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对高考过程中,笔者的课堂教学内涵在不断窄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窄化成练题练题再练题,结果,高耗低效,学生缺乏生命活力、创造力与发展后劲。本人也深感教学的乏味,慢慢地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后来,在“名师工程”推动与引导下,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发展自我的策略,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本人的素养,实现了双赢。
一、尊重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特点,促成师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按教育规律办事,什么叫教育规律?有哪些教育规律?通过拜读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教学文章,发现如果能从纵的方面,深入研究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再从横的角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全面的把握的话,工作起来,就会纲举目张,有序扎实了。
从纵的方向来说,深入研究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现师生科学发展
从横的角度,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师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厚实教师的学科素养深度,促成师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什么?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家内容看得见、做得到的,能够实现的育人目标。所以从教育部的顶层理念强化学生的素养。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结合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宏观顶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教师学科素养的深度决定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因此,要厚实教师学科素养的深度。
(一)构建学科知识树,实现师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2015年11月,笔者到上海参加“名师计划”的培训时聆听了华东师大光华学院的郭教授的讲座。他特别讲到了“知识树”在教师成长与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笔者豁然开朗,“知识树”的构建是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归宿之一!
笔者反思现在的教学,不禁自问:是否达到了对课标的深研,是否游刃有余的建构起所教学科的知识树?是否把“知识树”的建构作为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是否引领学生把“知识树”的建构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将课标解读、目标分解、教材解读、知识树建构作为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的基本方式,在统揽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并且以绘制知识树代替单元备课,引领备课组以年级以学科绘制学段知识树。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构建“知识树”,学生在不断的构建中,提升了学科知识认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 超过学科,站在更高位看学科的意义价值,实现师生学科文化的成长
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始,笔者首先要把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现在的课堂教学可以这么讲,不只是基于教材而是超越教材,做到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环节的基础上加入文化环节。教材在手中的作用和份量发生了改变,课堂发生了改变,课堂的生成性多了。
比如读了一篇关于门基乐队是怎样形成、发展而成为真正乐队的文章,笔者在帮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乐队。这些就是学科精神,培养了一个做事的基本态度。这样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科精神,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
(三)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实现师生学科思维力的发展
在一次短语与句子英译汉练习中,学生请教笔者翻译如下几个内容:仰卧、俯卧、侧卧、不要吵。觉得很难,试图找寻对应汉字的英语,但翻译出来又觉得不地道。研读了英语语言相关资料,结合个人探究,笔者发现,其实英语语言从短语结构到句型结构再到段落及篇章结构,都是直线式的而不是转圈式的或中国式的,英语的逻辑性很强,几个短语可译作“lie on one’s back, lie on one’s face, lie on one’s side”,而“不要吵”该语境的实质是表示“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已的礼貌”,所以,该短语就可翻译成“Mind your manners”。在对学生点透了英语的这些实质思维规律及与汉语的文化差异特征之后,学生再进行语言学习就容易的多,认识也深刻的多。
就这样,在对知识来源、知识的实质及对知识形成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及学习热情等,也更加触发了笔者的持续学习探究的动力。
三、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过对课标等的反复研习,认识到表现性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标准性的评价,它更围绕现代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它不止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确实感觉到,在“名师培养”活动中,收获特别多、触动特别大,除了课程本身的魅力外,多个教授、学者、导师、同伴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范对笔者的影响是更大的。所有这一切的魅力都是超越了文本信息的力量,于不动声色中深刻影响并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学员!由此说,教育的核心影响力来自于教育者的素养,也最大程度地影响或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素养。而教师素养提升的关键就是“读书、写作”。在“名師计划”培训学习过程中,有幸受到武宏伟导师的读书、写作指导。他说:不读书、不写作很难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因此,笔者在班级内设立了图书角,图书类型从科普读物到文学作品,从哲文诗歌到人生导读非常丰富。班级利用每个星期天返校的班会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与学生共话古今中外,同诉世事沧桑。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反思日记,并利用班检时间与学生一道分享所思、所惑、所悟、所得。
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着个人的素养,实现了“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境界!
