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是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更重要的取决于人际交往与合作,这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更重要的内容。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式,在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其中,以“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纳,而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地理教学的合作学习作了一些尝试,这里谈谈个人的一点见解和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从理论上说,合作学习是群体学习,以互助互励为方式,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的。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和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社会心理的发展。
2 合作学习的实践
地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了小组,安排了学习内容,就是合作学习了。这种理解上的简单化往往导致活动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具体组织的细化分工,以及教师指导思想的明确程度和工作方法的艺术性。
2.1 划分小组,明确责任
合理分组是在班级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小组的划分要考虑到成员的性格、性别、成绩、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以5~6人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力求做到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实力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围坐在几张课桌周围,在面对教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面视同伴,它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环境。小组内部必须分工明确,选择一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是全组的核心,负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和监督。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可设记录员一名,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以及所获的评价。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是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小组内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小组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2 精心设计,确定目标
合作学习并不是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几个小脑袋一凑,唧唧喳喳地说一阵就是合作学习了,只有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清楚,任务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目标要清楚,从三维目标入手,设置明确的任务,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2.3 适时引导,及时调控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到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全程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而且需要在活动进程中始终控制着学习的方向,使得教学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此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应当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进行观察和辅导,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来自教师鼓励的目光。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及时表扬某些小组以强化其良好行为;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等。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2.4 组际交流,全班展示
这阶段主要是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向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向全班同学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求得其他小组或教师的帮助。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交流,可以请每一小组将本组集体提出的问题可是解决的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是将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小组互换,互相点评。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进行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2.5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采取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员的互评,学习小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综合在一起的评价方式,在每课结束后,小组的自我评价和成员互评以及对其它小组的评价都会以表格的形式由小组长交到老师手中,而这些信息中的部分内容会由教师提取,配以教师的评价,及时反馈到学生手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教育意义,因此评价反馈的内容,并不是简单以对错评价学生,而是挖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充分予以鼓励。
3 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为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增强了语言训练的强度使学生在交流中主动与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能力。
但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1)能否做到实质性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以组内的交流为主,而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虽冠以小组合作之名,却无小组合作学习之实是合作学习中常会出现的问题。
(2)参与度不均衡。在课堂上,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其它原因,使参与合作学习的仍是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常常坐在组里听,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往往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做不到更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小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3)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适。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一片茫然,影响学习的效果。
(4)教师是否具备合作教学的能力技巧。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学习。提高教师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完善,把握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况;如何更合理、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以使这种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更完善,更有效。
虽然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促使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从理论上说,合作学习是群体学习,以互助互励为方式,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的。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和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社会心理的发展。
2 合作学习的实践
地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分了小组,安排了学习内容,就是合作学习了。这种理解上的简单化往往导致活动的形式化。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具体组织的细化分工,以及教师指导思想的明确程度和工作方法的艺术性。
2.1 划分小组,明确责任
合理分组是在班级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小组的划分要考虑到成员的性格、性别、成绩、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以5~6人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力求做到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实力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围坐在几张课桌周围,在面对教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面视同伴,它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环境。小组内部必须分工明确,选择一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是全组的核心,负责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和监督。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可设记录员一名,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以及所获的评价。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是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小组内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小组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2 精心设计,确定目标
合作学习并不是课堂上老师一声令下,几个小脑袋一凑,唧唧喳喳地说一阵就是合作学习了,只有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清楚,任务责任到人,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目标要清楚,从三维目标入手,设置明确的任务,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和层次性。
2.3 适时引导,及时调控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到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全程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而且需要在活动进程中始终控制着学习的方向,使得教学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此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因此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应当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进行观察和辅导,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来自教师鼓励的目光。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及时表扬某些小组以强化其良好行为;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等。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2.4 组际交流,全班展示
这阶段主要是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向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向全班同学交流通过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求得其他小组或教师的帮助。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交流,可以请每一小组将本组集体提出的问题可是解决的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是将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小组互换,互相点评。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进行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2.5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在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采取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员的互评,学习小组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综合在一起的评价方式,在每课结束后,小组的自我评价和成员互评以及对其它小组的评价都会以表格的形式由小组长交到老师手中,而这些信息中的部分内容会由教师提取,配以教师的评价,及时反馈到学生手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教育意义,因此评价反馈的内容,并不是简单以对错评价学生,而是挖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充分予以鼓励。
3 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为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增强了语言训练的强度使学生在交流中主动与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能力。
但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1)能否做到实质性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以组内的交流为主,而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虽冠以小组合作之名,却无小组合作学习之实是合作学习中常会出现的问题。
(2)参与度不均衡。在课堂上,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其它原因,使参与合作学习的仍是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学生常常坐在组里听,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小组活动中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往往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做不到更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小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
(3)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是否合适。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一片茫然,影响学习的效果。
(4)教师是否具备合作教学的能力技巧。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学习。提高教师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完善,把握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况;如何更合理、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以使这种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更完善,更有效。
虽然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促使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