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率,而让学生在题海中单纯地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阻碍。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探究。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实验,可以是学生的切身体验,可以是一个十分神奇的魔术,通过这些情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设计:8 12一定等于20吗?学生露出了惊讶之情。这时让两位学生共提一桶水,一位用了8N,另一位用了12N;接着,又让第三位学生提水,结果只用了15N就提起了这桶水。学生的思维顿时陷入冲突之中,本来8 12=20。但在这里,8N和12N的共同作用却等效于15N的作用效果。由此,引入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猜想:合力和分力有什么关系?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好像比两个力的代数和小?合力的大小是不是和两个分力间的夹角有关?由此让学生产生对物理的亲和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思维,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思考,让学生求知解惑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深入探究,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学会猜想,学会分析推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产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和加工,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反馈信息,适时地设置“认知悬念”,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让学生交流探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方法,在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在学生对合力和分力做出一定的猜想后,可让学生从产生效果相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讨论实验的设计方案,最后学生提出用橡皮筋比较好。具体可以将橡皮筋一端固定,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另一端的形变量和用一个弹簧秤拉的形变量一样。通过改变橡皮筋的形变情况,记录实验数据。有了这样的思维,学生探究的方向性更强了,这也为后边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三、拓展思维,让思维顺利迁移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感性逐渐向理性转变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感性认识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迁移和飞跃。进而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因此,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交流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鼓励学生将探究点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申,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当学生已经得出F与质量m、加速度a的数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图像,然后让学生交流函数图像的物理意义(比如斜率、截距等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函数图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图像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创造民主的氛围,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实验,可以是学生的切身体验,可以是一个十分神奇的魔术,通过这些情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设计:8 12一定等于20吗?学生露出了惊讶之情。这时让两位学生共提一桶水,一位用了8N,另一位用了12N;接着,又让第三位学生提水,结果只用了15N就提起了这桶水。学生的思维顿时陷入冲突之中,本来8 12=20。但在这里,8N和12N的共同作用却等效于15N的作用效果。由此,引入合力与分力及其等效性,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紧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猜想:合力和分力有什么关系?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好像比两个力的代数和小?合力的大小是不是和两个分力间的夹角有关?由此让学生产生对物理的亲和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思维,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思考,让学生求知解惑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深入探究,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学会猜想,学会分析推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产生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和加工,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反馈信息,适时地设置“认知悬念”,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让学生交流探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方法,在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比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在学生对合力和分力做出一定的猜想后,可让学生从产生效果相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讨论实验的设计方案,最后学生提出用橡皮筋比较好。具体可以将橡皮筋一端固定,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筋另一端的形变量和用一个弹簧秤拉的形变量一样。通过改变橡皮筋的形变情况,记录实验数据。有了这样的思维,学生探究的方向性更强了,这也为后边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三、拓展思维,让思维顺利迁移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感性逐渐向理性转变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感性认识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迁移和飞跃。进而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因此,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交流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鼓励学生将探究点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申,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当学生已经得出F与质量m、加速度a的数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图像,然后让学生交流函数图像的物理意义(比如斜率、截距等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函数图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图像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总之,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创造民主的氛围,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