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逐渐探索出一条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的报道路线,即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一方面报道经济领域中人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增强经济报道亲和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站在百姓的角度,将大多数他们关注的问题或事实,通过经济新闻报道,使大众了解或受到启发,但是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经济新闻报道走民生路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新闻报道 民生路线 亲和力 市民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经济类新闻经常处在一个“两不”的境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专业人士不愿看,因为多数记者不是经济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对来说其报道的经济新闻就比较肤浅、不深刻;二是普通受众不想看,经济新闻因为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使其读起来生硬、乏味。面对这样的处境,经济新闻重新定位自己的报道方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扩大经济新闻的受众群。
民生新闻的兴起为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提供了又一个报道方向,当然,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它紧贴群众、紧贴生活、紧贴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民生新闻就是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①这样就极大的拉近了人们与新闻的距离,在新闻中看生活,从生活中找新闻。经济新闻也逐渐在报道上开始关注民生,用平民视角来分析经济、报道新闻,以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以大的经济状态为背景来做新闻,使经济类新闻一改过去的严肃、枯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但是,在经济新闻与民生新闻逐渐结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区域化、市民化等问题,导致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与最初的定位有些偏离,视角也发生了部分改变。
一 本土化报道淡化了经济市场的整体性
很多媒体报道经济新闻的时候,喜欢采取就近原则,以接近受众心理,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与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有些电视媒体做报道的时候被采访人还偶尔会使用方言或地方俗语,这就增加了报道的亲和力,使受众切实感受到新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本土化报道的比重加大,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是报道的区域化大大缩小了新闻的取材范围,范围受到局限,很多内容就出现反复的现象,比如《科尔沁都市报》在每年的入冬之际,都会做关于小区供暖的新闻,主要形式都是由市民提供线索然后在报上刊登有关信息,如某小区不供热或供热不好。最主要的制约就是报道的本土化使媒体过分关注本地经济而忽视了当地与外地经济以及整个经济市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前几日看到一则关于沈阳花卉畅销的新闻,记者从花农入手,但是其报道的着眼点放在了影响该市花卉畅销的原因上,挖掘了这一现象与西南旱情的内在联系,并对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则新闻就注意到了经济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报道沈阳花卉市场的销售状况。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报道能够正确分析整体的经济市场的话,它是可以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的。
二 摒弃琐碎低俗,提升新闻价值
虽然说如果走民生路线的话,必定要从人们的生活中去挖掘新闻,大到买楼、盖房子,小到油盐酱醋,每一件生活中的事都可能折射出经济的“光线”。这也就使媒体在挖掘新闻的时候取材上可能会过于琐碎,有些材料虽然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而且也可以与经济现象相联系,但是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的话,它的新闻价值却并不大。也就是说作为新闻媒体,对于生活小事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应该从小事深入,并把它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分析,对其新闻价值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从最简单的生活中剖析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 民生路线市民化
民生新闻的大潮还在汹涌。有些学者指出民生新闻出现了过于民众化及娱乐化的倾向。②民众化和娱乐化正是民生新闻制胜的王牌,是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节目的最大不同。当然过度民众化或娱乐化会有损新闻的严肃性,使民众对新闻节目表现出不信任,同时也很容易使观众的审美产生疲劳。所以民生新闻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度的把握,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目前,对于“民生”学者们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类说法,一类认为是群众、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状态,另一类则是倾向于城市百姓的生活,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前者。
民生路线到底应该以哪部分人群为主要关注对象,我看过的一些市级报纸,它们大多数的报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以城市居民生活为主要素材,当然,这与媒体受众的分布范围是分不开的。但是,所谓“民”,是指人民,那么它就包括所有的城乡居民,而不应该分开理解。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面对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媒体报道的时候怎能将其忽视或很少关注呢。有些大报如《南方周末》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它关注的是全国各地的新闻,各个群体各方面的问题。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以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我认为农民更需要这种科学的指导,因为农民的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从农耕到收获之前,除了种子、化肥等资金外,农民们还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如果风调雨顺的话投1000可以收5000,但如果这一年少雨,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很落后,靠天吃饭,他们更需要一种科学的指导,来实现收获的最大化,也正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才导致那么多农民外出打工,所以说民生路线应该全面化。
四 报道内容表面化
由于报道的本土化与市民化,大大缩小了报道范围,导致媒体的报道内容重复,而且一些地方媒体的记者水平受限,使报道的内容趋向表面化和现象化,我第一次看到《科尔沁都市报》关于供热的信息时,就在想为什么不作一个由供暖切入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每年都产生的深层原因或者是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深度报道,而不只是单纯的在报上登出某小区某单元供热不好。
报道内容的表面化不仅降低了原有新闻的价值,而且也降低了媒体本身的社会评价,如果报道的新闻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受众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后可能会重新选择获知信息的媒体,这将不利于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类新闻由于专业性强、数据多等,导致受众觉得经济新闻报道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所以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是其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以平民视角来看经济,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甚至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扩大经济新闻的受众群,并使经济类新闻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
但是,当经济新闻报道走民生路线的时候应该注意在选材、分析、报道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入,不能片面化、表面化,不能只说现象而不谈本质,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上的作用,才能达到其传播的效果。
注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28.htm#sub119128
