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摆上了重要位置。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众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有新突破、有新作为。
关键词:开展;群众文化;策略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三饱一倒的生活状况,追求高质量生活成为社会主流,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工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新格局、新态势,开展组织好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开展群众文化力求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十二亿多的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下乡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指导演出技巧,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2 开展群众文化力求内容通俗多样
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决定了群众文化的通俗性。只有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通俗生动、浅显易懂的方式,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结合起来,使通俗易懂的文化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才能多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接受的精品,从而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经常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书法、美术、摄影、集体音乐舞会、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搞丰富、搞热闹”。对农村而言,就是千方百计加强基本的文化供给,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对城市而言,就是千方百计提供有效的文化产品,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文化部门应该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力量,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群众。譬如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教育、科技、卫生、计生等部门联手,资源共享;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新兴媒体、网络的宣传结合,增强它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把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馆除开展辅导业余艺术活动外,还应积极拓展组织书刊借阅、科普讲座、举办展览、墙报、幻灯等职能。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领导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书画、围棋、戏曲、腰鼓、体操、气功等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组织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民间职业剧团,群众业余宣传队伍纳入视线,以文化(艺术)馆为龙头,整合、协调各种群众文化力量,帮助他们整合、提高、拓展,从而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世樑.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06).
[2] 李幸芷.浅谈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策划[J].大众文艺,2010(02).
[3] 赵宇昕.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04).
作者简介:夏华丽(1979—),女,江苏金湖人,本科。
关键词:开展;群众文化;策略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三饱一倒的生活状况,追求高质量生活成为社会主流,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工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新格局、新态势,开展组织好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开展群众文化力求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水平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也就不可能在这两个战略的实施中“缺席”,文化工作者也越发清楚的认识到,科教兴国,文化工作责无旁贷。特别是县、乡两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农村的文化大院,这些年来实际上是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课堂、对成人进行后续教育的大学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十二亿多的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的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每年都组织专业人员编排思想进步、宣传科学、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群众喜欢的文艺节目,下乡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文化下乡一是送戏下乡,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三是在基层吸收艺术上的营养。这些年坚持下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培养“乡下文化”,不只是“送文化”,而且要“种文化”,改变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努力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文化单位每年都走出去,下基层,深入到厂矿、村镇辅导,培训基层文艺骨干,指导演出技巧,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不仅拓宽了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培养了他们关于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的意识。
2 开展群众文化力求内容通俗多样
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决定了群众文化的通俗性。只有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通俗生动、浅显易懂的方式,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结合起来,使通俗易懂的文化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才能多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接受的精品,从而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文化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经常举办知识竞赛、演讲会、故事会、书法、美术、摄影、集体音乐舞会、跳秧歌、健美操、自演自唱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搞丰富、搞热闹”。对农村而言,就是千方百计加强基本的文化供给,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对城市而言,就是千方百计提供有效的文化产品,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文化部门应该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力量,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群众。譬如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教育、科技、卫生、计生等部门联手,资源共享;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新兴媒体、网络的宣传结合,增强它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把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馆除开展辅导业余艺术活动外,还应积极拓展组织书刊借阅、科普讲座、举办展览、墙报、幻灯等职能。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领导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书画、围棋、戏曲、腰鼓、体操、气功等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组织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民间职业剧团,群众业余宣传队伍纳入视线,以文化(艺术)馆为龙头,整合、协调各种群众文化力量,帮助他们整合、提高、拓展,从而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世樑.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06).
[2] 李幸芷.浅谈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策划[J].大众文艺,2010(02).
[3] 赵宇昕.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04).
作者简介:夏华丽(1979—),女,江苏金湖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