵横交错,大多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官道和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特别在以长安为国都的时期,凤翔是都城的西大门,是南通汉中、四川直至湖广的必经之路,西北通甘肃、宁夏的主要道口,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古人以“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千渭争流”来形容凤翔当时交通的便捷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据考证,由于历史变迁,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共有五条,均在秦汉和唐宋时期承担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
一、千渭谷道
汧河谷道又称汧水道,即水道与河谷并用的通道。因陇山山地路径陡险,相比之下,汧河河谷至渭河平原、渭北台原的通道比较平坦和便利,应为古人开辟最早的西行通道之一。从交通角度讲,以河谷作为交通要道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因为沿河要比翻山容易,而且可随时取水捕鱼,补充给养。古代先民们进行交流迁徙,没有水是不行的。逐水而行,择水而栖,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
汧河谷道为水陆并用通道,具体路线走向为从长安溯渭河西行至汧河口,沿汧河河谷向西北行进,经今陕西凤翔境内的长青镇孙家南头村一带至千阳境内,北行至陇县,再西行经陇关到今甘肃境内。
汧河谷道的开辟与秦人东迁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商周之际,秦人就在陇山以西先后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时,非子被封召于汧渭之间为周王室牧马,这是秦人第一次越过陇山东行的记载。虽然秦人为周人创建并管理畜牧业基地,但当时秦文化的重心仍在西垂旧地。周宣王时,“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文献的记载也印证了此时秦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汧河上游及其以西的戎人聚居区。①年代当于公元前820年左右的不其簋就记载了西周末年秦庄公昆弟五人率兵七千同西戎作战的事实。周王朝西部受到狁侵扰,周王命伯氏不其抗击,追至于西。西,当指“西垂”一带,秦汉时为陇西郡西县,地当在今甘肃天水附近、礼县、西和等地。不其随伯氏对狁作战得胜,伯氏回朝献俘,命不其率兵车继续追击,搏战之中,多有斩获。李学勤先生认为,“不其簋所记是周宣王时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簋铭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献里的秦庄公”,“不其弟兄追戎于西,而《本纪》云秦庄公任西垂大夫,从地理上看也是符合的”。②
秦庄公驾崩之后,子襄公代立。是时西戎、犬戎与申侯攻伐西周,杀周幽王于郦山下,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平王东迁,周王朝赠其“岐以西之地”,秦襄公在今陇县东南建立“汧邑”,公元前770年受封享国后的秦襄公又“备其甲兵,以讨西戎,伐戎而至岐”。此后秦文公逾陇攘夷狄,“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候。’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建立了“汧渭之会”,“汧邑”和“汧渭之会”两处都邑均在汧河之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陇山一带自然植被很好,到处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受自然条件限制,开辟一条在原始森林中行进的山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利用天然的汧河河谷不但平缓,而且沿途都是“周余民”和部分秦人先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但地形地貌比较熟悉,军队在行进中不容易迷失方向,而且经长期经营,生活给养有保障。选择这条道路行进,应是最明智和最便捷的。秦人自非子为周王畜,秦仲为大夫到襄公始国,直至文公东猎,这个逐步壮大的部族往复活动于西垂与汧渭之间,正是经由汧河谷道完成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跃进。
著名的石鼓文《汧繄》和《霝雨》就描述了秦君在汧河流域渔猎游乐之事。《汧繄》中写道:“汧繄(也)沔沔,烝皮(彼)淖渊。”《霝雨》则直接写道“舫舟自廓”、“隹(唯)舟以行”。③郭沫若认为上述所记就是“追叙(秦君)初由汧源出发攻救周之时事”。④由此推测,此前文献中记载的周穆王西巡也可能就是沿此道西行。汧河西北岸有黄梅山,位于今凤翔与陈仓区交界处,俗称黄米山,又称马迹山、马脊山。山下有马迹泉,相传为周穆王西巡马死所葬之处。⑤今陇县原子头、店子、千阳冉家沟等地的考古发掘也表明,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开始,经仰韶文化及周秦,汧河流域与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别无二致,表明陇山与关中一带的沟通早已存在。⑥
