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当下教师对幼儿园实施亲自然课程的认知、存在的疑惑和对本园亲自然教育活动的一个实施建议进行了解分析,发现教师在进行亲自然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及给予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便为教师在开展亲自然课程提供帮助。
关键词:亲自然;课程
案例一
一、活动名称
《蚯蚓vs蝸牛》
二、活动资源
幼儿收集上来的关于蚯蚓与蜗牛的资料。
三、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事物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进行。
2.了解新的动物习性特点,并且学会比较不同动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建立对于自然界微妙联系之间的感触与情感态度。
四、活动内容
幼儿在积累了两种不同动物的特点之后,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事物之间的不同与联系,还是可以建立相关的比较经验,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蚯蚓vs蜗牛
Q:蚯蚓与蜗牛有什么不同?
Q:蚯蚓与蜗牛生长的条件是什么?
Q: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案例二
一、活动名称:《路边的新朋友》
二、活动资源:路边发现的蚯蚓的照片,一体机,谈话预设问题的方向。
三、活动目标:
1.产生对自然中出现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于现象的探索欲望。
2.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
3.喜欢表达,参与讨论,能够大胆发表自己关于蚯蚓的见解或猜想。
四、活动内容
这两张关于蚯蚓的照片,被老师播放在屏幕上时,孩子们就开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关于形状的讨论:图片里你看到的蚯蚓是什么形状的?
(2)关于颜色的讨论:你认为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3)关于一些新的猜想:看到这张图里的蚯蚓,你有什么想了解更多的吗?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为以下三类的问题。
Q1:这个蚯蚓拍到时靠近泥土,难道是从泥土里爬出的?
Q2:地面湿湿的它能存活下去吗?
Q3:为什么只有雨天我们才能见到它?
实施亲自然教育探索的几点思考
1.环境:大部分幼儿园自然资源的缺乏,由于幼儿园会有空间场地的限制,自然资源的数量会有影响。在开展相关的亲自然活动时会有局限性,作为幼儿园来说,应该充分的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充分的挖掘自然当中的资源,例如常见的花花草草,沙水泥石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的资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在园所开辟一块种植或者养殖的天地,供幼儿亲身的体验与参与,在班级的环境中也可以创设自然角,打造属于自己班级的亲自然环境,为孩子的探索提供丰富的资源。
2.教师:当幼儿面对自然中的事物时,所产生的兴趣是非常高涨的,对于蚯蚓这一个雨天才能出现的动物,更是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但是孩子们处于中班的年龄特点,对于自己想法,还没有汇总,分类的能力,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更需要有针对性,并且帮助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梳理他们的经验以及总结出来的疑问与讨论出来的遗留问题。当幼儿产生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对于幼儿的表达,除了语言的记录,在后期区域中,或者美工活动中也有所呈现,例如孩子对于颜色的描述在后期作品中,使用的色调也有所呈现。体现出孩子对于老师引导与自己观察的内化。每位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与记忆点。当集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同维度问题的提问,可以帮孩子初步建立自己对于“比较”这一概念的具体认知。分成不同的方面去比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献计献策,最终汇集成了一个全面的比较数据。对于孩子的资料,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深度挖掘的地方,例如案例中视频里的乌龟是可以在陆地、水里都生活的,视频里录制的是在水里的喂食、行走。孩子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引导孩子去模仿的过程中,更能抓住孩子敏锐的观察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用身体去表示自己的发现,孩子可能对于细微的动作没有办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老师可以在孩子的动作里,对幼儿进行一些确切的词语、语句的连贯性锻炼或提示。
3.内容:在亲自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预设去组织孩子参与活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更加的独特,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上去设计活动,其实亲自然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孩子生成的,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视角组织活动,遵从他们的兴趣点,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情感是非常投入的,在实际观察与体验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丰富的、直观的直接经验,当然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也可以有孩子的参与,他们的主动探究又会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所以理想的亲自然教育内容应该是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并且以幼儿为主线,预设和生成的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施立美.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J].好家长,2018(3)
[2] 丁小琴.建构“亲自然”课程,深化幼儿实践体验[J].江西教育,2018(12)
咸阳市秦都区秦都花苑幼儿园 郭锐
关键词:亲自然;课程
案例一
一、活动名称
《蚯蚓vs蝸牛》
二、活动资源
幼儿收集上来的关于蚯蚓与蜗牛的资料。
三、活动目标
1.学会比较事物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来进行。
2.了解新的动物习性特点,并且学会比较不同动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建立对于自然界微妙联系之间的感触与情感态度。
四、活动内容
幼儿在积累了两种不同动物的特点之后,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事物之间的不同与联系,还是可以建立相关的比较经验,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蚯蚓vs蜗牛
Q:蚯蚓与蜗牛有什么不同?
