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美术教育也逐渐向着引导性和发散性发展,这实际上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和平台——以发散思维引导我们的教学,本文就将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发散思维 初中美术教育 形象生动化 自我展示
美是人类的高级感官和技能,从史前时代的岩画和陶器便可以看出,人类很早以前便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美术教育已成为一门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对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美化生活环境,提升人类的情操而言,意义重大。
我国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开设美术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中生更加彰显自身的特点和思维的独立,对呆板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越发抵触,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美术教育也逐渐向着引导性和发散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初中美术教育的变革显得十分必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开发其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及情操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良好的美术教育对其而言意义重大。而同时我们注意到,其教育形式和教学目标又相对比较开放和自由,这实际上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和平台——以发散思维引导我们的教学。
所谓发散思维,大致上可以理解为利用“富有激情和吸引力的元素”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将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理论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和基本美术技能的保障,因而它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色调、阴暗对比、画面构图、用色、色彩等大量的专业美术术语和基本理论对初中学生而言又显得十分晦涩难懂,为此,我们可以运用思维的发散将理论教学生动形象化。例如,在学习“从心底接触自然(造型-表现)”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采用讲解、欣赏、比较、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赏析凡高的作品《盛开的桃花》。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用画笔描绘一下想象中的“桃树”的形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最好”,评选出大家觉得“最漂亮”的一幅画。评选完毕后,我们再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某一幅《桃树》画得最漂亮”?这幅画在颜色的搭配、画面的比例、景物位置的摆放等方面是不是比其他同学的更好?色彩是不是更和谐、更符合画面的意境?讨论完毕之后,再回到教材,看看凡高的《盛开的桃花》在这些方面是如何处理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伸出色调、用色、构图等美术术语和基本理论。这样的方式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原本较为枯燥和晦涩的基础理论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了教学之中,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这些美术理论的应用和作用也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
2.以“模拟”激发学生思维
模仿是初中生的一大爱好,我们恰好可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林间小道》、《蒙娜丽莎》等名画时,我们可以广泛地号召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模仿这些作品进行创作,而后利用前期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画面构图、明暗对比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自身与名家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感受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技能是如何一步一步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和美观的。
3.发散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加强自我学习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这给我们发散思维提供了另一条很好的途径,那就是给学生打造一个展示的平台。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美术作品中的角色,如学习雕塑那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瞎子阿炳,母与子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学生也往往会做十分充分的准备,进而对美术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由此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从而在后续教学中进行关注。
4.发散教材内容
赏析能力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思想,这些元素初中学生由于自身想象力和社会经历的不足,单从画作本身很难有透彻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将美术教材中的赏析作品发散开来。
初中美术教育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引导发散性思维在激发学生想象力,拉近学生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只要我们在积极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创新,大力启迪和发散学生的思维,相信我们的初中美术教学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叶小明.美术概论[M].教育出版社,2008.
[2] 程宜康.谈谈中学生的美术修养 [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 管平.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J]. 职业教育,2007,10.
[4] 程宜康.关于中学生美术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学)
关键词:发散思维 初中美术教育 形象生动化 自我展示
美是人类的高级感官和技能,从史前时代的岩画和陶器便可以看出,人类很早以前便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美术教育已成为一门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对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美化生活环境,提升人类的情操而言,意义重大。
我国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开设美术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初中生更加彰显自身的特点和思维的独立,对呆板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越发抵触,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美术教育也逐渐向着引导性和发散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初中美术教育的变革显得十分必要。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开发其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及情操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良好的美术教育对其而言意义重大。而同时我们注意到,其教育形式和教学目标又相对比较开放和自由,这实际上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和平台——以发散思维引导我们的教学。
所谓发散思维,大致上可以理解为利用“富有激情和吸引力的元素”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将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
理论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和基本美术技能的保障,因而它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色调、阴暗对比、画面构图、用色、色彩等大量的专业美术术语和基本理论对初中学生而言又显得十分晦涩难懂,为此,我们可以运用思维的发散将理论教学生动形象化。例如,在学习“从心底接触自然(造型-表现)”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采用讲解、欣赏、比较、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赏析凡高的作品《盛开的桃花》。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用画笔描绘一下想象中的“桃树”的形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最好”,评选出大家觉得“最漂亮”的一幅画。评选完毕后,我们再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某一幅《桃树》画得最漂亮”?这幅画在颜色的搭配、画面的比例、景物位置的摆放等方面是不是比其他同学的更好?色彩是不是更和谐、更符合画面的意境?讨论完毕之后,再回到教材,看看凡高的《盛开的桃花》在这些方面是如何处理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伸出色调、用色、构图等美术术语和基本理论。这样的方式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原本较为枯燥和晦涩的基础理论十分自然地融入到了教学之中,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这些美术理论的应用和作用也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
2.以“模拟”激发学生思维
模仿是初中生的一大爱好,我们恰好可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林间小道》、《蒙娜丽莎》等名画时,我们可以广泛地号召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模仿这些作品进行创作,而后利用前期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画面构图、明暗对比等方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自身与名家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感受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技能是如何一步一步使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和美观的。
3.发散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加强自我学习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这给我们发散思维提供了另一条很好的途径,那就是给学生打造一个展示的平台。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美术作品中的角色,如学习雕塑那一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瞎子阿炳,母与子等等,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学生也往往会做十分充分的准备,进而对美术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由此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从而在后续教学中进行关注。
4.发散教材内容
赏析能力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思想,这些元素初中学生由于自身想象力和社会经历的不足,单从画作本身很难有透彻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将美术教材中的赏析作品发散开来。
初中美术教育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引导发散性思维在激发学生想象力,拉近学生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距离等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只要我们在积极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创新,大力启迪和发散学生的思维,相信我们的初中美术教学水平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叶小明.美术概论[M].教育出版社,2008.
[2] 程宜康.谈谈中学生的美术修养 [J].煤炭高等教育,2008,9.
[3] 管平.美术教育模式及其构建[J]. 职业教育,2007,10.
[4] 程宜康.关于中学生美术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8,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