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这些天,我一直被一件事情所困扰:我任班主任的初三二班,一名女生私自同同村的青年外出而久久不能找到。家长心急如焚,我也牵挂不安。最后虽然同她取得了联系,但该生就是不愿回家,说愿意同那个男孩子一块在外打工,害怕返家后家长不同意他们来往。这个孩子今年才十五六岁,正是上学,求知的黄金时期,却做出了家长、教师谁也无法预料想象的举动,任你亲人牵肠挂肚,我自岿然不动,自顾追求我要的“爱情”生活。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社会在发展进步,人的道德素养却每况愈下。家庭教育,学校的道德培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也同时是许多中学老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学生教育问题时所担心的。大家常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钱,但就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简直是无可奈何。”
的确,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完全不同,就是与就近的90年代中学生相比,他们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行为特征等,也都有明显的变化。于是,我们原有的轻车熟路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渐渐失灵了,来自教育对象的新挑战横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前所特有的质朴、纯洁、踏实上进的青少年特性在逐渐消退,不断涌现出的道德低下,问题层出不穷等情况在冲击着农村中学教师的管理思路、教学方法和途径,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当代中学生道德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社会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学校德育中那些背离时代发展的内容和方法,让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呢?结合我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多年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中学生生理发育过程的超前化及带来的影响
当前中学生生理发育过程的超前加速现象,不仅指他们的年龄而言,中学生正处在个体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由于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和营养结构的改善,少年儿童的生理发育过程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现象。如:有资料表明,我国8-17岁男女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因而也提前了,与此相关,其情感的易冲动性、行为的好动性以及对于异性的朦胧爱慕、彼此吸引的体验也有些提前。这样,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了。在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在日益强烈的自主要求与不得不依附家庭的现实之间,在急剧增大的活动能量和相对发展缓慢的认识能力之间,中学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我所在班上的女孩出走就属于此类,经过学校家长耐心细致的说服沟通,该同学已经同家长联系,争取早日返家。因而,如何对待孩子的“早熟”,这是中学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导致管理缺位,而出现的“留守儿童综合症”及其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飞跃,全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南下务工,甚至相当多青壮年劳力是夫妻一齐外出,将上小学、初中的孩子留给年迈父母,甚至是亲戚照管,一年甚至几年孩子都不能见父母一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以下一代的亲情缺失为代价。这些孩子除了想念父母,渴望父母呵护的情感饥渴外,家中老人的“隔代”管理基本还停留在“溺爱”、“偏爱”,不忍严加管教的层面,怜爱孙辈父母不在身边,恐怕他们在家遭罪受气,要什么尽量满足。农村学校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在“留守儿童”这一块是个难题。
三、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条件及其影响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条件。第一,当代中学生占有的信息资源比以往那些年代的中学生大大丰富了。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电脑日益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国际互联网逐渐通达千家万户的案头,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类图书和音像制品,使当代中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任何政治事件、文化新闻、包括体育比赛和时装表演等,可以在一瞬间传遍全球。中学生正处在好奇、敏感的年龄,他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量往往会超过家长和老师。这一方面使得老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容易使中学生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第二,由于经济的变革,社会的道德文化也在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矛盾,遇到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通过不同的渠道必然会影响到中学生。因而,究竟怎样判断是非优劣,他们会有既相似又不同的看法,就连教师本身,也常常找不到道德判断的普遍准则。
乡村的品德教育对象,不再是等待我们启蒙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他们甚至站在彼岸,冷冷看着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自以为是的我们——作为教师,我们中有多少一向以牧师一样的布道者自居呀!