Q:蚯蚓与蜗牛生长的条件是什么?
Q: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案例二
一、活动名称:《路边的新朋友》
二、活动资源:路边发现的蚯蚓的照片,一体机,谈话预设问题的方向。
三、活动目标:
1.产生对自然中出现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对于现象的探索欲望。
2.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
3.喜欢表达,参与讨论,能够大胆发表自己关于蚯蚓的见解或猜想。
四、活动内容
这两张关于蚯蚓的照片,被老师播放在屏幕上时,孩子们就开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关于形状的讨论:图片里你看到的蚯蚓是什么形状的?
(2)关于颜色的讨论:你认为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3)关于一些新的猜想:看到这张图里的蚯蚓,你有什么想了解更多的吗?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为以下三类的问题。
Q1:这个蚯蚓拍到时靠近泥土,难道是从泥土里爬出的?
Q2:地面湿湿的它能存活下去吗?
Q3:为什么只有雨天我们才能见到它?
实施亲自然教育探索的几点思考
1.环境:大部分幼儿园自然资源的缺乏,由于幼儿园会有空间场地的限制,自然资源的数量会有影响。在开展相关的亲自然活动时会有局限性,作为幼儿园来说,应该充分的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充分的挖掘自然当中的资源,例如常见的花花草草,沙水泥石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的资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在园所开辟一块种植或者养殖的天地,供幼儿亲身的体验与参与,在班级的环境中也可以创设自然角,打造属于自己班级的亲自然环境,为孩子的探索提供丰富的资源。
2.教师:当幼儿面对自然中的事物时,所产生的兴趣是非常高涨的,对于蚯蚓这一个雨天才能出现的动物,更是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但是孩子们处于中班的年龄特点,对于自己想法,还没有汇总,分类的能力,老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更需要有针对性,并且帮助孩子通过一定的方式,梳理他们的经验以及总结出来的疑问与讨论出来的遗留问题。当幼儿产生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对于幼儿的表达,除了语言的记录,在后期区域中,或者美工活动中也有所呈现,例如孩子对于颜色的描述在后期作品中,使用的色调也有所呈现。体现出孩子对于老师引导与自己观察的内化。每位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与记忆点。当集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不同维度问题的提问,可以帮孩子初步建立自己对于“比较”这一概念的具体认知。分成不同的方面去比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献计献策,最终汇集成了一个全面的比较数据。对于孩子的资料,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深度挖掘的地方,例如案例中视频里的乌龟是可以在陆地、水里都生活的,视频里录制的是在水里的喂食、行走。孩子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引导孩子去模仿的过程中,更能抓住孩子敏锐的观察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用身体去表示自己的发现,孩子可能对于细微的动作没有办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老师可以在孩子的动作里,对幼儿进行一些确切的词语、语句的连贯性锻炼或提示。
3.内容:在亲自然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自己的预设去组织孩子参与活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更加的独特,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上去设计活动,其实亲自然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孩子生成的,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视角组织活动,遵从他们的兴趣点,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情感是非常投入的,在实际观察与体验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丰富的、直观的直接经验,当然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也可以有孩子的参与,他们的主动探究又会生成新的教育内容,所以理想的亲自然教育内容应该是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并且以幼儿为主线,预设和生成的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施立美.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实施的要素[J].好家长,2018(3)
[2] 丁小琴.建构“亲自然”课程,深化幼儿实践体验[J].江西教育,2018(12)
咸阳市秦都区秦都花苑幼儿园 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