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教师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无论什么样的教师,无论什么样的课堂,“学困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那里,实际上他们就是一些学习跟不上教学要求的学生。一般来说,“学困生”学习落伍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学习也认真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家庭、社会环境干扰大,思想包袱重;有的是原有基础知识薄弱,相关知识欠缺或严重偏科等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造成的。所以要转变“学困生”,就要减少教师的教学失误。对于政治课而言,一周只有两节课,所以政治教师只有根据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积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特别的爱送给“学困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教师要勤于细心观察,让“学困生”沐浴轻松学习氛围。
中学生处于十五、六岁左右的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由于他们平时的表现和对教学的影响,班主任教师一般喜欢把这类“学困生”安排在教室的四周或教室的后面,以此减少他们对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作为政治教师要想帮助“学困生”,减少他们对课堂纪律的影响,同时也是帮助他们自己安于课堂学习,就要勤于观察他们,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有的高能“学困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需要明确纪律,不断给予温馨提醒,严格要求;而有的低能“学困生”思维反映不够敏捷,则要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兴趣,多用鼓励的目光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他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善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既然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就要给予帮助。但由于“学困生”的形成绝非一天两天,而且和政治课的学习没有多大直接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有所表现,帮助其体验成功。比如可以让他们完成一些难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回答一般问题不行,就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难度较小问题让他们回答,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在完成较大难度的教学任务时,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困生”在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也可以在“学困生”有所得、有所悟的时候,给他们特别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可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师给予巧妙指导,让“学困生”获得合适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是他们不努力,而往往是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路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特别是解答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困惑,对“学困生”来说则更多些,更需要帮助。“学困生”一般自卑心理沉重,怯于接近教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政治老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机遇,真诚给予“学困生”以帮助。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阅读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说:“相当部分同学真会看书,一边看一边用笔做了点画,甚至有些同学在一些地方还设了问题,这样做很好。”这样看似给全班同学介绍或要求做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在给“学困生”作具体指导。
四、教师要不断给予激励,让“学困生”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人是需要不断给予激励才能进步的,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他人的激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激励。对大部分“学困生”来说,,教师千万不要幻想他们经过短时间的辅导能使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因此,教师需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督促和激励他们,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寻找亮点,增强信心,保持激情和兴趣。如果他们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就表扬他们主动要求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一点,就从他们的答案中寻找闪光点,引导他们思考出正确的答案,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享受成功、快乐和激情,不带畏难情绪快步前行。
五、教师要利用学生群体规范,让学生熏陶良好学风。
个人总是属于群体,群体的性质和规范无不影响个人的态度。在有限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想转变“学困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可以利用学生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来逐渐转变他们,为此我们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使课堂有正确的行为规范,有严明的纪律约束,特别是有崇尚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使“学困生”在良好学风的感染和熏陶下,在群体规范的约束下,逐渐改变不良学习态度。总之,一个教学有方、有爱心、有威信,并作为学生敬爱的教师,良好的课堂学风以及勤奋学习并为学生所喜爱的同伴,都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要想帮助“学困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困生”,平时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同情,少一点歧视,用高度的责任感,信心加耐心,讲究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脱贫”,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教师要勤于细心观察,让“学困生”沐浴轻松学习氛围。
中学生处于十五、六岁左右的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稍微放松,学习就会掉队。由于他们平时的表现和对教学的影响,班主任教师一般喜欢把这类“学困生”安排在教室的四周或教室的后面,以此减少他们对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作为政治教师要想帮助“学困生”,减少他们对课堂纪律的影响,同时也是帮助他们自己安于课堂学习,就要勤于观察他们,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有的高能“学困生”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需要明确纪律,不断给予温馨提醒,严格要求;而有的低能“学困生”思维反映不够敏捷,则要用提问的方式唤起兴趣,多用鼓励的目光和真诚的微笑面对他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善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既然学生学习有困难,教师就要给予帮助。但由于“学困生”的形成绝非一天两天,而且和政治课的学习没有多大直接关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有所表现,帮助其体验成功。比如可以让他们完成一些难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回答一般问题不行,就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难度较小问题让他们回答,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在完成较大难度的教学任务时,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困生”在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也可以在“学困生”有所得、有所悟的时候,给他们特别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可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师给予巧妙指导,让“学困生”获得合适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是他们不努力,而往往是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路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特别是解答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中的困惑,对“学困生”来说则更多些,更需要帮助。“学困生”一般自卑心理沉重,怯于接近教师,更羞于讨教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政治老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机遇,真诚给予“学困生”以帮助。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阅读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说:“相当部分同学真会看书,一边看一边用笔做了点画,甚至有些同学在一些地方还设了问题,这样做很好。”这样看似给全班同学介绍或要求做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在给“学困生”作具体指导。
四、教师要不断给予激励,让“学困生”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人是需要不断给予激励才能进步的,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他人的激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激励。对大部分“学困生”来说,,教师千万不要幻想他们经过短时间的辅导能使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语言或态度的不慎,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因此,教师需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督促和激励他们,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寻找亮点,增强信心,保持激情和兴趣。如果他们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就表扬他们主动要求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一点,就从他们的答案中寻找闪光点,引导他们思考出正确的答案,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享受成功、快乐和激情,不带畏难情绪快步前行。
五、教师要利用学生群体规范,让学生熏陶良好学风。
个人总是属于群体,群体的性质和规范无不影响个人的态度。在有限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想转变“学困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可以利用学生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的影响来逐渐转变他们,为此我们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使课堂有正确的行为规范,有严明的纪律约束,特别是有崇尚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学风。使“学困生”在良好学风的感染和熏陶下,在群体规范的约束下,逐渐改变不良学习态度。总之,一个教学有方、有爱心、有威信,并作为学生敬爱的教师,良好的课堂学风以及勤奋学习并为学生所喜爱的同伴,都有助于“学困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要想帮助“学困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困生”,平时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同情,少一点歧视,用高度的责任感,信心加耐心,讲究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脱贫”,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做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