汧河谷道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利用漕运作为辎重及后勤保障,秦文公初到“汧渭之会”时,其后勤的给养补充当有一部分就来自西垂,而通过汧河漕运则是最好的方式。古时汧河水量较大,大多季节可以行船,其上游今陇县境内蒲峪川古时称“弦蒲薮”,就是有名的大湖泊。《禹贡》载:“天下九薮,此其一也。”隋代《九域志》载:“汧源县有弦蒲薮,经长期淤积,决口变湖为川。”汧河上游有大湖泊,可见当时汧河水量不小。另据《陇县志》载,唐武德八年(625)水部郎中姜行本奏请于陇州汧源县修五节堰,许之。后遂引汧水通漕灌田,并始行水运。⑦《新唐书·地理志》亦载:“汧源(今陇县)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唐代许棠《题千湖》诗云:“偶得湖中趣,都忘陇坻愁。边声风下雁,楚思浪舟移。静极亭连寺,凉多岛近楼。吟游终不厌,还似曲江头。”可见,汧河在唐时水量较丰,可以形成湖泊,且已有行船历史。宋代仍以汧河筏运陇山木材。《陇县新志》载:“宋初,市木秦陇,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汧)河达渭,历砥柱以集京,设官监市,其利甚溥。陇河渠在唐、宋固有益于国,非只利民田也。”今汧河河谷建有冯家山、王家崖和段家峡三座水库,其中,冯家山水库库容达3.89亿立方米,至今水量亦不小。⑧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宝鸡市考古队联合组队,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大型漕运码头仓储建筑基址,为研究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和汉代漕运、仓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该仓储建筑基址建于汧河东岸300米处的台地上,由三组南北相连的仓储建筑组成,东西宽33米,南北长216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墙垣、柱础石、道路等遗迹。仓储建筑基址东约600米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蕲年宫遗址,此宫是秦汉国君、天子祭祀五畤或先王的斋宿之宫,秦始皇的加冕典礼就在蕲年宫举行,汉代也有多位帝王来蕲年宫举行过祭祀等活动。此大型仓储设施可能为蕲年宫举行盛大国事活动时的重要物资储备库,也是东西水上运输的中转站。这一处大型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汧河当时水运能力很大,也证明孙家南头一带曾经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塞。当时的夏秋两季,从西部东去长安时,此道当为首选之路。过去曾有人在此处发现过有“百万石仓”字样的文字瓦当,由此推断这处仓储设施极有可能就是该瓦当所指的“百万石仓”。⑨
关于大型漕运最早的文献记载当属秦穆公时期的“泛舟之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这一历史事件史称“泛舟之役”。当晋遭到粮荒时,秦向晋两次输粟以解饥荒,雍城附近只有利用今凤翔孙家南头的汧河码头作为渡口,再进入渭河东去经黄河入汾河直达山西新绛,才能体现“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的景象。⑩
北宋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负责“编木筏竹,东下河渭;飞刍挽粟,西赴边陲”。(苏轼《凤翔到任谢执政启》)苏轼到凤翔后了解到当地百姓最沉重的差役之一是负责押运官物的衙前之役。衙前之役根据户等高下轮流当差,为了降低户等,逃避此役,许多地区的农民不敢多植一株桑、多养一头牛、多织一匹绢。服役的老百姓职责是替官府押送纲运、保管财物,如果被盗或者损毁要赔偿损失。凤翔一带百姓每年都要在西山砍伐上好竹木,然后编成竹筏、木筏,从汧河、渭河入黄河,给京城开封送去。官府考虑借大水之力好放筏,所以规定每年衙前运竹木的时间恰巧就在河水暴涨期间,谁如果不在规定时间运到就要受罚。但是,正因为河水暴涨,经常发生竹木筏颠覆事故,衙前水工被淹死无数,而且造成的损失还要由他们来赔偿。每年因此而致许多服役百姓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于是苏轼就主持重新修定了衙规,规定衙前之役可“自择水工,以时进止”。此项改革实施之后,取得了“衙前之害减半”的效果,受到凤翔官民称赞,他的改革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11苏轼改革衙前之役再次表明在凤翔境内有大型漕运码头,也印证了秦穆公“泛舟之役”事件的真实性。可见至少在宋代以前,汧河流域水流较大,漕运发达,汧河谷道也成为陇西至长安和乃至东方货物运输的首选要道。
此外,孙家南头村南相邻的马道口村,村南亦有村名“官路沟”,也正好位于汧河谷道内,从村名来看,此道可能就是古时官道,孙家南头村和马道口村一带极有可能为古代一个重要的交通道口。与此道关联的还有地处太昌村汧河西岸的通天河与晾经寺,晾经寺侧有一片空地,相传是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回京时晾晒经书之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后传》就曾在此取景拍摄。千阳境内的汧河北岸也有一处晾经台,传说亦为唐僧晾晒经书处,南岸还有九妖十八洞,为传说中的妖精住处,与《西游记》中的故事接近。凤翔县田家庄镇寺头村境内也有一处晾经寺,《丝绸之路漫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300年前,唐玄奘西行取经,也真是在天水僧人孝达陪同下,离长安,翻陇山,抵达秦州的。”玄奘是不是真的从此经过,就无法考证了,但这些晾经寺的存在,与玄奘取经的路线必然有着某种联系。
二、雍城—陇州道
雍城—陇州道(陆路)为长安—陇州道的一部分,较汧河谷道之开通稍后。长安—陇州道由长安出发,经今咸阳、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之后入甘肃境。该陆路道路在西周时称西方干道、西方大道,西汉称长安高平道。从周秦至明清,长安—陇州道是历朝京都通往陇西、西域的主干道之一,在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的溯渭道。秦穆公伐戎、秦始皇加冕和秦汉多位帝王至雍祭畤、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和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可能就行经此道。这条道路为沟通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重要路段和加强西北边防的重要战略通道,对于社会的安定与历史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西征,“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秦在西方的霸权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所谓“益国十二”,《史记·匈奴列传》作“八国服秦”,《李斯列传》作“并国二十”,《文选》卷39《李斯上秦始皇书》作“并国三十”。