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美:用七年时间拍摄样板戏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67年的一天,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石少华把陈娟美和张雅心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把手里的工作全部放下,去接受一个重要任务——参与革命样板戏的全程拍摄。并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这可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工作。开始工作前,石少华还对陈娟美讲:“你的任务就是拍剧照,别的什么也不要管。不要搞特殊,要和摄制组同吃同住。就像工人盖房子,房子盖完了就和它无关了,不要介入太深,不要和剧组有任何瓜葛,更不要乱说,包括和家人都不要多说。”
  陈娟美没想到,样板戏一拍就是七年——她从1952年进新华社到1989年退休,其中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拍摄样板戏。
  为什么会派陈娟美去拍样板戏,她自己也不太清楚。这之前的1964年,陈娟美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全程拍摄。她回忆说:“也许是因为我拍摄《东方红》完成得不错?也许是看中我的性格不会闯祸?”
  二
  我如果说,我能够把几出京剧样板戏的唱段从头到尾一句不落地唱出来,台词不打嗑,全部抑扬顿挫地念出来,我还能把《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旋律全部哼出来,今天会有人相信吗?我想,我这样的人在我的同代人中大有人在。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长时间沉溺在样板戏的“双重话语世界”里,在样板戏中完成了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艺术教育。样板戏曾毫无商量地、强行地刻在我少年的生活里。《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海港》中的方海珍、《龙江颂》中的江水英、《杜鹃山》中的柯湘,这些在剧中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爱情、张口不说人间词话,后来被学者称为“空洞符号”的样板戏女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我精神上的同道。
  当时,可以看到、听到的太少太少。我对艺术、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样板戏,对西方乐器的认知来自样板戏,对艺术史、革命战争史、军史、党史的了解来自样板戏。样板戏是当时的视听盛宴——看一场样板戏,不仅仅看了京戏、话剧和电影,还听了交响乐。
  如此看来,样板戏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杰出的“怪物”。没有这个“怪物”,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在那个时代该是何等荒凉。
  三
  陈娟美参加了八一厂、北影厂的《红灯记》、《平原作战》、《海港》、《草原儿女》及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拍摄。原本还派她去长春电影制片厂拍《奇袭》,但当时她的先生在“五七”干校,家里有三个孩子,实在走不开。
  拍一套样板戏剧照一般要跟半年。摄影者与样板戏摄制组一起进摄影棚,保证电影画面绝对“干净”——这是江青的主意。摄影者和样板戏摄制组的关系很好,相互尊重彼此的劳动,但对于样板戏摄制组而言,摄影者基本上只是个拍照的局外人。
  陈娟美每天中午12点进摄影棚,晚上12点出来,有时还要熬到凌晨2点。上午摄制组休息,她还要从北影厂赶回新华社冲片。一个剧组的工作结束了,她接着拍下一个。
  因为要留资料,做宣传品,虽然戏照对使用哪种胶卷不限,但对灯光、色彩、造型、表情的要求极为严格。陈娟美用的是上海照相机厂出的“东风”牌大相机,是仿哈苏的,市面上没有卖的,镜头很好,但机械部分粗糙,快门常常按不下去。
  电影摄制组都是一流的人物:导演谢铁骊、谢晋、崔巍、钱江、成荫、李文化,张冬凉;演员袁世海、马长礼、谭元寿、刘长瑜、钱浩梁(浩亮)、洪雪飞、童祥苓、高玉倩;音乐家于会泳、殷承宗;芭蕾舞演员薛菁华、刘庆棠,石钟琴;指挥家李德伦、胡炳旭、夏飞云;作家汪曾祺、翁偶虹等。其他如乐队也都是全国一流的。
  样板戏的拍摄是一个政治意义远远超过摄影意义的任务。江青几乎亲自抓每出戏。据说在长达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排练过程中,她经常会“突袭”现场,这使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心都悬在嗓子眼,高度紧张并小心翼翼。陈娟美说:“我算幸运,没在拍摄现场遇到过江青。”
