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并且逻辑的结论。其中,评价者主要是对某个对象进行评价的主观能动体。
所谓阳光评价,就是评价者对评价主体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在评价中标准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评价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种行为过程,在科学课中,可以是一种实验设计、一种实验方法、一种实验效果、一个实验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实验结果的描述。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科学课中的阳光评价。
一、对学生课堂实验的阳光评价
实验过程是学生亲历探究的一种经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有可能实验顺序不一样,有可能实验变量控制不一样,有可能实验材料有些微小的差异,有可能观察时间不统一,有可能实验的速度不一样等,都有可能给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评价实验过程时,重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是否认真观察过实验现象,是否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是否按照实验规则进行实验。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一课的实验时,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需要学生至少进行9天的观察实验,在这9天的观察过程中,主要观察种子胚根、胚芽、子叶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不统一性,如每位学生观察不一定在同一时段,每位学生把种子放的位置有所不同,放的水量也有所不同。所以都有可能造成观察到的现象有所差异,但是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参与实验过程的所有学生,要特别肯定和表扬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认真记录的学生,同时老师也要进行同步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分享,也让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的种子变化情况,让学生在比对中认识到其中的差距。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历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现象,印象就会相当深刻,再加上与老师的观察记录比对,更加知道如何记录观察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阳光评价
平时成绩一般是指“课前一问”的加分、课堂表现的加分、课外实验探究的加分和自备材料的加分。设置这些加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科技探究的兴趣,有利于组织课堂,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和增加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例如“课前一问”,指的是在上课前3~5分钟提问上节课所学过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性的知识就可以,其目的:一是为本节课的内容作知识的铺垫与过度;二是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三是让学生养成课前回忆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的习惯;四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知道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外实验的探究主要是指老师布置的课外探究作业能否及时完成,能否按要求完成,给予适当的加分。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独立探究能力,也可以养成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往往可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加3~5分。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对学生自觉学习的一个肯定。課堂表现的加分,是指学生课堂上的纪律、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的一个加分。通过这种形式的加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的习惯养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高了。自备材料的加分,是指老师因课堂实验需要而布置学生自备一些容易得到并且安全性高的实验材料。例如,在学习叶子时,要求学生准备不同的树叶;学习花时,要求学生准备不同的花等类似材料。其实,学生在准备材料的同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对学生总评是指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评价。期末的时候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检测或者实验能力的现场检测,这是一个指标,另外加上科代表、小组长等职务加分,再加上平时加分,最后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面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比较综合的,也是比较客观的。
三、对学生课后探究的阳光评价
主动探究是指学生对某个实验活动非常有兴趣,在课堂上实验完后意犹未断,还想进一步探究,老师只是方向性的点一点,学生自觉地找材料去实验的一种行为,是属于主动探究。这种探究活动学生自觉性强,主动性强,一般情况不用老师指导,如有疑问,学生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家长。这种探究活动学生收获也是最大的。例如,在学习完观察小动物后,有些学生就喜欢上了观察,他会自觉参加一些观察活动,如观鸟活动、观植物活动。像这种自觉进行观察活动的现象就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像这种主动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鼓励和表扬,并且有机会向学生提倡。这是让学生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又学到了知识,也养成了习惯。
无论哪种探究活动,作为教师都应以正面鼓励为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次科学探究活动。相信,学生的每次科学探究都是有益的,即使是不成规模的探究,也不应该把他的兴趣夭折,而是想办法把他的兴趣放大或延续。
编辑 鲁翠红
所谓阳光评价,就是评价者对评价主体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在评价中标准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评价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种行为过程,在科学课中,可以是一种实验设计、一种实验方法、一种实验效果、一个实验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实验结果的描述。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科学课中的阳光评价。
一、对学生课堂实验的阳光评价
实验过程是学生亲历探究的一种经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有可能实验顺序不一样,有可能实验变量控制不一样,有可能实验材料有些微小的差异,有可能观察时间不统一,有可能实验的速度不一样等,都有可能给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评价实验过程时,重点是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是否认真观察过实验现象,是否认真记录实验数据,是否按照实验规则进行实验。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一课的实验时,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需要学生至少进行9天的观察实验,在这9天的观察过程中,主要观察种子胚根、胚芽、子叶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不统一性,如每位学生观察不一定在同一时段,每位学生把种子放的位置有所不同,放的水量也有所不同。所以都有可能造成观察到的现象有所差异,但是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参与实验过程的所有学生,要特别肯定和表扬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认真记录的学生,同时老师也要进行同步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分享,也让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的种子变化情况,让学生在比对中认识到其中的差距。这样,学生通过自己亲历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现象,印象就会相当深刻,再加上与老师的观察记录比对,更加知道如何记录观察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阳光评价
平时成绩一般是指“课前一问”的加分、课堂表现的加分、课外实验探究的加分和自备材料的加分。设置这些加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科技探究的兴趣,有利于组织课堂,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和增加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例如“课前一问”,指的是在上课前3~5分钟提问上节课所学过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性的知识就可以,其目的:一是为本节课的内容作知识的铺垫与过度;二是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三是让学生养成课前回忆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的习惯;四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知道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外实验的探究主要是指老师布置的课外探究作业能否及时完成,能否按要求完成,给予适当的加分。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独立探究能力,也可以养成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往往可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加3~5分。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对学生自觉学习的一个肯定。課堂表现的加分,是指学生课堂上的纪律、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的一个加分。通过这种形式的加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的习惯养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高了。自备材料的加分,是指老师因课堂实验需要而布置学生自备一些容易得到并且安全性高的实验材料。例如,在学习叶子时,要求学生准备不同的树叶;学习花时,要求学生准备不同的花等类似材料。其实,学生在准备材料的同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对学生总评是指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个整体评价。期末的时候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检测或者实验能力的现场检测,这是一个指标,另外加上科代表、小组长等职务加分,再加上平时加分,最后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面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比较综合的,也是比较客观的。
三、对学生课后探究的阳光评价
主动探究是指学生对某个实验活动非常有兴趣,在课堂上实验完后意犹未断,还想进一步探究,老师只是方向性的点一点,学生自觉地找材料去实验的一种行为,是属于主动探究。这种探究活动学生自觉性强,主动性强,一般情况不用老师指导,如有疑问,学生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家长。这种探究活动学生收获也是最大的。例如,在学习完观察小动物后,有些学生就喜欢上了观察,他会自觉参加一些观察活动,如观鸟活动、观植物活动。像这种自觉进行观察活动的现象就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像这种主动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鼓励和表扬,并且有机会向学生提倡。这是让学生既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又学到了知识,也养成了习惯。
无论哪种探究活动,作为教师都应以正面鼓励为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次科学探究活动。相信,学生的每次科学探究都是有益的,即使是不成规模的探究,也不应该把他的兴趣夭折,而是想办法把他的兴趣放大或延续。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