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教学是通过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中介,这些优秀作品渗透着作者的主体生命、人格精神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展现着丰富的想象、动人的节奏、变换的意象。它无不激发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的动机和情趣,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成长发展和创造的愉快。
关键词:小学生 语感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语感能力所体现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生活交际能力等既是主体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郭沫若曾说过:“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树立大语文观,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深入地研究、实践,把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方面,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培养和训练。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1.劳于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⑼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作家经反复推敲而写下的不朽作品,从这些精品中体会语言文字在知识与情感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深深的吸引他们。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无从谈起的
(2)一般说来,语言材料有着自己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其语言标准,语言规范,是规范学习的样板。朗读就是要求能正确的读好词句,如读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与词组的连接,长句子当中的句子成份的完整,甚至对词义的含义、表达的恰切、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都应有所体会。这样的严格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及语气,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如果学生遇到一个句子在遗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顺为顺口,他们就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和修改。
(3)同思维相结合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联系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融于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不同。
(4)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
2.揣摩想象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语言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 语感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参与任何一种言语活动。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因为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通过语感能力所体现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生活交际能力等既是主体语文素养的体现,更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郭沫若曾说过:“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树立大语文观,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深入地研究、实践,把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方面,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培养和训练。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1.劳于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⑼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作家经反复推敲而写下的不朽作品,从这些精品中体会语言文字在知识与情感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深深的吸引他们。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无从谈起的
(2)一般说来,语言材料有着自己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其语言标准,语言规范,是规范学习的样板。朗读就是要求能正确的读好词句,如读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与词组的连接,长句子当中的句子成份的完整,甚至对词义的含义、表达的恰切、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都应有所体会。这样的严格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及语气,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如果学生遇到一个句子在遗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顺为顺口,他们就可以凭借语感来判断和修改。
(3)同思维相结合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联系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不善于创造性的分析。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融于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不同。
(4)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
2.揣摩想象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语言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对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