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三日行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27315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边,既有私家会所式的别墅型酒店,也有隐藏在老居民区的民宿小旅店,一家旅店门口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仿宋体端端正正写着:住得舒服如本地人家,步行不过8分钟即到西湖边。
  这两句大实话委实很有意思,我马上放弃去远处再找地方住的念头。试想,逢着十月好天气,这西湖之摩肩接踵,比起杭百大厦也不遑多让,那已经是热闹得走样的西湖,旅游团小黄帽小红帽们的西湖,而我想见的西湖,是我友陆苏所说的:“冷清得那么有味的西湖,等你一个人来的西湖。”想见这样的西湖,要么早起,要么晚归,离得近,抬腿就能到,十分重要。
  店主是老两口,年约60多岁,十分爱干净,一口杭州腔普通话十分动听。老先生手绘了一张地图给我,上面有西湖周边公共自行车的免费出租点,特别标明,有些点是24小时可以租借和归还的。他们一致说,你赶上了西湖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新桂花做的桂花栗子羹和桂花藕粉刚下来,西湖边上好玩的地方那么多,一两天的时间,怎么够?
  于是领受他们的好意,晚上七点我步行去乘西湖的夜游船。船从著名的六公园码头开出,开往湖心的阮公墩,送人们去赏月看戏。我坐在游船的甲板上,满耳都是杭州话,能侃会说的杭州人都出来了,此时的西湖,反倒是本地人的天下。夜風习习,游船犁开了一湖宁静的月光,整个西湖边上的树,还有亭台楼阁,都被萤火虫一般绿荧荧的小灯勾了边,如梦如幻。最奇的是,当我们的船即将靠岸时,西湖的夜空中,忽然“嘭嘭嘭”地打出几枚烟花来,船上的孩子欢呼,服务员也笑了:“那是阮公墩上,组织民俗晚会的人知道有一船客人到了,放的迎宾烟花。”哦,原来杭州人是如此地有腔调,连细节,都做得有情有义。

  等办完公事,我就租了自行车去满觉陇,那是我16岁就心向往之的地方,是郁达夫忧伤小说的发生地。《迟桂花》的意蕴是如此怅惘、深远和温厚,包含了人生未说还休的际遇,远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时”所能涵盖。满觉陇的路旁坡地、崖前涧边,老树新树杂错,有7000多株桂花树,树龄长的据说有200多年,那真是树王了。骑车一进入满觉陇,只觉空气中都是花香,没头没脑地将人浸透了。这次赶巧了,正是银桂未谢、金桂乍开之时,满觉陇又有大量的丹桂,花呈橙红色,香气尤为甜蜜。满觉陇是一条山谷,随时可以找到林间空地,推车进去,呆立半晌。在如此绵密的花香中,我能有的反应只是“呆立半晌”。阳光煦暖,花气如蒸,看到一只鸟像醉了一样扑棱棱乱飞——鸟也是被这稠得像梦境一样的花香搞得迷醉了吧。桂花这东西,是没有办法拍下来发到微博上去的,它不上相,但你一样闯入了小说场景,幸福得呆头呆脑。
  怎么才能形容满觉陇的芬芳?你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给予可怜的旅行者的宠爱:好好静下心来,闭上眼睛,任那些花香在你发上脸上嘤嘤嗡嗡吧,这会儿,你会觉得,命运对你的种种剥夺都算不了什么,活着的美好,就在于不早也不晚,闯进满觉陇,闻见三日花香。
  还了自行车,我醉了一般回到旅店。旅店主人正在喝桂花米酒,马上邀我品尝一杯。攀谈起来才知道,这对老夫妻,年轻时到大庆支边,安家落户40年,现在儿孙辈还在那儿。他们一退休,就卖了大庆的房子,谢绝那里的高薪返聘,谢绝儿女的挽留,回杭州来,开一间梦想中的小旅店,叶落归根。
  我很理解他们,该奋斗已奋斗过了,该奉献已奉献过了,最后的好日子,当然要放在杭州过,还有什么地方,比西湖和满觉陇更像天堂呢。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潘石屹,中国企业家,现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活跃在地产界,1995年与夫人张欣共同创立SOHO中国。  56岁的潘石屹如今体脂率只有15%。因为关注健康,潘石屹在长城脚下的公社开设了“减肥训练营”。自SOHO中国告别散售转型自持后,潘石屹有更多的时间开发他的“爱好”。比如:制作摄影节目、筹办摄影展、当木工等。  在一次论坛上,潘石屹说:“
期刊
期刊
扎根多伦,寻找宣传方向  2015年,刘建军从锡林郭勒盟调到多伦县工作,并担任县长。几年下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小地方。刘建军说:“北京正北,多伦最美。”多伦县距离北京近400公里,这里“山水林田湖草沙”应有尽有,聚合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所有景观。多伦源于蒙古语“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1691年,清朝皇帝康熙与喀尔喀蒙古首领们于多伦会盟,使多伦成为一个有历史的地方。  刘建军上任后做过多种尝试
期刊
沈從文先生的一支妙笔,曾写尽湘西的山山水水,身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的浦市,更是得到了他特别的偏爱。对这个伫立于沅江之滨的古镇,他写道:“廿日到的浦市,可是个大地方,数十年前极有名,在市镇对河的一个大庙,比北京碧云寺还好看。地方山峰与人家皆雅致的很。”  浦市历史文化悠久,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商贸、文化极其繁荣,有“小南京”之称。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在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古镇里,就修建了三条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