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就要加强课内外沟通,采用多种形式拓展延伸阅读渠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呢?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
自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内驱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音像激趣
相关的音像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教学《九色鹿》,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播出画面:“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呀,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让学生随着事情的变化和生动的画面、音响的震撼效果,“掉”进事件的“旋涡?”中,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课文的情景之中。
2.情感激趣
声情并茂的叙述或范读,可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收到情感渲染的效果。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可先用悲戚的语调叙述周总理遗体被送往八宝山时,十里长安街人山人海、哭声动地的悲恸场面,将学生置于悲痛的氛围之中,唤起学生情思,进入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3.活动激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如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又能让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閱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三、指导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而阅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一读(懂内容),二查(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三划(给优美感人、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四品(反复品读、咀嚼、悟情),五摘(把妙词佳句抄下来积累,日后运用),六背(把妙词佳句、精彩片断背熟)。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充分发挥阅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本首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以课本为主渠道,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保障阅读的质与量。其次,将自主阅读有意识地拓展到课外阅读上,如教学了《海底世界》可以推荐学生去读《海洋的秘密》,上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推荐学生去读《水浒传》。再次,开展各种阅读成果竞赛活动。例如,“诗歌朗诵”“背诵”“主题演讲”“讲故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汪萍.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2]徐光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08,(Z1).
自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内驱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音像激趣
相关的音像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如教学《九色鹿》,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播出画面:“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呀,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让学生随着事情的变化和生动的画面、音响的震撼效果,“掉”进事件的“旋涡?”中,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课文的情景之中。
2.情感激趣
声情并茂的叙述或范读,可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收到情感渲染的效果。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教师可先用悲戚的语调叙述周总理遗体被送往八宝山时,十里长安街人山人海、哭声动地的悲恸场面,将学生置于悲痛的氛围之中,唤起学生情思,进入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3.活动激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如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举办阅读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效果,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又能让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閱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三、指导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而阅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一读(懂内容),二查(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三划(给优美感人、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四品(反复品读、咀嚼、悟情),五摘(把妙词佳句抄下来积累,日后运用),六背(把妙词佳句、精彩片断背熟)。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充分发挥阅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本首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以课本为主渠道,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保障阅读的质与量。其次,将自主阅读有意识地拓展到课外阅读上,如教学了《海底世界》可以推荐学生去读《海洋的秘密》,上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推荐学生去读《水浒传》。再次,开展各种阅读成果竞赛活动。例如,“诗歌朗诵”“背诵”“主题演讲”“讲故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汪萍.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2]徐光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