总之,通过这场战争,秦人取得了西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汉书·韩安国传》说:“秦穆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陇西、北地是也。”秦国这一战略的胜利,使西北地区成为秦后来向东方作战的大后方,秦穆公的成功显然是以陇山通道的畅通为基础的。12从此,关中至陇西的陆上通道得以打通畅行,为雍城—陇州间的通行便利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在此时,一部分戎人逃往西亚和欧洲,使“秦”这一称谓早在公元前4、5世纪就被西方国家所闻知。古代印度、罗马等帝国的人,均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译成中文即为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后四种都是“支那”的异译)等,这些名称都是“秦”的外文对应发音。13此外,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都雍城宗庙遗址内发掘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一些“H、X”等符号,据专家推测,这些外文符号可能为春秋战国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在长安—陇州道沿途的扶风县周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古代西亚人形象的雕塑,这些史料和发现证明,早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前,中西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开始。
秦代时已有道的设置,14与雍城—陇州道有关的地区,目前已知的就有陇郡出道、狄道、氐道、羌道、予道;天水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安定郡月氏道,不能排除这些道为秦时设置的可能。即使对西汉时道的设置,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到秦人对这一地区交通特殊重视的历史遗痕。
唐宋时代长安—陇州道沿途建有多处驿站,具体走向为从长安出发,经临皋驿(今西安市莲湖区潘家村乡枣园村东南)、咸阳陶化驿、兴平槐里驿、武功县驿、美阳驿(今扶风法门镇)、岐山石猪驿、龙尾驿,再经横水至凤翔府治所雍县(今凤翔),由雍县经千阳县西行至陇县,过大震关,逾陇坂至甘肃境内。1986年出版的《公路交通编史研究》第4期对唐蕃古道的走向说:“其主干道大致是:从长安出发西行,越陇山经今天水、陇西、临夏,在炳灵寺附近渡黄河入青海。”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亲率大臣送到距长安百里的兴平,其行色必壮,所经道路进一步开拓无疑。唐两公主进藏,使丝绸之路的使吏往来更加频繁。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记叙了唐代长安—陇州道的繁忙与兴盛。
雍城—陇州道在今凤翔县境内具体走向为:由岐山县城西行入境凤翔,过横水镇尹家坞村、横水镇、田家庄镇寺头村、纸坊街、县城、柳林镇亭子头村、彭祖原村西入千阳境内。
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沿丝绸之路送波斯王子回国,行至今凤翔境内柳林镇亭子头村附近时,忽见路旁蜜蜂和蝴蝶纷纷坠地,遂命郡守查访缘由,方知为附近村落一坛新开启窖藏陈酒的香味所致。凤翔郡守即将这坛美酒馈赠裴公,侍郎官饮后欣喜,即兴吟诗一首:“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亦有“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的记载。亭子头村为古丝绸之路行经凤翔的实物例证。
雍城—陇州道在今千阳至陇县境内又称汧陇道。在千阳境内具体走向为:由崔家头入境,经南寨至千阳县城,再沿汧河河谷经寇家河、草碧进入陇县境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千阳县南寨乡走马棱村发现一处秦汉宫殿遗址。2008年11月4日,考古工作者又在千阳南寨乡千河北岸附近的尚家岭,发现了一处战国至西汉时代的大型宫殿遗址,从这两处遗址所处的时代分析,此遗址可能是秦始皇所经回中道上的帝王行宫。这也是雍城—陇州道行经千阳境内的实物例证。
雍城—陇州道在今陇县境内因陇山天堑阻隔而称为陇坂道,又称为陇关道、陇道、逾陇道、陇山道、秦汧道。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南北走向,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线,在古代也曾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线。15《通典·天水郡》载:“郡有大坂,名曰陇坂,亦曰陇山。”《读史方舆纪要》卷52载,陇坂“山高而长,北连沙漠,南带千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陇山为六盘山南延之余脉,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自宁夏南部向南延伸经甘肃平凉地区,直至陕西宝鸡以西的渭河北岸,与秦岭西段群峰夹渭对峙,闭合了八百里秦川的平原旷野,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东汉初此段道路已明确称陇道,《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六年夏四月,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将军从陇道伐公孙述”。陇坂道具体走向为:由今东风镇入境,经杜阳至县城,西经高堎、麻坊铺、神泉、曹家湾、固关,过关山,通往天水、陇西。
隋大业十三年(617),陇右薛举在金城(今甘肃兰州)起兵,遣子薛仁杲沿陇坂道东进,在汧源县(今陇县)袭并农民军唐弼部后,势力大增,遂沿陇坂道围攻扶风(今凤翔)。李世民率兵沿陇坂道追杀至陇右(今陇县),将陇右诸地归唐所有。
唐大历年间(766~779),为防御吐蕃东进,朝廷令马燧在陇州西部的通道上立石植树,陇关道一度阻塞。元和二年(807),局势缓和,疏于防御,林木被伐,陇关道又开通。大中(849),秦州复归唐朝统治,陇关道重新畅通。宋元时期,陇关道仍为驿路,明代时因驿路改在萧关道上,陇关道通行渐少。
三、凤翔—平凉道
