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在《自然》发文的中国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0年8月,创刊4年的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第7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文章不长,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门的中国古代律学。然而正是这样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在近代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代表了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学习先进科技所达到的高峰。
  中国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确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现代物理学实验表明,弦振动和管振动的方式不同,弦律和管律是有区别的。
  一直到1880年,一位年过花甲的中国学者在对律管进行了数十年研究后,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方式,否定了延续千年的“管弦结合论”,写成了这篇《考证律吕说》。这篇文章不仅改进了中国古代律学,而且对西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疑问和矫正。
  在英国好友、传教士傅兰雅的帮助下,这位学者将自己的论文翻译为英文,并寄给欧洲最负盛名的科学杂志《自然》。
  1881年3月,《自然》杂志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刊发了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编者按中,编辑斯通博士写道:“(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明,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地方(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实验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实现的。”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位“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的学者,名叫徐寿。
  这篇堪称里程碑的论文,只是徐寿一生名山事业小小的片段——事实上,他还是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18年,徐寿出生于没落望族之家。5岁丧父的他,在母亲的督促下,“娴帖括,习举业”,遵循传统士人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老路,但是屡次应试,皆无果而返。母亲去世后,徐寿自断科举之途,“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1856年,徐寿在上海读到了墨海书馆出版的英国医生合信著的《博物新编》,这本介绍近代欧洲科学常识的小册子,为他打开了睁眼看世界的天窗。徐寿用一双巧手,验证了其中的许多科学原理。他把水晶图章磨成三棱镜,用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跑到西洋人的轮船上,验证书中介绍的关于现代蒸汽机的原理,探究其造法。
  1862年,饱受太平天国之乱影响的徐寿离开家乡无锡,投奔在安庆筹办内军械所的曾国藩。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徐寿与其次子徐建寅等人,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仅以3个月时间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1865年又造出完全国产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
  此后,徐寿又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先后督办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和第二艘纯国产军舰“恬吉”号、操江舰,这些成就代表了洋务运动中官办军事工业达到的高峰。
  曾国藩因此对徐寿许以厚禄。徐寿也一度备受鼓舞,他曾上书曾国藩,建议朝廷着力发展四项事业:一是开煤炼铁,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练水师,四是翻译西书。不料,遭到曾国藩的一一驳斥。
  与其说曾国藩不认同徐寿的主张,不如说,在曾国藩这样科举出身的传统士人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在技术层面,他们可以对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工匠”委以重任,然而在价值观上,他们无法打消发自内心的歧视和轻蔑。
  从某种程度上说,徐寿是幸运的——正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潮下,他获得了必要的财力支持,得以充分施展才能,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但徐寿也是不幸的——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大臣,无法摆脱自身意识形态与知识结构的桎梏,“中体西用”的根本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徐寿只以“匠人”视之。
  晚年,在热心国事却遭遇挫折之后,徐寿选择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他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事业:译书。
  1868年,在徐寿的努力和奔走下,江南制造局成立了翻译馆,徐寿任总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以翻译和引进西方科技类书籍为主旨的学术机构。
  徐寿在译书过程中,还首创了化学元素汉译名的原则。他选择用罗马名的首音(或次音),找到汉语同音字,加上偏旁,作为化学元素的译名。今日国人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译名,大都出自他的翻译。
  到建馆43周年时,翻译馆共译书168种,涉及军工、医学、矿业、农学、化学、算学、史志、船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地理、天文、声学、光学等学科。
  1874年,徐寿与傅兰雅联手创办格致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开设有矿业、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
  在创建格致书院的同时,傅兰雅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徐寿的那篇影响西方声学的文章,最初就是在《格致汇编》上发表的。
