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桥梁的施工工作伴随着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为了避免施工结束后,桥梁发生建筑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应对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分析其评估方法,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提供理论和依据。
关键词: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桥梁的长度、承受能力等方面,致使其建设开始像复杂化和大跨度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根据交通的建设方向不断发生变化,使桥梁的建设环境更加复杂,同时施工难度也随着增大,施工风险和安全施工也逐渐变多。所以,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与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种评估工作和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桥梁施工过程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运用和分析。
一、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概念
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是风险评估的发源地,出现以后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一件事情出现危险的概率和造成失败的可能性是风险的含义,然后,另一含义是指事件风险造成的问题和其对周边的影响[1]。现阶段,在桥梁施工领域中,风险的意义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造成事故结果的乘积。而工作人员运用的桥梁施工中的风险是指,在建设桥梁的过程中,桥梁可能会产生的破损程度和造成不良结果的可能性。
二、桥梁施工风险评估
桥梁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事故的概率以及还会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是风险评估和评价。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向两个方面评价风险,所以首先要对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找出其评价方向和关注点,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定量评价,并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基础,险评估的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一)风险评估的事故分析
桥梁施工过程中,桥梁事故是其风险主体,风险评估的基础是收集桥梁事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在施工中可以根据连续桥梁悬臂浇筑的施工特色、文献资料、媒体播报和专家调查研究,并对一系列桥梁施工的事故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事故风险类型[2]。对事故的出现原因和发展方向进行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研究中,统计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些做法奠定了风险评估工作和风险事件的分析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的模型分析
因为事故的造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所以有关于风险评估的逻辑关系也是很难分析的。风险评估的具体构成有五个方面:基本事件(最简单的原始事件);初始事件(关于正常系统功能的偏离);后果(初始事件发生变化的结果);损失(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费用(损失的具体价值)。根据对这个模型的程序进行分析,简单的原始事件可以当作是模型中的基本事件,模型中的初始事件其实是上一次的事故事件,具体模型如下图,在风险评估中,需要对系统可能产生和各组事件和总损失进行考虑。
(三)风险评估的综合分析
在对桥梁施工进行划分是,要运用桥梁施工的风险识别,表上作业法的运用,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风险情况进行识别,找出风险评估的研究主体[3]。如今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分析和说明风险评估,该施工阶段模板施工、钢筋施工和混凝土养生和浇筑是其主要工作。
(四)风险评估的结构分析
桥梁的受力状态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可以根据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来保障。在大型的桥梁施工过程中,要想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结构受力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可以对工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支持风险事件的识别工作。例如,预应力筋张拉时底板崩裂的风险事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识别,如果工程的过早脱落底板、预应力偏位和混凝土强度不足等事件,都可能使底板崩裂的现象发生。
(五)风险评估的管理分析
要想将风险的影响降低,风险回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用比较其他事件的风险和获利情况,但是这种风险回避的方法,使工程失去了获得大量利益的机会。在风险识别阶段,目标的发现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管理者很难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风险的控制,造成财产和人才的大量损失。所以在运用风险回避这个方法之前,需要对风险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認识。回避风险这种普通的、有效的方法,拥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不能一直回避风险,而且在回避风险的过程中,很难防止新的风险产生。
三、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定法和层次分析法时当前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下面对这三种方法的作用和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4]。
(一)德尔菲
专家给出的意见,被称为德尔菲法,通常情况,通过一个专门的专家,一般有4-8个施工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构成。然后开展专家会议,并在会议中尽可能的对工程施工环境和施工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各个专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总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进行意见讨论时离散程度过高的情况出现。施工单位通过与专家小组的合作,项目负责人能够在施工中避免很多风险,并且将施工中风险因素的定义类型、风险范围进行总结,作为下一次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5]。在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影响评估时,每个专家都应该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并将有问题的风险因素作为讨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说明,但是这个过程中不能提出对别人的意见,可以运用匿名的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公开讨论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最后将小组内所有专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和记录,得出对桥梁建设有利的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模糊性的现象的方式就是模糊数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事件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根本上讲,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的不确定性是模糊性的来源[6]。这种模糊性还能运用在数学中,发展模糊数学,其拥有非常严格的理论体系,所以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利用牧户数学的理论体系对桥梁施工建设的多个方向记性综合评价的方式就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其普遍以模糊集为建立基础,还能够同时满足多个方面,多个等级体系的要求。
(三)层次分析法
AHP是层次分析法的简称,这是根据国外学者根据决策分析的方法,提出的一种用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在运用中不断发展,如今层次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政治、技术等方面,并拥有了很好的成效,层次分析法能在对桥梁风险评估和决策的过程中,这种方法能够满足风险决策的施工需求。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程序是,找出施工过程中问题涉及的主要影响条件,然后将这些条件按照一定规律组建成模型形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对在桥梁施工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条件的相对重要性。
结束语:
本文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与方法的研究,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施工工作产生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方便在施工中进行各种问题的处理,并在实践中,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使桥梁施工建设质量能够得到评估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俊松.基于影响分区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筑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2(6):234-236.
[2]杨独.悬臂浇筑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和风险评估[J].北京交通大学,2010(6):103-104.
[3]付彦超.大型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郑州大学,2012(4):145-146.
[4]宋刚.T形刚构桥水平转体施工控制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J].长安大学,2011(5):167-168.
[5]郑余朝,李辉.ANP-FE与数值模拟结合在地铁隧道近接施工风险评估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13(6):86-87.
[6]刘智军,朱宏光,贾德.风险管理在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阶段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10( 7) : 25-26.
