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学模式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生态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践,探索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态式教学模式,其中界定了该教学模式含义,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原则,设计了大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态式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理应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突破传统灌输式的、忽视学生主体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态式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模式”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诸如文化模式、经济模式、思维模式,还有带感情色彩的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僵化模式等。一般而言,模式的定义为:事物发展、活动的结构概貌与方式方法。“教学模式”是舶来品,美国学者乔以斯和威尔所写的《教学模式》一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用于形成课程、设计教材和课堂及其他场合指导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外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教学模式的定义也得到进一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原理的简约化的表现,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程序操作过程。也有学者把上述的定义归纳为系统性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以此为基础,生态式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依据生态学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特定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所处的情境为依托,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进行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状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中,应借鉴生态学原理,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发挥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以学生所处的情境为依托,设计出合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程序,形成一种生态式教学基本结构和活动程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原则
  学习活动及过程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能动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能够与其学习的内容、同学、老师、环境进行富有建设性的互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新的知识时,会努力的将新知识融入其原本的知识结构中,这样就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再平衡,动摇了它的稳定性,这样就迫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从而使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平衡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融合了各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他人因素、教材因素、语言、工具、方法、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道德素养、心理需求、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设计出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鼓励通过于自我、教师、同学等对话,相互利用各自的专长,借助集体的力量应对变化,从而使学习从混沌走向有序。
  2.学习主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生态系统要求在生命体之间、生命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这就要求双方彼此协调、相互适应。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原则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学习个体的大学生,在其荣辱观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绝不能脱离特定的学习情境。学习应是意义形成和建构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过程。意义的形成有一个形成过程,首先产生于困惑、好奇、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努力理解问题实质以及矛盾所在,然后找解决的办法,对其施加影响,进行操作,并有意识地反思这些做法的意义。所以当学习个体在与他人、环境进行交往、互动时,会自然地寻求人与人、与物交往、互动的内容、含义、价值等。这一切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脱离知识建构的情境,而应该积极去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要求,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二是作为设计科学的环境,应能作出弹性的变化来适应不同的学习个体。优良的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的情感、思维、认知结构处于激活状态,为新旧知识的衔接,为产生新的知识迁移、新的知识组合提供恰当的接触点。建构主义学习原理认为,完善的环境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设备环境、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教师创造的和谐氛围和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益场所。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教师应提供多种学习活动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大空间来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教学环境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原则
  生态系统内的物种是丰富而多样的,它们是多元共生的,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是多样的、有差异的,这些多元而异质的个体都平等地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相互联系,共同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学习活动要借助于他人、社会、工具等中介系统,通过社会协调合作来完成。知识不仅根植于物理环境中,同时也分布于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中,因此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原则至少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个体因素。每一个学习个体作为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都储存并保留了整个人类的文化或历史的一部分,人类共同体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包括个人、群体、个体间的话语、社会关系、任务目标等,都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是多元而有差异的,体现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能力倾向,都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二是社会因素。当代教育理论家越来越重视学习的社会文化研究。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心智中,也存在于个体间的话语、社会关系,人们所生产使用的产品及理论、模型、方法中。这也就是说知识和认知活动是分布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并以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为中介。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个体学习依赖他人的教育、影响、支持、反馈信息。学习不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发生在所有学习成员的社会交往中。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学习个体的专家身份,在学习实践中鼓励他与自我对话,进行反思性学习与实践,也与别人、社会、环境进行对话、交流、互动,使多样性的学习个体通过社会性的协商来建构共同的学习生态环境,以促进彼此的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生态式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
  
  1.教学目标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知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动机等。这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校,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认知水平、家庭背景等不同,设计出科学的问卷进行调研,取得真实而详细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知的整体状态。其次,要分析大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形成的态度、行为习惯,并要用可观察的行为变化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指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要求、提出的背景、形成的依据、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主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适应社会和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的终极价值的生态式目标。