②刘志杰.《警惕民生新闻的唯民众化》.《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新华报业网.2004.8.17 ■
[关键词] 经济新闻报道 民生路线 亲和力 市民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经济类新闻经常处在一个“两不”的境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专业人士不愿看,因为多数记者不是经济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对来说其报道的经济新闻就比较肤浅、不深刻;二是普通受众不想看,经济新闻因为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使其读起来生硬、乏味。面对这样的处境,经济新闻重新定位自己的报道方向,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扩大经济新闻的受众群。
民生新闻的兴起为经济新闻、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提供了又一个报道方向,当然,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它紧贴群众、紧贴生活、紧贴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民生新闻就是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①这样就极大的拉近了人们与新闻的距离,在新闻中看生活,从生活中找新闻。经济新闻也逐渐在报道上开始关注民生,用平民视角来分析经济、报道新闻,以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以大的经济状态为背景来做新闻,使经济类新闻一改过去的严肃、枯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但是,在经济新闻与民生新闻逐渐结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区域化、市民化等问题,导致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与最初的定位有些偏离,视角也发生了部分改变。
一 本土化报道淡化了经济市场的整体性
很多媒体报道经济新闻的时候,喜欢采取就近原则,以接近受众心理,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与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有些电视媒体做报道的时候被采访人还偶尔会使用方言或地方俗语,这就增加了报道的亲和力,使受众切实感受到新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本土化报道的比重加大,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是报道的区域化大大缩小了新闻的取材范围,范围受到局限,很多内容就出现反复的现象,比如《科尔沁都市报》在每年的入冬之际,都会做关于小区供暖的新闻,主要形式都是由市民提供线索然后在报上刊登有关信息,如某小区不供热或供热不好。最主要的制约就是报道的本土化使媒体过分关注本地经济而忽视了当地与外地经济以及整个经济市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前几日看到一则关于沈阳花卉畅销的新闻,记者从花农入手,但是其报道的着眼点放在了影响该市花卉畅销的原因上,挖掘了这一现象与西南旱情的内在联系,并对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则新闻就注意到了经济的整体性,而不是简单的报道沈阳花卉市场的销售状况。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报道能够正确分析整体的经济市场的话,它是可以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的。
二 摒弃琐碎低俗,提升新闻价值
虽然说如果走民生路线的话,必定要从人们的生活中去挖掘新闻,大到买楼、盖房子,小到油盐酱醋,每一件生活中的事都可能折射出经济的“光线”。这也就使媒体在挖掘新闻的时候取材上可能会过于琐碎,有些材料虽然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而且也可以与经济现象相联系,但是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的话,它的新闻价值却并不大。也就是说作为新闻媒体,对于生活小事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应该从小事深入,并把它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分析,对其新闻价值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从最简单的生活中剖析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 民生路线市民化
民生新闻的大潮还在汹涌。有些学者指出民生新闻出现了过于民众化及娱乐化的倾向。②民众化和娱乐化正是民生新闻制胜的王牌,是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节目的最大不同。当然过度民众化或娱乐化会有损新闻的严肃性,使民众对新闻节目表现出不信任,同时也很容易使观众的审美产生疲劳。所以民生新闻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自身度的把握,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目前,对于“民生”学者们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类说法,一类认为是群众、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状态,另一类则是倾向于城市百姓的生活,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前者。
民生路线到底应该以哪部分人群为主要关注对象,我看过的一些市级报纸,它们大多数的报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以城市居民生活为主要素材,当然,这与媒体受众的分布范围是分不开的。但是,所谓“民”,是指人民,那么它就包括所有的城乡居民,而不应该分开理解。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面对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媒体报道的时候怎能将其忽视或很少关注呢。有些大报如《南方周末》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它关注的是全国各地的新闻,各个群体各方面的问题。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以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我认为农民更需要这种科学的指导,因为农民的付出与收入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从农耕到收获之前,除了种子、化肥等资金外,农民们还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如果风调雨顺的话投1000可以收5000,但如果这一年少雨,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很落后,靠天吃饭,他们更需要一种科学的指导,来实现收获的最大化,也正因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才导致那么多农民外出打工,所以说民生路线应该全面化。
四 报道内容表面化
由于报道的本土化与市民化,大大缩小了报道范围,导致媒体的报道内容重复,而且一些地方媒体的记者水平受限,使报道的内容趋向表面化和现象化,我第一次看到《科尔沁都市报》关于供热的信息时,就在想为什么不作一个由供暖切入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每年都产生的深层原因或者是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深度报道,而不只是单纯的在报上登出某小区某单元供热不好。
报道内容的表面化不仅降低了原有新闻的价值,而且也降低了媒体本身的社会评价,如果报道的新闻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受众就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到了一定程度后可能会重新选择获知信息的媒体,这将不利于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类新闻由于专业性强、数据多等,导致受众觉得经济新闻报道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所以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是其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以平民视角来看经济,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甚至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扩大经济新闻的受众群,并使经济类新闻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
但是,当经济新闻报道走民生路线的时候应该注意在选材、分析、报道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入,不能片面化、表面化,不能只说现象而不谈本质,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路线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上的作用,才能达到其传播的效果。
注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28.htm#sub119128
②刘志杰.《警惕民生新闻的唯民众化》.《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童兵.童兵自选集——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
【3】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新华报业网.2004.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