  1884年,就在格致书院庆祝了它10岁生日后不久,66岁的徐寿在学校里安详辞世。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學,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17年后,在父亲逝后继续致力科技事业的徐建寅,在汉阳钢药厂的火药试验现场殉职,搜救人员多方搜寻,最终只找回一条被炸断的大腿。
  又过了十几年,徐寿呕心沥血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家中国近代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因“既非目前需要,且所译各书,又不尽系兵工之用,自应一并停办,以资撙节”,被段祺瑞关闭。
  所幸,徐寿生前最后一份事业——格致书院,在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之后,被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的上海格致中学。
  徐寿一生不求闻达和功名,他的精神最终通过一所学校得以绵延传承。徐寿是中国传统工匠的谢幕者,也是近代科技知识分子的开路人。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之一,徐寿的大部分事业,早已被后继者超越。但是在保守、封闭的环境中,他在自己身上克服了那个时代的局限。这是像他这样的人身上,无尽光辉的闪光点所在。
  (轸摘自微信公众号“群学书院”,李 晨图)
其他文献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中央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科学发展与西部建设奉献芳华。  62年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长眠于黄土地下,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耄耋老者,拳拳爱国之心却从未褪色。  那是一场怎样的迁徙?这些西迁的老教授,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缘 起  1955年4月初的一个夜晚,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彭康接到一通来自高等教育部的电话。他被告知一个重大决策:党中央决定将交
期刊
根据美国学者的统计,人类每年往海洋中倾倒的塑料垃圾多达800多万吨。而这些塑料垃圾成了许多海洋生物的致死原因。在海中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塑料垃圾上会附着很多浮游生物,它们能散发出与腐烂藻类相同的气味,这让一些靠嗅觉觅食的鸟类错把塑料当成食物。  2017年2月,人们在挪威的西部海岸上发现了一头搁浅的鲸鱼。它躺在沙滩上奄奄一息,经过一番检查,人们并未发现它有外伤,便推断它是患了严重的疾病,于是对其施行
期刊
張爱玲《小团圆》手稿
期刊
“一战”时,飞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儿。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时的飞机都是没人敢碰的危险品,还要开着它去战斗,简直不可思议。  比如,协约国早期使用的战斗机,机枪都安放在上机翼的顶部中间,这就非常危险。1915年5月10日,英国斯特兰奇上校驾驶着他的战斗机同一架德国战斗机交战。斯特兰奇用的机枪打完一匣子弹,他不得不从座位上站起来把手向上伸到上机翼顶部,然后试图装弹药,但因为飞机不停颠簸,他一时无法打开弹
期刊
进退维谷,左右两难,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当场出丑,此时若有个地缝也会钻进去,这就是尴尬。如要迅速地摆脱困境,就需要机敏与智慧。  北宋翰林学士石延年曾骑马出游,马夫大意失手,马惊,石从马上摔下,市人围观,场面非常尴尬。大家认为他一定会勃然大怒。不料,石延年却和缓地对马夫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岂不被你摔碎了吗?”这一番话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从这个故事可见石延年的修养
期刊
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对什么惊疑?相对地说,惊奇面对宇宙,由惊奇而求认知,追问世界是什么;疑惑面对人生,由疑惑而求觉悟,追问生命有何意义。  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兩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世界的本相,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  (张建中摘自《滨海时报》2018年1月29日)
期刊
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59年秋,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我出生的时候,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几乎没有受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产就是春种秋收、男耕女织。在我年幼的时候,我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缝制完成的。  纺织业是人类最早的工业。手摇纺车在汉代就被普遍使用,母亲使用的纺车看上去与汉代画像石
期刊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时间只洞悉了我们需要偿付的代价,  如果我能告诉你,我一定会让你知道。  如果伶人登场我们就要悲哭,  如果樂手演奏我们就变得结巴,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尽管,命运从未被道明,  因为,我对你的爱远非言语能表白,  如果我能告诉你,我一定会让你知道。  起风了,风一定来自何处,  叶落了,一定有它的苦衷,  时间默默不语,但我曾与你倾诉。  也许玫
期刊
一个爱吹牛的猎人,刚巧丢失了一只名贵的狗,他怀疑是獅子把狗吃了。他看到一个牧人,就问他:“你能否告诉我,那只偷吃我的狗的狮子住在哪儿?我非要出了这口恶气不可!”  牧人回答:“它就在这座山的附近,我每个月都要缴上一只绵羊作献礼,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在田野中穿行,而且还能得到安宁和休息。”  正当他们俩说着话的时候,狮子从洞穴里出来了。它轻松地抖着鬃毛一溜小跑过来。爱吹牛的猎人见状撒腿便
期刊
18世纪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在流放英国期间开始学习英语。当他發现plague(瘟疫)只有一个音节,而ague(疟疾)居然有两个后,很不高兴。他说,应该将这种不合理的语言分成两半,一半交给“瘟疫”,另一半交给“疟疾”。  伏尔泰的愤怒,是初学外语者常有的反应。语言,天生是不讲理的东西,学者必须低首下心、唯命是从、昼思夜梦,才能小有所成。有人笑称,学习外语之道,始于寒暄而终于吵架。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用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