即由今凤翔县城西北方向经董家河乡张家店村,沿枣子河越老爷岭,入麟游县麻夫镇,北经酒房、中湖、花花庙入今甘肃灵台县境内百里镇,经盘口(今甘肃泾川县境内)到泾川,沿泾河至平凉。今麟游县酒房乡以北的山巅上仍有古代烽火台遗迹,麻夫镇唐时建有南、北二寺,残留古钟一口,毁于1958年“大跃进”中。16或越老爷岭经千阳境内沈家十字、高涯、双庙、四十里铺达平凉,与丝绸之路北线相接。两线均长约160公里。凤翔—平凉道为凤翔通泾(今甘肃泾川)、原(今宁夏固原)主要道路。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关陇农民起义军首领万俟仇奴率军围岐州(今凤翔),左大都督贺拔岳率军迎击,万俟仇奴弃岐州,北走安定(今泾川)时行此道。唐末李茂贞在凤翔称岐王时,此道为通泾、原两地之主要道路。清代和民国时,商旅西来驮运皮毛、青盐、大麻、药材等在凤翔落庄,换驮京、津杂货和棉花、土布、白酒运至平凉,向陇东地区销售,行经此道。17
四、凤翔—郿坞道
为长安至雍县道中一段,先秦褒斜道开道后,雍县与郿坞有交通联系。据《凤翔县志》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74)来雍祭祀五畤时就行经此道,汉武帝行至凤翔境内的彪角镇时,“获一角兽,若麃(biāo)然”。(《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因此改元“元狩”以示庆祝,此后他每年到雍祭“畤”一次,而此地也因此而改名为“彪角”,延用至今。此道在凤翔境内由城东塔寺桥向东,经田家庄镇寺头村、北小里村,过雍水河,经彪角镇、杏园村、虢王镇四冢洼村,至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宁王村,东至蔡家坡、郿县,后沿渭河直达长安。其中,由凤翔向东南辐射,经瓦窑头村、三岔、礼包务,至彪角,亦可通达。18虢王镇南的宁王村为秦武公时所建平阳宫所在,其东蔡家坡宋家尧村亦发现有南北朝时期一处窟龛雕像群,19均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遗址。
五、凤翔—灵台道
即自今凤翔县城东北过狼沟桥,经萧史宫、竹园、上石佛寺顶,沿五曲湾到汤房庙,穿骆驼巷、大峡,越羊引关(古称羊峪关),经麟游县两亭、水磨沟过天堂到达甘肃灵台,皆沿河觅道,线形适顺。此道为古时甘肃陇东地区与凤翔相通的一条便道,与丝绸之路北线相接。麟游县天堂镇唐时建有规模宏大的佛殿,残留三尊金身佛像,现迁于河西“西台山”。羊引关曾建防卫设施,有楼名“望蜀” 。20道中凤翔境内北部山区有石佛寺和宝玉山庙,古时碑石颇多(今无存),为古时商旅停靠和求佛祈祷之处。凤翔北去灵台的古道上,1976年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枣树坪村民曾发现274枚波斯铅饼(货币),铅饼正面有似龙非龙形状像蟠螭的浮雕,头有触角,背面阳铸外文一周,中有方形印记。21这些外文铅饼为汉王朝时期中亚、西亚国家和中国的贸易货币,属古丝绸之路货币体系,可见汉代西域与西方联系频繁,商贸交流畅通,此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佐证。
[注释]
①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②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
③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佳雨、和风:《宝鸡旅游文化大观》,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张天恩:《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考略》,《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⑦《陇县志·大事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林劲松:《冯家山水库排沙运用及水库淤积分析》,《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年第1期。
⑨杨曙明:《陕西凤翔发现西汉皇家水陆物资转运站》,《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27日第二版。
⑩刘明科、辛怡华:《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秦文化论丛》,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11田亚岐、杨曙明:《凤翔东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2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13杨曙明:《秦文化解读》,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14骈以骞:《秦“道”考》,《文史》,第9期,中华书局版1980年;罗开玉:《论秦汉道制》,《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张焯、张东刚:《秦“道”臆说》,《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曹学群:《县“有蛮夷曰道”质疑》,《求索》,1996年第1期;杨建:《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辑。
15李健超:《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及变迁》,《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16《麟游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18《凤翔县志·交通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陈亮、古小龙:《专家勘察岐山窟龛雕像群》,《宝鸡日报》,2008年2月14日第二版。
20光绪九年《麟游县志》,第162页。
21灵台县博物馆:《甘肃灵台发现外国铭文铅饼》,《考古》,1977年第6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凤翔;千渭谷道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6-0026-05