  拍摄样板戏严格遵循“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英雄人物要高大,反面人物要低矮,正面人物要正脸,反面人物要侧脸,还有打在正反两种人物身上的光线也有区别。第一次拍《海港》时,一号人物方海珍的扮演者脸形比较长,造型没通过,被江青打回来重拍。整个电影、全部剧照都作废了。后来第二次拍《海港》时,谢晋被调来当导演。陈娟美记得他是从牛棚直接来的,裤子上还打着补丁。
  陈娟美还要负责拍样板戏中每个人物的造型资料,除主角外,剧中最小的角色如“卖烟女孩”、“日寇宪兵”、“游击队员甲乙丙丁”都要一一拍摄。这些照片都被注明:“《红灯记》中的人物造型只供学习,只作为《红灯记》剧团选用,不作公开资料供应。”
  四
  按规定,一个样板戏的电影摄制停机后,新华社就要提供一套剧照送国务院文化组审定,然后作为新华社的稿件发给报纸出一版画刊,这样摄影者的工作就算结束了。而样板戏的底片要全部交给新华社,自己一张不留。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几张样板戏宣传画,但我们不知道那些照片是谁拍摄的。当陈娟美拍的样板戏照片一夜之间变成海报、连环画、宣传画铺天盖地涌向民间的时候,那些照片上都没有摄影者的名字。1966年7月7日,摄影部工作组向新华社文化革命小组写报告,以“署名助长记者的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为由,要求取消记者署名,7月27日起被批准执行。1967年5月后,记者署名有过短暂的恢复,但到1968年再次被取消,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才恢复。取消记者署名,使摄影部的档案馆照片资料中至今仍有一些照片查不到作者名字。陈娟美拍摄样板戏七年,正是新华社照片不署名的时候。
  直到1975年,石少华(1970年起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根据国务院文化组的意思要陈娟美编一本样板戏剧照的画册,挂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编辑部的名。画册的选片、编辑、版式和设计都是陈娟美做的。这本《革命样板作品剧照选集》,总共收录了17个革命样板戏(包括后来的交响乐、钢琴伴唱、舞剧等形式)的舞台作品和电影剧照142幅,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画册到1976年才印出来,第一次署上了作者的名字。这也是样板戏剧照的一次集中展示。
  《革命样板作品剧照选集》中,陈娟美拍的照片不多,因为石少华曾单独在摄影棚专门为剧组演员拍了成套剧照。陈娟美说:“只要是石少华同志去拍的,我就尽量选他的。我是编辑,当然不会选自己的。”
  五
  样板戏曾经得到过全面肯定——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角度,样板戏被说成了人类至少是中国当代唯一的文学艺术;但不久又遭到全面否定——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社会一致否定样板戏,中国当代文学史对之避而不谈;再之后是半肯定半否定时期——到了80年代中期,出现了是是非非、莫衷一是的不同评价。文革后长达二三十年,样板戏一直没有进入学术殿堂。
  90年代中期以来,样板戏的研究成为一个新型人文学科,一些青年学者投身其中,他们用符号学、传播学、女性学、叙事学等研究方法,扩展样板戏研究思路、视角与深度。样板戏的研究呈现出心平气和的景象。据武汉大学文学博士李松统计,1996年到2006年,中国大陆研究样板戏的论文达一百余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近十篇,专著7部。研究对象集中在文本、剧场与电影。研究路向主要包括创作思路、观众研究、艺术分析、思想主题、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叙事模式等方面。
  当样板戏带着它的本来面目以及无法改变的“政治问题”平静地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学者的笔墨之中时,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当作中国历史的某种文化遗迹来看。
  而陈娟美拍的照片,正是这种文化遗迹最好的注脚。
其他文献
以生产脚架和云台起家的中山百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在相继推出百诺运动系列、经典系列、超越系列、吉诺系列专业摄影包和维佳商务等系列摄影包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推出了游侠和锐步两大系列多功能双肩摄影包。其中,锐步系列按容量大小分为三款,分别是Reebok 100N、Reebok 200N、Reebok 300N。笔者近期试用了其中的Reebok 200N多功能双肩摄影包。  Reebok 200N双肩背摄影包
期刊
