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对患者在术后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肠功能恢复护理,并对护理后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穴位按摩护理的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分别为21.58±3.46h、17.82±2.31h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方式护理的对照组的38.24±3.95h和25.32±3.72h,比较差异值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对肠功能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从而改善患者的进食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关键词】 穴位按摩 腹部手术 肠功能恢复 护理
腹部手术通常是指患者因腹腔内部脏器、组织出现病变而采取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如胆囊手术、肝脏手术、胃肠道手术、阑尾手术、腹直疝和腹斜疝手术等,主要是指对患者腹部肝、胆、胰、脾、肾、胃、肠、腹膜等器脏进行治疗[1]。由于腹部手术对患者的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牵拉、损伤等),因此术后上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紊乱,继而影响患者的饮食与营养吸收,从而延缓患者的恢复[2]。目前对改善行腹部手术肠道功能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此我们进行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以研究探求该中医方法对改善肠道功能的影响,现报导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肠道功能的护理,分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对照组: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2.6岁;腹部手术情况为:肠梗阻手术21例、胃肠道手术18例、阑尾手术12例、腹疝手术5例、其它手术9例。观察组:69例,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龄在1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2.8岁;腹部手术情况为:肠梗阻手术23例、胃肠道手术19例、阑尾手术13例、腹疝手术5例、其它手术9例。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为自愿选择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方式进行肠道功能恢复护理:如术后的体征护理,促进肠道运动的活动护理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穴位按摩方式进行护理:(1)腹部按摩: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由上腹部向下腹部依次分推,反复3遍;用手掌按摩腹部,先从腹中央开始,顺时针环转摩腹,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顺时针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取位于脐上4寸中脘,用力适中(感觉轻微痠麻即可,持续按压5至10秒,按压时配合吐气、慢慢放鬆,再缓缓吸气,休息2~5秒再重复按压,没回5~10次(每天早晚各一回);取中脘穴与肚脐之中点之下脘穴,每次由轻到重,并行旋转手法按压3~5min,每天分早中晚各按压3~5次;另取位于肚脐左右两旁各7cm左右天枢穴,用食指和中指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揉即可。(2)足底按摩:取内庭穴及脚掌总部凹下区域,行刮压法,由远到近,每次刮压30次左右,注意力度均匀,速度适宜。(3)腿部按摩:取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四指宽处足三里,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取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丰隆穴,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另可取位于足三里穴往下4指宽部位的上巨虚,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
1.3 评价指标 将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为评价指标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评价内容数据资料采用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内容见表1,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復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肠功能出现紊乱是行腹部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在行腹部手术时会不同程度对肠道组织产生如牵拉、碰撞等情况而使肠道受到影响,从而使患者的肠道出现应激反应而形成紊乱,通常需要在术后较长时间才能得以恢复,因此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进食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3]。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对患者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一方面通过对腹部及腹部穴位(如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等)的按摩可以促进肠胃道的蠕动,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如足底小腿内庭穴及肠胃和小腿对应穴位(足三里、上巨虚)可以激发肠胃的敏感性,继而起到促进肠道正常蠕动。中医认为可通过按摩肠道反射区来促进肠道分清泌浊的功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并促进食物残渣和肠道细菌代谢毒素排出,保持大便的正常性状;还可以增强胃及十二指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各种神经系统的张力,减轻胃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调节胃酸的分泌,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等[4]。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完全证实穴位按摩对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可以显著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继而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并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具有较高的护理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丽红.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6(4):116-117.
[2]樊云霞,李海燕.不同护理措施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3):114-115.
[3]郭玫瑜.穴位按摩对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旬刊, 2016(8):74。
[4]郭黄丽.腹部术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及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4):70-72.
作者简介;
江代春(1974年8月15日)女,汉族,云南 马关人,主管护师,专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 穴位按摩 腹部手术 肠功能恢复 护理
腹部手术通常是指患者因腹腔内部脏器、组织出现病变而采取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如胆囊手术、肝脏手术、胃肠道手术、阑尾手术、腹直疝和腹斜疝手术等,主要是指对患者腹部肝、胆、胰、脾、肾、胃、肠、腹膜等器脏进行治疗[1]。由于腹部手术对患者的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牵拉、损伤等),因此术后上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紊乱,继而影响患者的饮食与营养吸收,从而延缓患者的恢复[2]。目前对改善行腹部手术肠道功能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此我们进行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以研究探求该中医方法对改善肠道功能的影响,现报导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肠道功能的护理,分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对照组: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在18~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2.6岁;腹部手术情况为:肠梗阻手术21例、胃肠道手术18例、阑尾手术12例、腹疝手术5例、其它手术9例。观察组:69例,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龄在1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2.8岁;腹部手术情况为:肠梗阻手术23例、胃肠道手术19例、阑尾手术13例、腹疝手术5例、其它手术9例。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并为自愿选择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护理方式进行肠道功能恢复护理:如术后的体征护理,促进肠道运动的活动护理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穴位按摩方式进行护理:(1)腹部按摩:从腹中线向两侧分推,由上腹部向下腹部依次分推,反复3遍;用手掌按摩腹部,先从腹中央开始,顺时针环转摩腹,并由内逐渐向外环转,做30~50次,再以顺时针由外向内环转30~50次;取位于脐上4寸中脘,用力适中(感觉轻微痠麻即可,持续按压5至10秒,按压时配合吐气、慢慢放鬆,再缓缓吸气,休息2~5秒再重复按压,没回5~10次(每天早晚各一回);取中脘穴与肚脐之中点之下脘穴,每次由轻到重,并行旋转手法按压3~5min,每天分早中晚各按压3~5次;另取位于肚脐左右两旁各7cm左右天枢穴,用食指和中指的力量,顺时针方向按揉即可。(2)足底按摩:取内庭穴及脚掌总部凹下区域,行刮压法,由远到近,每次刮压30次左右,注意力度均匀,速度适宜。(3)腿部按摩:取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四指宽处足三里,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取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丰隆穴,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另可取位于足三里穴往下4指宽部位的上巨虚,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
1.3 评价指标 将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为评价指标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评价内容数据资料采用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内容见表1,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復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肠功能出现紊乱是行腹部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在行腹部手术时会不同程度对肠道组织产生如牵拉、碰撞等情况而使肠道受到影响,从而使患者的肠道出现应激反应而形成紊乱,通常需要在术后较长时间才能得以恢复,因此影响到患者的正常进食而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3]。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对患者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一方面通过对腹部及腹部穴位(如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等)的按摩可以促进肠胃道的蠕动,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如足底小腿内庭穴及肠胃和小腿对应穴位(足三里、上巨虚)可以激发肠胃的敏感性,继而起到促进肠道正常蠕动。中医认为可通过按摩肠道反射区来促进肠道分清泌浊的功能,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并促进食物残渣和肠道细菌代谢毒素排出,保持大便的正常性状;还可以增强胃及十二指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各种神经系统的张力,减轻胃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调节胃酸的分泌,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等[4]。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完全证实穴位按摩对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可以显著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继而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并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具有较高的护理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丽红.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6(4):116-117.
[2]樊云霞,李海燕.不同护理措施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3):114-115.
[3]郭玫瑜.穴位按摩对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旬刊, 2016(8):74。
[4]郭黄丽.腹部术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及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4):70-72.
作者简介;
江代春(1974年8月15日)女,汉族,云南 马关人,主管护师,专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