陕西凤翔古称雍,是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历代州、郡、府、路之治所,关中西部重镇。上古时代就有“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史记·封禅书》)春秋战国时期凤翔为秦都长达294年,唐代时玄宗、肃宗、德宗、僖宗、昭宗五位皇帝均西行幸驾凤翔,凤翔一度称“西京”、“西都”。凤翔境内古道纵横交错,大多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官道和唐宋时期的丝绸之路。特别在以长安为国都的时期,凤翔是都城的西大门,是南通汉中、四川直至湖广的必经之路,西北通甘肃、宁夏的主要道口,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古人以“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千渭争流”来形容凤翔当时交通的便捷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据考证,由于历史变迁,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共有五条,均在秦汉和唐宋时期承担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
一、千渭谷道
汧河谷道又称汧水道,即水道与河谷并用的通道。因陇山山地路径陡险,相比之下,汧河河谷至渭河平原、渭北台原的通道比较平坦和便利,应为古人开辟最早的西行通道之一。从交通角度讲,以河谷作为交通要道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因为沿河要比翻山容易,而且可随时取水捕鱼,补充给养。古代先民们进行交流迁徙,没有水是不行的。逐水而行,择水而栖,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
汧河谷道为水陆并用通道,具体路线走向为从长安溯渭河西行至汧河口,沿汧河河谷向西北行进,经今陕西凤翔境内的长青镇孙家南头村一带至千阳境内,北行至陇县,再西行经陇关到今甘肃境内。
汧河谷道的开辟与秦人东迁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商周之际,秦人就在陇山以西先后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时,非子被封召于汧渭之间为周王室牧马,这是秦人第一次越过陇山东行的记载。虽然秦人为周人创建并管理畜牧业基地,但当时秦文化的重心仍在西垂旧地。周宣王时,“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文献的记载也印证了此时秦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在汧河上游及其以西的戎人聚居区。①年代当于公元前820年左右的不其簋就记载了西周末年秦庄公昆弟五人率兵七千同西戎作战的事实。周王朝西部受到狁侵扰,周王命伯氏不其抗击,追至于西。西,当指“西垂”一带,秦汉时为陇西郡西县,地当在今甘肃天水附近、礼县、西和等地。不其随伯氏对狁作战得胜,伯氏回朝献俘,命不其率兵车继续追击,搏战之中,多有斩获。李学勤先生认为,“不其簋所记是周宣王时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簋铭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献里的秦庄公”,“不其弟兄追戎于西,而《本纪》云秦庄公任西垂大夫,从地理上看也是符合的”。②
秦庄公驾崩之后,子襄公代立。是时西戎、犬戎与申侯攻伐西周,杀周幽王于郦山下,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平王东迁,周王朝赠其“岐以西之地”,秦襄公在今陇县东南建立“汧邑”,公元前770年受封享国后的秦襄公又“备其甲兵,以讨西戎,伐戎而至岐”。此后秦文公逾陇攘夷狄,“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候。’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建立了“汧渭之会”,“汧邑”和“汧渭之会”两处都邑均在汧河之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陇山一带自然植被很好,到处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受自然条件限制,开辟一条在原始森林中行进的山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利用天然的汧河河谷不但平缓,而且沿途都是“周余民”和部分秦人先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但地形地貌比较熟悉,军队在行进中不容易迷失方向,而且经长期经营,生活给养有保障。选择这条道路行进,应是最明智和最便捷的。秦人自非子为周王畜,秦仲为大夫到襄公始国,直至文公东猎,这个逐步壮大的部族往复活动于西垂与汧渭之间,正是经由汧河谷道完成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跃进。
著名的石鼓文《汧繄》和《霝雨》就描述了秦君在汧河流域渔猎游乐之事。《汧繄》中写道:“汧繄(也)沔沔,烝皮(彼)淖渊。”《霝雨》则直接写道“舫舟自廓”、“隹(唯)舟以行”。③郭沫若认为上述所记就是“追叙(秦君)初由汧源出发攻救周之时事”。④由此推测,此前文献中记载的周穆王西巡也可能就是沿此道西行。汧河西北岸有黄梅山,位于今凤翔与陈仓区交界处,俗称黄米山,又称马迹山、马脊山。山下有马迹泉,相传为周穆王西巡马死所葬之处。⑤今陇县原子头、店子、千阳冉家沟等地的考古发掘也表明,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文化开始,经仰韶文化及周秦,汧河流域与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别无二致,表明陇山与关中一带的沟通早已存在。⑥