在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索尼等品牌的微单相机陆陆续续大行其道两三年后,尼康也加入了微单行列,并自称为“可换镜数码相机”,命名为尼康1系列。2011年9月下旬全球统一发布了尼康微单相机J1和V1。  笔者最近试用了数日V1,感觉尼康这款相机确实与众不同。除了由于无反光板和可换镜头等设计将其列为微单之外,其他许多性能和功能与其他品牌的微单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独树一帜,可以说开创了微单
期刊
摇滚乐诞生的时候,摄影术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表现社会和表达个性的重要渠道,用镜头记录摇滚乐成为顺理成章之事。这样来看,应该是摇滚乐遇上摄影。但是,摇滚乐又是所有拍摄主题中较特殊的一类。以摇滚乐为题材的影像作品,拍摄内容包括现场表演、与音乐家合作的唱片封面、杂志插图,以及纪实图片等。可以说,它集合了舞台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的元素。无论是现场表演、纪实、还是与音乐家合作拍摄的项目,这一题材在视觉上的
期刊
“街头摄影其实是为普通人立传,它也许没有惊悚的事件,也不依赖特别的题材,然而就是在那平平常常的场景中,蕴含了历史的真实。”  ——艾里·里德(Eli Reed)    老师:玛格南摄影师艾里·里德(Eli Reed)、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金铭勇、元子、邓劲松、黄鹤、吴海广、吴绍国、郭瑛、夏子嫒、黄娣、张龙、赵明、孙冬敏、鱼儿、杨浚昊、李巧    邓:我想把上次拍的美国大峡谷的照片给艾里看看。 
期刊
10月13日,我应邀参加了冯建国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高原的力量,西藏肖像2007-2010》摄影作品展开幕式。本次展览为期7天,汇集了冯建国近几年深入到青藏高原拍摄的人物肖像类系列作品。  在这个系列的创作中,冯老师用一种白色的高调背景来拍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普通藏族百姓,以模拟影棚的效果加上纯粹的摄影技法,向人们展现藏族同胞淳朴虔诚的肖像。用冯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想“透过这些个体的表象来
期刊
摄影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印相技法,铂金印相以其高雅的影调成为众多技法中最具魅力的一种,它于1873年由英国人威廉·韦利斯(William Willis,1843-1923)发明,并申请了专利。铂金印相中的铂金本身没有感光性能,它是利用了一起涂布的草酸铁的感光性能,最终生成铂金影像。这种印相方法产生的影调非常丰富,不易褪色,非常适宜制作收藏级作品。1879年在伦敦出现了专门生产铂金相纸的工厂“Pla
期刊
假使有人让你选出摇滚史上最优秀的摇滚乐队,如果披头士乐队(TheBeatles)只能列第二的话,那么第一的名额也只能是空缺的。虽然这句话尚有争议,但也由此可见披头士在乐迷心中难以替代的地位。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1970年披头士解散后,列侬移居纽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独唱歌手,在此期间,他发行了“Give Peace a Chance”、“Mag
期刊
“我不是玩摇滚的”  学美术出身的文艺青年柴东新,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听摇滚乐,在天津上完大学之后,于1998年初背起行囊来北京从事广告行业的工作。初来乍到的柴东新和其他北漂族一样,生活条件并不好,在当时的通县(后成为通州区)租房居住,业余时间与身边众多文艺圈中的摇滚青年“混”在一起,从而踏足这个圈子。  与其他自己组建乐队,并拍摄摇滚生活的摄影师蔡鸣、山羊等人不同,柴东新不唱、不弹也不疯狂,他的镜头
期刊
在我记忆中,许多与中国摇滚相关的报道中采用的照片都署名是高鹏拍摄。而这个作品在平面媒体上被广泛转载的摄影师,却像是躲藏在这些作品之后的一个隐形的摇滚玩伴,仿佛熟悉,却又从未谋面。  接到采访任务之后,我和高鹏约在了北京后山艺术空间见面。作为北京MOMA后山音乐艺术节的一部分,2013年1月31日,这里举行了《摇滚肖像+——高鹏摄影作品展》。虽然多数照片之前已在杂志中发表过,但高鹏还是对它们进行了精
期刊
11月21日下午,恰逢新华通讯社建社80周年之际,佳能(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吉冈达生和佳能亚洲集团暨佳能(中国)影像消费专业市场部总经理山本敏彦等代表佳能公司,向新华社送来了贺礼——EF 400mm f/2.8L IS Ⅱ USM、EF 300mm f/2.8L IS Ⅱ USM镜头。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图右一)代表新华通讯社接受了馈赠,对佳能公司此举表示感谢,并与吉冈达生一行进行了亲切、友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