后来,在“名师工程”推动与引导下,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发展自我的策略,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本人的素养,实现了双赢。
一、尊重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特点,促成师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求按教育规律办事,什么叫教育规律?有哪些教育规律?通过拜读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教学文章,发现如果能从纵的方面,深入研究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再从横的角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全面的把握的话,工作起来,就会纲举目张,有序扎实了。
从纵的方向来说,深入研究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年龄特征,研究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现师生科学发展
从横的角度,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师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二、厚实教师的学科素养深度,促成师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什么?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家内容看得见、做得到的,能够实现的育人目标。所以从教育部的顶层理念强化学生的素养。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结合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宏观顶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教师学科素养的深度决定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因此,要厚实教师学科素养的深度。
(一)构建学科知识树,实现师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2015年11月,笔者到上海参加“名师计划”的培训时聆听了华东师大光华学院的郭教授的讲座。他特别讲到了“知识树”在教师成长与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笔者豁然开朗,“知识树”的构建是开展学科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归宿之一!
笔者反思现在的教学,不禁自问:是否达到了对课标的深研,是否游刃有余的建构起所教学科的知识树?是否把“知识树”的建构作为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是否引领学生把“知识树”的建构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将课标解读、目标分解、教材解读、知识树建构作为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的基本方式,在统揽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并且以绘制知识树代替单元备课,引领备课组以年级以学科绘制学段知识树。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构建“知识树”,学生在不断的构建中,提升了学科知识认识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 超过学科,站在更高位看学科的意义价值,实现师生学科文化的成长
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始,笔者首先要把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现在的课堂教学可以这么讲,不只是基于教材而是超越教材,做到在知识、技能、能力三环节的基础上加入文化环节。教材在手中的作用和份量发生了改变,课堂发生了改变,课堂的生成性多了。
比如读了一篇关于门基乐队是怎样形成、发展而成为真正乐队的文章,笔者在帮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乐队。这些就是学科精神,培养了一个做事的基本态度。这样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科精神,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
(三)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实现师生学科思维力的发展
在一次短语与句子英译汉练习中,学生请教笔者翻译如下几个内容:仰卧、俯卧、侧卧、不要吵。觉得很难,试图找寻对应汉字的英语,但翻译出来又觉得不地道。研读了英语语言相关资料,结合个人探究,笔者发现,其实英语语言从短语结构到句型结构再到段落及篇章结构,都是直线式的而不是转圈式的或中国式的,英语的逻辑性很强,几个短语可译作“lie on one’s back, lie on one’s face, lie on one’s side”,而“不要吵”该语境的实质是表示“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已的礼貌”,所以,该短语就可翻译成“Mind your manners”。在对学生点透了英语的这些实质思维规律及与汉语的文化差异特征之后,学生再进行语言学习就容易的多,认识也深刻的多。
就这样,在对知识来源、知识的实质及对知识形成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及学习热情等,也更加触发了笔者的持续学习探究的动力。
三、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师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过对课标等的反复研习,认识到表现性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标准性的评价,它更围绕现代社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它不止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确实感觉到,在“名师培养”活动中,收获特别多、触动特别大,除了课程本身的魅力外,多个教授、学者、导师、同伴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风范对笔者的影响是更大的。所有这一切的魅力都是超越了文本信息的力量,于不动声色中深刻影响并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位学员!由此说,教育的核心影响力来自于教育者的素养,也最大程度地影响或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素养。而教师素养提升的关键就是“读书、写作”。在“名師计划”培训学习过程中,有幸受到武宏伟导师的读书、写作指导。他说:不读书、不写作很难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因此,笔者在班级内设立了图书角,图书类型从科普读物到文学作品,从哲文诗歌到人生导读非常丰富。班级利用每个星期天返校的班会时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与学生共话古今中外,同诉世事沧桑。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反思日记,并利用班检时间与学生一道分享所思、所惑、所悟、所得。
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在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着个人的素养,实现了“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