汧河谷道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利用漕运作为辎重及后勤保障,秦文公初到“汧渭之会”时,其后勤的给养补充当有一部分就来自西垂,而通过汧河漕运则是最好的方式。古时汧河水量较大,大多季节可以行船,其上游今陇县境内蒲峪川古时称“弦蒲薮”,就是有名的大湖泊。《禹贡》载:“天下九薮,此其一也。”隋代《九域志》载:“汧源县有弦蒲薮,经长期淤积,决口变湖为川。”汧河上游有大湖泊,可见当时汧河水量不小。另据《陇县志》载,唐武德八年(625)水部郎中姜行本奏请于陇州汧源县修五节堰,许之。后遂引汧水通漕灌田,并始行水运。⑦《新唐书·地理志》亦载:“汧源(今陇县)有五节堰,引陇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后废。”唐代许棠《题千湖》诗云:“偶得湖中趣,都忘陇坻愁。边声风下雁,楚思浪舟移。静极亭连寺,凉多岛近楼。吟游终不厌,还似曲江头。”可见,汧河在唐时水量较丰,可以形成湖泊,且已有行船历史。宋代仍以汧河筏运陇山木材。《陇县新志》载:“宋初,市木秦陇,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汧)河达渭,历砥柱以集京,设官监市,其利甚溥。陇河渠在唐、宋固有益于国,非只利民田也。”今汧河河谷建有冯家山、王家崖和段家峡三座水库,其中,冯家山水库库容达3.89亿立方米,至今水量亦不小。⑧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宝鸡市考古队联合组队,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发现了一处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大型漕运码头仓储建筑基址,为研究凤翔境内古丝绸之路和汉代漕运、仓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该仓储建筑基址建于汧河东岸300米处的台地上,由三组南北相连的仓储建筑组成,东西宽33米,南北长216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墙垣、柱础石、道路等遗迹。仓储建筑基址东约600米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蕲年宫遗址,此宫是秦汉国君、天子祭祀五畤或先王的斋宿之宫,秦始皇的加冕典礼就在蕲年宫举行,汉代也有多位帝王来蕲年宫举行过祭祀等活动。此大型仓储设施可能为蕲年宫举行盛大国事活动时的重要物资储备库,也是东西水上运输的中转站。这一处大型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汧河当时水运能力很大,也证明孙家南头一带曾经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塞。当时的夏秋两季,从西部东去长安时,此道当为首选之路。过去曾有人在此处发现过有“百万石仓”字样的文字瓦当,由此推断这处仓储设施极有可能就是该瓦当所指的“百万石仓”。⑨
关于大型漕运最早的文献记载当属秦穆公时期的“泛舟之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这一历史事件史称“泛舟之役”。当晋遭到粮荒时,秦向晋两次输粟以解饥荒,雍城附近只有利用今凤翔孙家南头的汧河码头作为渡口,再进入渭河东去经黄河入汾河直达山西新绛,才能体现“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的景象。⑩
北宋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负责“编木筏竹,东下河渭;飞刍挽粟,西赴边陲”。(苏轼《凤翔到任谢执政启》)苏轼到凤翔后了解到当地百姓最沉重的差役之一是负责押运官物的衙前之役。衙前之役根据户等高下轮流当差,为了降低户等,逃避此役,许多地区的农民不敢多植一株桑、多养一头牛、多织一匹绢。服役的老百姓职责是替官府押送纲运、保管财物,如果被盗或者损毁要赔偿损失。凤翔一带百姓每年都要在西山砍伐上好竹木,然后编成竹筏、木筏,从汧河、渭河入黄河,给京城开封送去。官府考虑借大水之力好放筏,所以规定每年衙前运竹木的时间恰巧就在河水暴涨期间,谁如果不在规定时间运到就要受罚。但是,正因为河水暴涨,经常发生竹木筏颠覆事故,衙前水工被淹死无数,而且造成的损失还要由他们来赔偿。每年因此而致许多服役百姓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于是苏轼就主持重新修定了衙规,规定衙前之役可“自择水工,以时进止”。此项改革实施之后,取得了“衙前之害减半”的效果,受到凤翔官民称赞,他的改革也得到了朝廷的默许。11苏轼改革衙前之役再次表明在凤翔境内有大型漕运码头,也印证了秦穆公“泛舟之役”事件的真实性。可见至少在宋代以前,汧河流域水流较大,漕运发达,汧河谷道也成为陇西至长安和乃至东方货物运输的首选要道。
此外,孙家南头村南相邻的马道口村,村南亦有村名“官路沟”,也正好位于汧河谷道内,从村名来看,此道可能就是古时官道,孙家南头村和马道口村一带极有可能为古代一个重要的交通道口。与此道关联的还有地处太昌村汧河西岸的通天河与晾经寺,晾经寺侧有一片空地,相传是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回京时晾晒经书之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后传》就曾在此取景拍摄。千阳境内的汧河北岸也有一处晾经台,传说亦为唐僧晾晒经书处,南岸还有九妖十八洞,为传说中的妖精住处,与《西游记》中的故事接近。凤翔县田家庄镇寺头村境内也有一处晾经寺,《丝绸之路漫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300年前,唐玄奘西行取经,也真是在天水僧人孝达陪同下,离长安,翻陇山,抵达秦州的。”玄奘是不是真的从此经过,就无法考证了,但这些晾经寺的存在,与玄奘取经的路线必然有着某种联系。
二、雍城—陇州道
雍城—陇州道(陆路)为长安—陇州道的一部分,较汧河谷道之开通稍后。长安—陇州道由长安出发,经今咸阳、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凤翔、千阳、陇县,之后入甘肃境。该陆路道路在西周时称西方干道、西方大道,西汉称长安高平道。从周秦至明清,长安—陇州道是历朝京都通往陇西、西域的主干道之一,在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久负盛名的丝绸之路的溯渭道。秦穆公伐戎、秦始皇加冕和秦汉多位帝王至雍祭畤、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和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可能就行经此道。这条道路为沟通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重要路段和加强西北边防的重要战略通道,对于社会的安定与历史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发动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西征,“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穆公以金鼓”。