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广大农村有了一些改观,但是,还有不少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农村,没有摆脱贫困的局面。他们的父辈母辈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为了孩子有更丰厚的衣食,不得不抛子弃母,远走他乡去打工,想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创造更多的财富,补贴家庭拮据的收入,改变家乡落后贫困的面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外出打工后,当今农村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
留守儿童,指的是双方父母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有126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人。我县的某个自然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就占50%以上。
留守儿童具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型”。他们很懂事,很独立,知道父母外出打工不容易,在家里很会孝顺老人,照顾弟妹,在学校发奋学习,尊敬老师。父母外出打工,反而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他们有时候也很想念父母,但总是把眼泪往肚里吞。第二种是“孤独感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型”。他们因为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所以,有时学习心不在焉,魂不守舍。还有一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任性放纵、唯我独尊型”。他们在学校纪律涣散,自制力差,大手大脚,无心向学。现在初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后两种。对这一群为数较多的留守儿童,按照对普通学生的正面教育是行不通的,得想方设法,对症下药才行。我从教多年,遇到的留守儿童不少,采取的方法也很多。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摆脱离开父母的孤独阴影,尝到集体的温暖;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和起居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电话交流,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我校学生吴某,在七年级上学期时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在段考、期末考试中都排在年级的前60名,但到了下学期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对学习也不上心了,甚至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批评常产生逆反的心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我了解到,原来她父母正好在这期间外出打工,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看。班主任、科任教师多次找她谈心,及时了解了她的思想动态,尽量多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她,还让她与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终于把她拉回了正轨。可见,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很有必要。
其实,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在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又代替不了父母应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这些孩子们在遇到成功、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况时,没有可依赖的长辈或者可以倾诉的对象。尤其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大多不愿与监护人交流,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且性格比较脆弱。还有的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对孩子的娇宠溺爱,导致有的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及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他们不是输在教育上,而是输在父母、输在温暖、输在亲情上。这就需要教师多加引导,给孩子讲节约的重要性,如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电视片段,让孩子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知道父母出去打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等。
总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迫在眉睫,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容轻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为重要。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尝试用“三多”、“二知”、“一沟通”的方法去教育他们。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让他们的身心不再扭曲,让他们的行为不再错误。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經过我们的努力,留守儿童会走出留守的阴影,会变成阳光的儿童,会为祖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黄 晓)
留守儿童,指的是双方父母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有126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人。我县的某个自然村,外出打工的人数就占50%以上。
留守儿童具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型”。他们很懂事,很独立,知道父母外出打工不容易,在家里很会孝顺老人,照顾弟妹,在学校发奋学习,尊敬老师。父母外出打工,反而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他们有时候也很想念父母,但总是把眼泪往肚里吞。第二种是“孤独感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型”。他们因为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所以,有时学习心不在焉,魂不守舍。还有一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任性放纵、唯我独尊型”。他们在学校纪律涣散,自制力差,大手大脚,无心向学。现在初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后两种。对这一群为数较多的留守儿童,按照对普通学生的正面教育是行不通的,得想方设法,对症下药才行。我从教多年,遇到的留守儿童不少,采取的方法也很多。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让他们摆脱离开父母的孤独阴影,尝到集体的温暖;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和起居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电话交流,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我校学生吴某,在七年级上学期时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在段考、期末考试中都排在年级的前60名,但到了下学期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对学习也不上心了,甚至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批评常产生逆反的心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我了解到,原来她父母正好在这期间外出打工,把她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看。班主任、科任教师多次找她谈心,及时了解了她的思想动态,尽量多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她,还让她与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终于把她拉回了正轨。可见,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很有必要。
其实,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在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其他监护人又代替不了父母应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这些孩子们在遇到成功、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况时,没有可依赖的长辈或者可以倾诉的对象。尤其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大多不愿与监护人交流,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一般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且性格比较脆弱。还有的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对孩子的娇宠溺爱,导致有的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及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他们不是输在教育上,而是输在父母、输在温暖、输在亲情上。这就需要教师多加引导,给孩子讲节约的重要性,如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电视片段,让孩子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知道父母出去打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等。
总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迫在眉睫,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容轻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甚为重要。对这样一群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教师要尝试用“三多”、“二知”、“一沟通”的方法去教育他们。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还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必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爱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灵魂不再孤独,让他们的身心不再扭曲,让他们的行为不再错误。我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經过我们的努力,留守儿童会走出留守的阴影,会变成阳光的儿童,会为祖国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