关键词: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桥梁的长度、承受能力等方面,致使其建设开始像复杂化和大跨度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根据交通的建设方向不断发生变化,使桥梁的建设环境更加复杂,同时施工难度也随着增大,施工风险和安全施工也逐渐变多。所以,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与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种评估工作和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桥梁施工过程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以便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运用和分析。
一、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概念
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是风险评估的发源地,出现以后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一件事情出现危险的概率和造成失败的可能性是风险的含义,然后,另一含义是指事件风险造成的问题和其对周边的影响[1]。现阶段,在桥梁施工领域中,风险的意义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造成事故结果的乘积。而工作人员运用的桥梁施工中的风险是指,在建设桥梁的过程中,桥梁可能会产生的破损程度和造成不良结果的可能性。
二、桥梁施工风险评估
桥梁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事故的概率以及还会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是风险评估和评价。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性和定向两个方面评价风险,所以首先要对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找出其评价方向和关注点,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定量评价,并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基础,险评估的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一)风险评估的事故分析
桥梁施工过程中,桥梁事故是其风险主体,风险评估的基础是收集桥梁事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在施工中可以根据连续桥梁悬臂浇筑的施工特色、文献资料、媒体播报和专家调查研究,并对一系列桥梁施工的事故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事故风险类型[2]。对事故的出现原因和发展方向进行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研究中,统计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些做法奠定了风险评估工作和风险事件的分析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的模型分析
因为事故的造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所以有关于风险评估的逻辑关系也是很难分析的。风险评估的具体构成有五个方面:基本事件(最简单的原始事件);初始事件(关于正常系统功能的偏离);后果(初始事件发生变化的结果);损失(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费用(损失的具体价值)。根据对这个模型的程序进行分析,简单的原始事件可以当作是模型中的基本事件,模型中的初始事件其实是上一次的事故事件,具体模型如下图,在风险评估中,需要对系统可能产生和各组事件和总损失进行考虑。
(三)风险评估的综合分析
在对桥梁施工进行划分是,要运用桥梁施工的风险识别,表上作业法的运用,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风险情况进行识别,找出风险评估的研究主体[3]。如今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分析和说明风险评估,该施工阶段模板施工、钢筋施工和混凝土养生和浇筑是其主要工作。
(四)风险评估的结构分析
桥梁的受力状态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构的受力特点可以根据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来保障。在大型的桥梁施工过程中,要想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结构受力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可以对工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支持风险事件的识别工作。例如,预应力筋张拉时底板崩裂的风险事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识别,如果工程的过早脱落底板、预应力偏位和混凝土强度不足等事件,都可能使底板崩裂的现象发生。
(五)风险评估的管理分析
要想将风险的影响降低,风险回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用比较其他事件的风险和获利情况,但是这种风险回避的方法,使工程失去了获得大量利益的机会。在风险识别阶段,目标的发现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管理者很难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风险的控制,造成财产和人才的大量损失。所以在运用风险回避这个方法之前,需要对风险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認识。回避风险这种普通的、有效的方法,拥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不能一直回避风险,而且在回避风险的过程中,很难防止新的风险产生。
三、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定法和层次分析法时当前桥梁施工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下面对这三种方法的作用和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4]。
(一)德尔菲
专家给出的意见,被称为德尔菲法,通常情况,通过一个专门的专家,一般有4-8个施工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构成。然后开展专家会议,并在会议中尽可能的对工程施工环境和施工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各个专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总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进行意见讨论时离散程度过高的情况出现。施工单位通过与专家小组的合作,项目负责人能够在施工中避免很多风险,并且将施工中风险因素的定义类型、风险范围进行总结,作为下一次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5]。在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影响评估时,每个专家都应该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并将有问题的风险因素作为讨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说明,但是这个过程中不能提出对别人的意见,可以运用匿名的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公开讨论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最后将小组内所有专家的意见进行整合和记录,得出对桥梁建设有利的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模糊性的现象的方式就是模糊数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事件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根本上讲,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的不确定性是模糊性的来源[6]。这种模糊性还能运用在数学中,发展模糊数学,其拥有非常严格的理论体系,所以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利用牧户数学的理论体系对桥梁施工建设的多个方向记性综合评价的方式就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其普遍以模糊集为建立基础,还能够同时满足多个方面,多个等级体系的要求。
(三)层次分析法
AHP是层次分析法的简称,这是根据国外学者根据决策分析的方法,提出的一种用于系统分析的手段。在运用中不断发展,如今层次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政治、技术等方面,并拥有了很好的成效,层次分析法能在对桥梁风险评估和决策的过程中,这种方法能够满足风险决策的施工需求。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程序是,找出施工过程中问题涉及的主要影响条件,然后将这些条件按照一定规律组建成模型形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对在桥梁施工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条件的相对重要性。
结束语:
本文对桥梁施工风险评估与方法的研究,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施工工作产生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方便在施工中进行各种问题的处理,并在实践中,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使桥梁施工建设质量能够得到评估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俊松.基于影响分区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筑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2(6):234-236.
[2]杨独.悬臂浇筑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和风险评估[J].北京交通大学,2010(6):103-104.
[3]付彦超.大型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郑州大学,2012(4):145-146.
[4]宋刚.T形刚构桥水平转体施工控制及施工风险评估研究[J].长安大学,2011(5):167-168.
[5]郑余朝,李辉.ANP-FE与数值模拟结合在地铁隧道近接施工风险评估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13(6):86-87.
[6]刘智军,朱宏光,贾德.风险管理在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阶段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10( 7) :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