  2.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立体网络式的,表现为空间关系的横向结构,程序步骤的纵向结构,通常包括教学的知识逻辑和相应的师生活动方式及层次结构两大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至少应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要注意在整体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课题的教材结构,体现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是对八荣八耻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相结合,建构出生态式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应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中的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专业课、选修课德育化,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从不同的角度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哲学原则、历史视角、社会现实和实践方法。专业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辅助渠道。其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和社会,而荣辱观就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新要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是社会实践和现实。在教学中应挖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想性成分,有机贯彻于教学中。人文选修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渗透渠道。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是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大学生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养,自然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所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人文选修课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安排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形成生态式教材结构,促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增长。
  第二,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就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状况等,确定最佳的活动结构。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仅仅把一套组织合理的知识明确地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提出能反映现实生活、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其搭建学习的“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新知识。其次,要明确学生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生专长,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使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观点、受益于他人,也对他人的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使他们更易于接受并尊重彼此间的差异性,在挑战中共同学习、合作,在和谐氛围中带进知识的增长。最后要使学生的校内外学习相契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动态的、开放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情境、社会发展对学校、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必须有实践课,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互补。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该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在课堂内外学习的生态式互动结构,使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呈现社会的真实情境,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对话,激发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反思,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意义,内化要求,并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动实践者,不仅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也带动当地的社会风气。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和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特点有关,还和教师、学生及教学设备和工具有关。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程序,以有效性为原则,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在优选的基础上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主要以情感教学法为主,辅助以讲授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情感体验是人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初心理基础,也是道德学习、实践的重要方式,并引发和调节道德行为的发生或转变。荣辱观的教育与其说是知识的学习,不如说是情感的培养。大学生从小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对八荣八耻的内容、要求、意义都较清楚,在大学阶段重新学习,重点应把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主观需求与荣辱观相融合,把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相融合、把教学过程与教育载体相融合,激发出学生实践荣辱观的内在动机和主观需求。对于荣辱观的具体内容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可以用研究型教学法,让学生去阅读相关资料、交流讨论、提出创新性见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可以用案例法,或找出相关案例资料或请专家、企业营销人员做讲座,让学生明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辩证关系等。总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应形成以情感教学法为主导、辅助以多种教学方法的生态式教学法结构。
  4.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效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给以正确的价值评价。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经过学习、实践之后,认识到教与学有哪些进步和提高,还有哪些不足和差距,并在集体中互相交流、反馈教育成果。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能激励、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评价应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结合,形成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生态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日常生活的评价体系。学生荣辱观往往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因此要设计出详细的日常生活评价标准,从具体的言行方面去考察学生是否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其次,建立学校班队活动的评价体系。学校、班级、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检测学生荣辱观状况提供数据。通过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同学合作的程度、参与的态度、参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性、思想性等来综合测评。
  最后,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因为社会实践对于学生荣辱观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及时反馈信息,观察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和家庭后的表现。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他人、社会,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学校根据报告的真实性、现实性、独特性、思想性、科学性来综合测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J].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19.
  [2]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1.
  [3]罗明东.教育技术学基础[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372.
  [4]罗明东.教育技术学基础[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245.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学院)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积极呼应国家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的宏观战略,增加了很多法治规则类的课文,比如低年段中的《上学路上》《校园里的号令》《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中高年段中的《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生活离不开规则》《主动
期刊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理论是从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演绎过来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设计,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知体验机会,也可以有效开阔教学视野。如何有效开展角色演绎法的教学,发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点,给教师的教学引导创造更多选项?下面结合实例做一些阐述。  一、角色演绎教法的“预”与“立”  品德课的教学设计是纲,采用角色扮
期刊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重点关注的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饮食生活。针对这一学习主题,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家庭饮食习惯的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用餐卫生习惯的规范掌握、餐桌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科学指导有方法——点亮生活  刚入学两个多月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于饭前洗手是有经验的,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培养形成的。但对于如何正确洗手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对于班级而言,一套公正、科学、开放、温暖的学生评价制度是班级建设的坚强后盾与有力保障,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引航力量和内生激发力量。  前期,学校组织本校教师团队系统回顾和梳理已有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框架,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探寻这些核心素养框架的指标交集,确立以“健康、仁信、 创新”为核心素养的“HI少年”培养总目标。我以自己的追梦(8)班为试点,尝试实施“HI少年评价体系”。  宗旨:要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作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利用多样的评价,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一、用激情满怀的评价话语,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大量运用这一既简单又实用的评价方式。例如,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都会对他们说“你思考的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