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技能;方法;习得;核心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13-03
问:《大纲》时代提出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新三基”与“旧三基”相比少了“技术”这一关键词,是否淡化了技术,体育教学在运动技术层面的要求是否降低了呢?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不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解清楚、把握准确,我们在课程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中就仍然可能出现偏差和误区。
第一,正确理解“旧三基”与“新三基”的含义。首先应该理清“三基”中“知识”“技术”“技能”“方法”这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体育与健康领域中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体育与健康领域中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因此,对体育与健康领域事物的原理、方法、过程、规律等运动知识的认知,必须回归到体育运动技术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应用等体育运动过程中来获得,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离开技术学习和技术应用的活动过程,就不可能获得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更不可能创新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
体育基本技术,主要指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动作技术”或称之为“技术动作”的总称。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的合理方法。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都有一系列技术动作的合理方法,都由一系列技术动作组成。如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技巧项目中的滚翻、倒立、平衡等。不同的技术动作,有不同完成动作的方法,对身体的影响和要求也不同。技术的合理、有效是相对的,随着教法的革新、体育设施器材的改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新技术的形成,部分旧技术被淘汰,如急行跳高中背越式的产生和剪式、滚式的被淘汰等。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包括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部分。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一种能力。从词义上可以理解为“运用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按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它的形成要经历肌肉感觉不明、分化、巩固稳定和自动化的过程,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运动技能的训练也可视为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用的协调性、合理性、熟练程度等条件反射的一种训练。因此,“运动技能”本身包含有“运动技术”。
“方法”是“新三基”中的关键词之一,主要指体育活动方法,“方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新课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因此,正确理解“方法”的内涵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点之一。依据新课标,可对“体育活动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表1)。
课标中“方法”的内涵既包含有运动知识,也包含有运动技术和技能。所以,“新三基”中提出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不仅没有降低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要求,同时还强调对上述“方法”的习得,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较重视技术动作和运动项目方法的教学,而对学生体育学习方法、锻炼健身方法、运动中身心调适方法等不够重视,因此,新课标强调了对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的习得。
第二,从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内容来看,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表2)。
根据表2,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归纳为:
一是六大类核心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新课标中关于对六大类基本运动技术的表述为: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基本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游戏)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技术。
二是五大核心素质。新课标中关于身体素质发展目标如下:
水平一: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水平二:柔韧、灵敏、速度、力量。
水平三:灵敏、速度、力量和心肺耐力。
水平四:灵敏、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三是体育与健康基本常识和健康教育内容。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对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各校要根据实际,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这是我们在新课标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和强化的方面,也是今后体育教师培训应该设置的培训内容之一。
问:新课标中提出了上述六大类运动项目、五大类核心身体素质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在实施新课标时应该如何来达成这些课程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呢?
答:第一,我们在实施新课标时,在坚持以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坚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样性。课程改革的一条原则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这一改革的宗旨必须坚持,也就是《课标(2011版)》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基础性。
因此,我们在以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一是要避免过度地“回归大纲教学”,如器械体操必须坚持教学,但要避免过度的、高难的竞技套路和动作学习,要与生活、生存相联系来选择和构建内容;二是要坚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龄段学生,要重视在体育游戏中来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运动项目基础的学习和应用”。也就是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的含义,“将能够”要求学生应该学习田径、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等内容,只有学了才有“能够”。要避免过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过度化”的所谓“特色教学”,如某些学校以篮球为特色,只开展篮球教学,这是不符合课标精神的。
第二,各地可按照必选、限选、自选三个层面实施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分层选择。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一是各地可参考《课标(2011版)》中确定的内容,适当选择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校不易受条件限制的、基础的、必要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如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武术、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舞蹈与韵律等动作为必修内容。二是对于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一些运动项目,可限定学校必须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可要求学校根据各校实际至少选择1—2项球类项目(如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羽毛、毽球等球类项目中来选)供学生学习;器械体操可要求学校根据各校实际分年度确保1—2项器械体操供学生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必须选择游泳项目等。三是由学校自行选择或开发一些民族民间、新型体育运动项目,或将必选和限选类有些内容拓展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表3)。
应该说,通过10余年的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小学多游戏、初中多项目、高中选项目”的课程教学体系。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习得是课程体系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永恒的核心目标。
说明:
依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要求,小学五、六年级(水平三)体育与健康课授课时数为每周3课时。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湖北省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每学期17周计算,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学期应为51课时,全年为102课时。必修部分的比重为67%,即一学年应为67课时,限选部分的比重为23%,即一学年应为23课时,自选部分的比重为10%,即一学年应为10课时。
(1)必选教材和限选教材的教学比重,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5%以内)。
(2)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自选教材的课时如有必要也可纳入必选教材或限选教材。
(3)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将发展学生体能与健身能力的身体素质练习灵活地分配到“课课练”中。
(4)器械体操类教材可以采用过渡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对具体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的结构、降低器械的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13-03