秦在西方的霸权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所谓“益国十二”,《史记·匈奴列传》作“八国服秦”,《李斯列传》作“并国二十”,《文选》卷39《李斯上秦始皇书》作“并国三十”。总之,通过这场战争,秦人取得了西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汉书·韩安国传》说:“秦穆公都雍,地方三百里,知时宜之变,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陇西、北地是也。”秦国这一战略的胜利,使西北地区成为秦后来向东方作战的大后方,秦穆公的成功显然是以陇山通道的畅通为基础的。12从此,关中至陇西的陆上通道得以打通畅行,为雍城—陇州间的通行便利奠定了基础。也就是在此时,一部分戎人逃往西亚和欧洲,使“秦”这一称谓早在公元前4、5世纪就被西方国家所闻知。古代印度、罗马等帝国的人,均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译成中文即为支那、希尼、震旦、至那、脂那(后四种都是“支那”的异译)等,这些名称都是“秦”的外文对应发音。13此外,考古工作者曾在秦都雍城宗庙遗址内发掘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一些“H、X”等符号,据专家推测,这些外文符号可能为春秋战国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在长安—陇州道沿途的扶风县周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古代西亚人形象的雕塑,这些史料和发现证明,早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前,中西文化的交流就已经开始。
秦代时已有道的设置,14与雍城—陇州道有关的地区,目前已知的就有陇郡出道、狄道、氐道、羌道、予道;天水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安定郡月氏道,不能排除这些道为秦时设置的可能。即使对西汉时道的设置,似乎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到秦人对这一地区交通特殊重视的历史遗痕。
唐宋时代长安—陇州道沿途建有多处驿站,具体走向为从长安出发,经临皋驿(今西安市莲湖区潘家村乡枣园村东南)、咸阳陶化驿、兴平槐里驿、武功县驿、美阳驿(今扶风法门镇)、岐山石猪驿、龙尾驿,再经横水至凤翔府治所雍县(今凤翔),由雍县经千阳县西行至陇县,过大震关,逾陇坂至甘肃境内。1986年出版的《公路交通编史研究》第4期对唐蕃古道的走向说:“其主干道大致是:从长安出发西行,越陇山经今天水、陇西、临夏,在炳灵寺附近渡黄河入青海。”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亲率大臣送到距长安百里的兴平,其行色必壮,所经道路进一步开拓无疑。唐两公主进藏,使丝绸之路的使吏往来更加频繁。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记叙了唐代长安—陇州道的繁忙与兴盛。
雍城—陇州道在今凤翔县境内具体走向为:由岐山县城西行入境凤翔,过横水镇尹家坞村、横水镇、田家庄镇寺头村、纸坊街、县城、柳林镇亭子头村、彭祖原村西入千阳境内。
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沿丝绸之路送波斯王子回国,行至今凤翔境内柳林镇亭子头村附近时,忽见路旁蜜蜂和蝴蝶纷纷坠地,遂命郡守查访缘由,方知为附近村落一坛新开启窖藏陈酒的香味所致。凤翔郡守即将这坛美酒馈赠裴公,侍郎官饮后欣喜,即兴吟诗一首:“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亦有“仪凤三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的记载。亭子头村为古丝绸之路行经凤翔的实物例证。
雍城—陇州道在今千阳至陇县境内又称汧陇道。在千阳境内具体走向为:由崔家头入境,经南寨至千阳县城,再沿汧河河谷经寇家河、草碧进入陇县境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千阳县南寨乡走马棱村发现一处秦汉宫殿遗址。2008年11月4日,考古工作者又在千阳南寨乡千河北岸附近的尚家岭,发现了一处战国至西汉时代的大型宫殿遗址,从这两处遗址所处的时代分析,此遗址可能是秦始皇所经回中道上的帝王行宫。这也是雍城—陇州道行经千阳境内的实物例证。
雍城—陇州道在今陇县境内因陇山天堑阻隔而称为陇坂道,又称为陇关道、陇道、逾陇道、陇山道、秦汧道。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南北走向,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线,在古代也曾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线。15《通典·天水郡》载:“郡有大坂,名曰陇坂,亦曰陇山。”《读史方舆纪要》卷52载,陇坂“山高而长,北连沙漠,南带千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陇山为六盘山南延之余脉,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自宁夏南部向南延伸经甘肃平凉地区,直至陕西宝鸡以西的渭河北岸,与秦岭西段群峰夹渭对峙,闭合了八百里秦川的平原旷野,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东汉初此段道路已明确称陇道,《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六年夏四月,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将军从陇道伐公孙述”。陇坂道具体走向为:由今东风镇入境,经杜阳至县城,西经高堎、麻坊铺、神泉、曹家湾、固关,过关山,通往天水、陇西。
隋大业十三年(617),陇右薛举在金城(今甘肃兰州)起兵,遣子薛仁杲沿陇坂道东进,在汧源县(今陇县)袭并农民军唐弼部后,势力大增,遂沿陇坂道围攻扶风(今凤翔)。李世民率兵沿陇坂道追杀至陇右(今陇县),将陇右诸地归唐所有。
唐大历年间(766~779),为防御吐蕃东进,朝廷令马燧在陇州西部的通道上立石植树,陇关道一度阻塞。元和二年(807),局势缓和,疏于防御,林木被伐,陇关道又开通。大中(849),秦州复归唐朝统治,陇关道重新畅通。宋元时期,陇关道仍为驿路,明代时因驿路改在萧关道上,陇关道通行渐少。
