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苏新宁,民进会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立德树人 坚定不移
在苏新宁的心中,始终有一方圣土,那就是做一名光荣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执着耕耘,不断前行。他担任研究生培养教学工作,从不计个人得失,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却坦然处之,深得学生、同事、领导的认可。
2004年一次医疗事故,苏新宁双耳失聪,无声的世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致命打击。那时,他常驻立在病房的窗前发呆,望着明亮的天空,却觉得一片漆黑,“死了算了,真不想活了”的想法时常在他脑海里闪现。但没过多久,苏新宁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又重新振作起来,“没有了耳朵,我还有眼睛和手”。于是苏新宁的身影又出现在教室里:为避免讲错话说错字,他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为控制声音大小,他让学生随时通过手势来提醒自己,一堂课下来,整个人几乎虚脱,有的学生甚至含泪聆听他的讲课。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他由于无法直接使用语言交流,就依赖网络,许多需要当面交流的科研问题,他就以纸和笔代替。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生理压力,他依然认真完成学生论文的审读修改,就是在这样无声交流的两年(2004—2005年)中,苏新宁仍指导了7名博士毕业生和7名硕士毕业生。
科研攻关 坚忍不拔
苏新宁是科研战线上坚忍不拔的一面旗帜。1998年,为把情报学的研究拓展到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苏新宁和几位同事产生了编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想法。他在争取到校领导的支持后,又说服了其他相关同志,全身心投入到CSSCI的编制中。之后又顺势而为,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期刊影响力、图书影响力)的大型分析报告(合计500余万字,被学界称为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报告“三部曲”)。
这是一项大型工程,整个过程历时十余年,期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数百万数据中不仅要纠正发现的错误,还要了解机构的变化和杂志的沿革,如高校名称、期刊名称以及作者单位的变化等,这些数据都要进行归并和统一,否则将会对他们的统计分析带来讹误,甚至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他们在网上建群,经常讨论到深夜,更为了一条数据的正确,反复查阅相关资料。
然而,这对苏新宁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早就养成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攀登的精神。他们以苦为乐,敢打硬仗,并总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有一次,教育部突然要求项目组在四天后的一次会议上汇报演示CSSCI,苏新宁带领三位研究生硬是三天三夜没合眼,完善系统,处理数据,圆满完成了会议演示和汇报,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如今CSSCI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平台,也为提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的地位作出了应有贡献。“三部曲”的出版也引起了学界的轰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称其为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由于成绩突出,苏新宁于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情报学学科首次有人入选。很多人直呼不可思议,苏新宁对此却看得很淡:“学者不应以获奖为目的,而应立足于促进学科发展。”
关心国事 坚持不懈
身为民进会员的苏新宁,时刻不忘责任担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
近些年来,苏新宁带领学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撰文,向中办提交内参,向政府提交建议,得到各级领导关注。例如,由于评比等因素,国内的优秀学术论文往往需要到国外顶级期刊上发表,有时需要支出一定费用,而国内学者如果想看相关文章,也必须购买国外相关期刊。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碍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还加大了我国顶级科技期刊同国外顶级科技期刊的差距,对我国创建一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极为不利。为此,苏新宁和博士王东波一起撰写了《我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影响研究型强国建设需引起关注》的建议,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搏击探索 坚强如钢
苏新宁说:“要探索真谛就要开拓搏击,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等待和观望。”谈起近期从事的研究,他侃侃而谈:“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的普及,为情报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何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理论重建,更好发挥情报‘耳目尖兵参谋’甚至‘引领’的作用,从被动变成主動,是我关注的重点。”“长期以来,情报系统和决策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往往都沿着自己独立的轨迹运行,互不相交。在一些发生过的突发事件中,决策部门缺少有力的情报支持,情报系统也无法介入应急响应的决策支持,致使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也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如今65岁的苏新宁话语中仍旧透着激情与豪迈:“经常有人问我,你这么辛苦为哪般?我总是回答: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能够为提升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地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搭建一个比较客观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平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