问:《大纲》时代提出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新三基”与“旧三基”相比少了“技术”这一关键词,是否淡化了技术,体育教学在运动技术层面的要求是否降低了呢?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不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理解清楚、把握准确,我们在课程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中就仍然可能出现偏差和误区。
第一,正确理解“旧三基”与“新三基”的含义。首先应该理清“三基”中“知识”“技术”“技能”“方法”这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关系。
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主要是指体育与健康领域中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体育与健康领域中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因此,对体育与健康领域事物的原理、方法、过程、规律等运动知识的认知,必须回归到体育运动技术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应用等体育运动过程中来获得,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离开技术学习和技术应用的活动过程,就不可能获得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更不可能创新运动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
体育基本技术,主要指各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动作技术”或称之为“技术动作”的总称。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的合理方法。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都有一系列技术动作的合理方法,都由一系列技术动作组成。如篮球项目中的传球、接球、运球、投篮、技巧项目中的滚翻、倒立、平衡等。不同的技术动作,有不同完成动作的方法,对身体的影响和要求也不同。技术的合理、有效是相对的,随着教法的革新、体育设施器材的改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新技术的形成,部分旧技术被淘汰,如急行跳高中背越式的产生和剪式、滚式的被淘汰等。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包括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部分。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技术动作的一种能力。从词义上可以理解为“运用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按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它的形成要经历肌肉感觉不明、分化、巩固稳定和自动化的过程,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运动技能的训练也可视为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用的协调性、合理性、熟练程度等条件反射的一种训练。因此,“运动技能”本身包含有“运动技术”。
“方法”是“新三基”中的关键词之一,主要指体育活动方法,“方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新课程提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因此,正确理解“方法”的内涵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点之一。依据新课标,可对“体育活动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表1)。
课标中“方法”的内涵既包含有运动知识,也包含有运动技术和技能。所以,“新三基”中提出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不仅没有降低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要求,同时还强调对上述“方法”的习得,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较重视技术动作和运动项目方法的教学,而对学生体育学习方法、锻炼健身方法、运动中身心调适方法等不够重视,因此,新课标强调了对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的习得。
第二,从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内容来看,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表2)。
根据表2,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归纳为:
一是六大类核心运动技术、技能和方法。新课标中关于对六大类基本运动技术的表述为: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基本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游戏)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技术。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技术。
二是五大核心素质。新课标中关于身体素质发展目标如下:
水平一: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
水平二:柔韧、灵敏、速度、力量。
水平三:灵敏、速度、力量和心肺耐力。
水平四:灵敏、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三是体育与健康基本常识和健康教育内容。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对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各校要根据实际,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这是我们在新课标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和强化的方面,也是今后体育教师培训应该设置的培训内容之一。
问:新课标中提出了上述六大类运动项目、五大类核心身体素质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在实施新课标时应该如何来达成这些课程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呢?
答:第一,我们在实施新课标时,在坚持以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坚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样性。课程改革的一条原则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方法,这一改革的宗旨必须坚持,也就是《课标(2011版)》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基础性。
因此,我们在以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一是要避免过度地“回归大纲教学”,如器械体操必须坚持教学,但要避免过度的、高难的竞技套路和动作学习,要与生活、生存相联系来选择和构建内容;二是要坚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龄段学生,要重视在体育游戏中来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运动项目基础的学习和应用”。也就是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的含义,“将能够”要求学生应该学习田径、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等内容,只有学了才有“能够”。要避免过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过度化”的所谓“特色教学”,如某些学校以篮球为特色,只开展篮球教学,这是不符合课标精神的。
第二,各地可按照必选、限选、自选三个层面实施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分层选择。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一是各地可参考《课标(2011版)》中确定的内容,适当选择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校不易受条件限制的、基础的、必要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如基本身体活动动作、武术、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舞蹈与韵律等动作为必修内容。二是对于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一些运动项目,可限定学校必须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可要求学校根据各校实际至少选择1—2项球类项目(如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羽毛、毽球等球类项目中来选)供学生学习;器械体操可要求学校根据各校实际分年度确保1—2项器械体操供学生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必须选择游泳项目等。三是由学校自行选择或开发一些民族民间、新型体育运动项目,或将必选和限选类有些内容拓展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表3)。
应该说,通过10余年的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小学多游戏、初中多项目、高中选项目”的课程教学体系。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习得是课程体系构建、体育与健康教学永恒的核心目标。
说明:
依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要求,小学五、六年级(水平三)体育与健康课授课时数为每周3课时。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湖北省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每学期17周计算,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学期应为51课时,全年为102课时。必修部分的比重为67%,即一学年应为67课时,限选部分的比重为23%,即一学年应为23课时,自选部分的比重为10%,即一学年应为10课时。
(1)必选教材和限选教材的教学比重,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5%以内)。
(2)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自选教材的课时如有必要也可纳入必选教材或限选教材。
(3)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议将发展学生体能与健身能力的身体素质练习灵活地分配到“课课练”中。
(4)器械体操类教材可以采用过渡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对具体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适当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的结构、降低器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