三、凤翔—平凉道
即由今凤翔县城西北方向经董家河乡张家店村,沿枣子河越老爷岭,入麟游县麻夫镇,北经酒房、中湖、花花庙入今甘肃灵台县境内百里镇,经盘口(今甘肃泾川县境内)到泾川,沿泾河至平凉。今麟游县酒房乡以北的山巅上仍有古代烽火台遗迹,麻夫镇唐时建有南、北二寺,残留古钟一口,毁于1958年“大跃进”中。16或越老爷岭经千阳境内沈家十字、高涯、双庙、四十里铺达平凉,与丝绸之路北线相接。两线均长约160公里。凤翔—平凉道为凤翔通泾(今甘肃泾川)、原(今宁夏固原)主要道路。北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关陇农民起义军首领万俟仇奴率军围岐州(今凤翔),左大都督贺拔岳率军迎击,万俟仇奴弃岐州,北走安定(今泾川)时行此道。唐末李茂贞在凤翔称岐王时,此道为通泾、原两地之主要道路。清代和民国时,商旅西来驮运皮毛、青盐、大麻、药材等在凤翔落庄,换驮京、津杂货和棉花、土布、白酒运至平凉,向陇东地区销售,行经此道。17
四、凤翔—郿坞道
为长安至雍县道中一段,先秦褒斜道开道后,雍县与郿坞有交通联系。据《凤翔县志》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74)来雍祭祀五畤时就行经此道,汉武帝行至凤翔境内的彪角镇时,“获一角兽,若麃(biāo)然”。(《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因此改元“元狩”以示庆祝,此后他每年到雍祭“畤”一次,而此地也因此而改名为“彪角”,延用至今。此道在凤翔境内由城东塔寺桥向东,经田家庄镇寺头村、北小里村,过雍水河,经彪角镇、杏园村、虢王镇四冢洼村,至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宁王村,东至蔡家坡、郿县,后沿渭河直达长安。其中,由凤翔向东南辐射,经瓦窑头村、三岔、礼包务,至彪角,亦可通达。18虢王镇南的宁王村为秦武公时所建平阳宫所在,其东蔡家坡宋家尧村亦发现有南北朝时期一处窟龛雕像群,19均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遗址。
五、凤翔—灵台道
即自今凤翔县城东北过狼沟桥,经萧史宫、竹园、上石佛寺顶,沿五曲湾到汤房庙,穿骆驼巷、大峡,越羊引关(古称羊峪关),经麟游县两亭、水磨沟过天堂到达甘肃灵台,皆沿河觅道,线形适顺。此道为古时甘肃陇东地区与凤翔相通的一条便道,与丝绸之路北线相接。麟游县天堂镇唐时建有规模宏大的佛殿,残留三尊金身佛像,现迁于河西“西台山”。羊引关曾建防卫设施,有楼名“望蜀” 。20道中凤翔境内北部山区有石佛寺和宝玉山庙,古时碑石颇多(今无存),为古时商旅停靠和求佛祈祷之处。凤翔北去灵台的古道上,1976年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枣树坪村民曾发现274枚波斯铅饼(货币),铅饼正面有似龙非龙形状像蟠螭的浮雕,头有触角,背面阳铸外文一周,中有方形印记。21这些外文铅饼为汉王朝时期中亚、西亚国家和中国的贸易货币,属古丝绸之路货币体系,可见汉代西域与西方联系频繁,商贸交流畅通,此物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佐证。
[注释]
①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②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第9期。
③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佳雨、和风:《宝鸡旅游文化大观》,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张天恩:《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考略》,《早期秦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⑦《陇县志·大事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林劲松:《冯家山水库排沙运用及水库淤积分析》,《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2年第1期。
⑨杨曙明:《陕西凤翔发现西汉皇家水陆物资转运站》,《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27日第二版。
⑩刘明科、辛怡华:《渭河峡谷的秦文化遗存与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路线蠡测》,《秦文化论丛》,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11田亚岐、杨曙明:《凤翔东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2王子今:《秦人经营的陇山通路》,《文博》,1990年第5期。
13杨曙明:《秦文化解读》,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14骈以骞:《秦“道”考》,《文史》,第9期,中华书局版1980年;罗开玉:《论秦汉道制》,《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张焯、张东刚:《秦“道”臆说》,《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曹学群:《县“有蛮夷曰道”质疑》,《求索》,1996年第1期;杨建:《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辑。
15李健超:《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及变迁》,《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16《麟游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18《凤翔县志·交通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陈亮、古小龙:《专家勘察岐山窟龛雕像群》,《宝鸡日报》,2008年2月14日第二版。
20光绪九年《麟游县志》,第162页。
21灵台县博物馆:《甘肃灵台发现外国铭文铅饼》,《考古》,197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