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学习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木工坊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幼儿的喜欢,而在幼儿园里设计一个合理的、安全的木工坊尤为重要,木工坊体验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为幼儿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兴趣。
◆关键词:实践;木工坊;动手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的,是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安全、积极互动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快乐地动手动脑、感知體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能有效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设计木工坊的意义
木工坊顾名思义就是体验操作木质材料,制作木质制品,通过动手能力的锻炼激发幼儿大胆的去尝试。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感觉各种感官动作来感受制作木制品的过程,让幼儿发挥本能,获得动手机会,实现生活即教育。
二、木工坊环境的创设与构建
良好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在环境中获得各方面信息。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变化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教师把幼儿最常见的生活环境创设其中。为了让环境能和幼儿对话,在环境布置中让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回归到熟悉的生活中。
(一)收集材料
根河市为纯林业城市,木头是幼儿最常见、最熟悉的材料,因此,我们利用此资源,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地方性特色区域,让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相关联。对于木头的收集也较为方便,适宜幼儿的操作。
(二)认识工具
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感知、体验、探究、交往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首先认识各种木工工具,其次学会正确的使用。
(三)制定木工坊活动规则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并不是无序,建立适合的区域规则是前提。尤其是存在--定安全隐患的木工区,更加需要规则的约束。
1.是控制进区人数,每个区域只能3到4名幼儿进入。
2.是要求幼儿进区时必须穿上区域的衣服,戴上手套、安全帽、护目镜等。
3.要求幼儿使用工具时不能离开操作台面。
4.要求幼儿整理归位。
三、木工坊活动过程
为了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应尊循幼儿生活即游戏,把幼儿的游戏,融入到木工房的活动中,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木工房的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体验工具操作台
由于处于安全考虑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身高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中小两个手工体验台,小班幼儿体验比较简单的工具,不仅保护幼儿的安全,还做到尽最大的可能让幼儿体验各种工具使用。中大班的工具比小班的要多一些,体验的难度要更大一些,让工具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一是工具操作台,操作台有锯子、弯把锯、斧子、锤子、刨子、大肚子锯、钉子、各种螺丝刀等工具,幼儿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这些工具的使用,让幼儿愿意主动探索获得新的知识。
二是拼插类玩具“木头会说话”,是用各种尺寸的原木片和各种尺寸的原木棍制作的,合理布局层层加强难度。通过进行拼插组装,让幼儿在操作中了解木头年轮种类等,培养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粘粘操作台。在材料的投放上逐步体现丰富性,注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我们提供了各种形状的木块、木条、雪糕棒等材料,让幼儿尝试把更多的材料与木头相结合,促使他们不断向高一层次发展,出现无意或有意、简单或复杂的创造。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转变应介于幼儿需求,在指导过程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1.木工坊的操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活动刚开始,幼儿会频频向老师求助,这是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这是要适度的介入,多以鼓励为主。
2.在尝试和探索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多次地遭到失败,某些幼儿会选择放弃。这时我们就介入了,或给予言语上支持和鼓励,要手把手地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自信,能再次热情投入到新的尝试和创作中。
3.当幼儿需要认可时。幼儿完成了作品,他们期待着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或动作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能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介入和指导成为一种助推力,推动活动顺利地开展,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后的反思
木工坊活动之后,我们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促进幼儿活动水平的提升。
1.交流讨论。让幼儿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让幼儿把好的方法记录下来。或是有趣的发现,让有分享。这样经验的交流能激发有的兴趣。
2.成果展示。当孩子创作完成了某件作品时,我们利用讲评环节把作品展示出来。--方面:使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促进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我们木工坊有一侧是作品陈列墙,把平面作品摆在墙上,在每件作品上贴上幼儿的名字,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活动成效探究
1.是满足幼儿探索操作欲望。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幼儿进入木工区后,开始探索物体和材料,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乐在其中。
2.角色转换。同伴合作过程中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都会在幼儿活动合作中得以实现。
3.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幼儿对木料、操作工具等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经验模。这些材料、工具和已有生活经验,引导着幼儿去思考、去创作。