我认为,只要方法得当,这些不仅仅是我们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只要方法得当,更是我们的机遇。
学生早熟,价值多元,不再产生封建时代的深闺怨女,是多少代新文化先驱的愿望呀。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勇于担当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
留守问题固然使部分学生心里畸变,家庭伦理情感的缺失,也恰好为学生与社会、学校的情感交流留出空间,如果能够在学校教育教育中少一些刻板的教条,多一些关心与呵护,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对学生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一方面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尽力感受教育对象丰富、开阔的内心世界,能夠与他们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各种道德问题的讨论和道德教育的改革,以使自己有可能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始终保持健康的方向。
这些天,我一直被一件事情所困扰:我任班主任的初三二班,一名女生私自同同村的青年外出而久久不能找到。家长心急如焚,我也牵挂不安。最后虽然同她取得了联系,但该生就是不愿回家,说愿意同那个男孩子一块在外打工,害怕返家后家长不同意他们来往。这个孩子今年才十五六岁,正是上学,求知的黄金时期,却做出了家长、教师谁也无法预料想象的举动,任你亲人牵肠挂肚,我自岿然不动,自顾追求我要的“爱情”生活。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社会在发展进步,人的道德素养却每况愈下。家庭教育,学校的道德培育,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也同时是许多中学老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谈到学生教育问题时所担心的。大家常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穿,不缺钱,但就是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简直是无可奈何。”
的确,21世纪的中学生不仅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完全不同,就是与就近的90年代中学生相比,他们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行为特征等,也都有明显的变化。于是,我们原有的轻车熟路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渐渐失灵了,来自教育对象的新挑战横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前所特有的质朴、纯洁、踏实上进的青少年特性在逐渐消退,不断涌现出的道德低下,问题层出不穷等情况在冲击着农村中学教师的管理思路、教学方法和途径,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当代中学生道德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社会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学校德育中那些背离时代发展的内容和方法,让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呢?结合我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多年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中学生生理发育过程的超前化及带来的影响
当前中学生生理发育过程的超前加速现象,不仅指他们的年龄而言,中学生正处在个体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由于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和营养结构的改善,少年儿童的生理发育过程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现象。如:有资料表明,我国8-17岁男女的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中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因而也提前了,与此相关,其情感的易冲动性、行为的好动性以及对于异性的朦胧爱慕、彼此吸引的体验也有些提前。这样,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了。在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之间,在日益强烈的自主要求与不得不依附家庭的现实之间,在急剧增大的活动能量和相对发展缓慢的认识能力之间,中学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对此,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我所在班上的女孩出走就属于此类,经过学校家长耐心细致的说服沟通,该同学已经同家长联系,争取早日返家。因而,如何对待孩子的“早熟”,这是中学教师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导致管理缺位,而出现的“留守儿童综合症”及其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飞跃,全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南下务工,甚至相当多青壮年劳力是夫妻一齐外出,将上小学、初中的孩子留给年迈父母,甚至是亲戚照管,一年甚至几年孩子都不能见父母一面。经济条件的改善,以下一代的亲情缺失为代价。这些孩子除了想念父母,渴望父母呵护的情感饥渴外,家中老人的“隔代”管理基本还停留在“溺爱”、“偏爱”,不忍严加管教的层面,怜爱孙辈父母不在身边,恐怕他们在家遭罪受气,要什么尽量满足。农村学校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在“留守儿童”这一块是个难题。
三、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条件及其影响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条件。第一,当代中学生占有的信息资源比以往那些年代的中学生大大丰富了。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电脑日益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国际互联网逐渐通达千家万户的案头,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类图书和音像制品,使当代中学生的视野大大开阔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任何政治事件、文化新闻、包括体育比赛和时装表演等,可以在一瞬间传遍全球。中学生正处在好奇、敏感的年龄,他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量往往会超过家长和老师。这一方面使得老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容易使中学生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第二,由于经济的变革,社会的道德文化也在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矛盾,遇到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通过不同的渠道必然会影响到中学生。因而,究竟怎样判断是非优劣,他们会有既相似又不同的看法,就连教师本身,也常常找不到道德判断的普遍准则。
乡村的品德教育对象,不再是等待我们启蒙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追求、价值判断,他们甚至站在彼岸,冷冷看着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自以为是的我们——作为教师,我们中有多少一向以牧师一样的布道者自居呀!
我认为,只要方法得当,这些不仅仅是我们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只要方法得当,更是我们的机遇。
学生早熟,价值多元,不再产生封建时代的深闺怨女,是多少代新文化先驱的愿望呀。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勇于担当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
留守问题固然使部分学生心里畸变,家庭伦理情感的缺失,也恰好为学生与社会、学校的情感交流留出空间,如果能够在学校教育教育中少一些刻板的教条,多一些关心与呵护,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对学生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会有很大帮助。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一方面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尽力感受教育对象丰富、开阔的内心世界,能夠与他们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各种道德问题的讨论和道德教育的改革,以使自己有可能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始终保持健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