4.是兴趣。有兴趣才有探索的动力,遇到困难才会坚韧不拔地设法解决。
综上所述,幼儿的木工技能是在不断观察、操作和改进中获得的。幼儿不断的主动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关键词:实践;木工坊;动手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的,是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安全、积极互动的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快乐地动手动脑、感知體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能有效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设计木工坊的意义
木工坊顾名思义就是体验操作木质材料,制作木质制品,通过动手能力的锻炼激发幼儿大胆的去尝试。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感觉各种感官动作来感受制作木制品的过程,让幼儿发挥本能,获得动手机会,实现生活即教育。
二、木工坊环境的创设与构建
良好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在环境中获得各方面信息。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变化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教师把幼儿最常见的生活环境创设其中。为了让环境能和幼儿对话,在环境布置中让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回归到熟悉的生活中。
(一)收集材料
根河市为纯林业城市,木头是幼儿最常见、最熟悉的材料,因此,我们利用此资源,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地方性特色区域,让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相关联。对于木头的收集也较为方便,适宜幼儿的操作。
(二)认识工具
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感知、体验、探究、交往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首先认识各种木工工具,其次学会正确的使用。
(三)制定木工坊活动规则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并不是无序,建立适合的区域规则是前提。尤其是存在--定安全隐患的木工区,更加需要规则的约束。
1.是控制进区人数,每个区域只能3到4名幼儿进入。
2.是要求幼儿进区时必须穿上区域的衣服,戴上手套、安全帽、护目镜等。
3.要求幼儿使用工具时不能离开操作台面。
4.要求幼儿整理归位。
三、木工坊活动过程
为了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应尊循幼儿生活即游戏,把幼儿的游戏,融入到木工房的活动中,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木工房的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
(一)体验工具操作台
由于处于安全考虑幼儿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身高等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了中小两个手工体验台,小班幼儿体验比较简单的工具,不仅保护幼儿的安全,还做到尽最大的可能让幼儿体验各种工具使用。中大班的工具比小班的要多一些,体验的难度要更大一些,让工具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一是工具操作台,操作台有锯子、弯把锯、斧子、锤子、刨子、大肚子锯、钉子、各种螺丝刀等工具,幼儿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这些工具的使用,让幼儿愿意主动探索获得新的知识。
二是拼插类玩具“木头会说话”,是用各种尺寸的原木片和各种尺寸的原木棍制作的,合理布局层层加强难度。通过进行拼插组装,让幼儿在操作中了解木头年轮种类等,培养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粘粘操作台。在材料的投放上逐步体现丰富性,注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材料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我们提供了各种形状的木块、木条、雪糕棒等材料,让幼儿尝试把更多的材料与木头相结合,促使他们不断向高一层次发展,出现无意或有意、简单或复杂的创造。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转变应介于幼儿需求,在指导过程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个体差异。
1.木工坊的操作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是活动刚开始,幼儿会频频向老师求助,这是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这是要适度的介入,多以鼓励为主。
2.在尝试和探索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多次地遭到失败,某些幼儿会选择放弃。这时我们就介入了,或给予言语上支持和鼓励,要手把手地帮助,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自信,能再次热情投入到新的尝试和创作中。
3.当幼儿需要认可时。幼儿完成了作品,他们期待着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或动作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能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介入和指导成为一种助推力,推动活动顺利地开展,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后的反思
木工坊活动之后,我们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促进幼儿活动水平的提升。
1.交流讨论。让幼儿交流自己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想解决的办法,让幼儿把好的方法记录下来。或是有趣的发现,让有分享。这样经验的交流能激发有的兴趣。
2.成果展示。当孩子创作完成了某件作品时,我们利用讲评环节把作品展示出来。--方面:使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另一方面:促进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我们木工坊有一侧是作品陈列墙,把平面作品摆在墙上,在每件作品上贴上幼儿的名字,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活动成效探究
1.是满足幼儿探索操作欲望。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幼儿进入木工区后,开始探索物体和材料,根据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乐在其中。
2.角色转换。同伴合作过程中互补学习,共同解决问题,都会在幼儿活动合作中得以实现。
3.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幼儿对木料、操作工具等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经验模。这些材料、工具和已有生活经验,引导着幼儿去思考、去创作。
4.是兴趣。有兴趣才有探索的动力,遇到困难才会坚韧不拔地设法解决。
综上所述,幼儿的木工技能是在不断观察、操作和改进中获得的。幼儿不断的主动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