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索是数学发现的先导,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显著的效果.本文从问题探究模式应用的概念、应用的实例、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对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问题探究模式;初中;数学课堂;应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挖掘数学内容内部的探究因素,设置探究式问题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问题探究模式的概念
问题探究模式的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法”是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类型:
(一) 给出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多个结论.
(二)给出了结论,让学生补充全部或部分条件.
(三)先对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再要求归纳、猜测和确定一般结论(动态问题).
(四)先对某一给定条件和结论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探讨改变条件时结论相应发生的变化,或改变结论时其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五)解题方法需要独立创新.
探索性问题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思路,需要学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发散和独创,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式的解题活动,有利于探究态度、探究能力的形成.
二、问题探究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实例
笔者参加工作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正因为这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也给问题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提供了生长环境和条件.
重视概念、定理、性质的形成、建立,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与它们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
图 1 【实例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一)封闭型传统教学方式
1.让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2.猜想结果180度.
3.老师引导证明.如图,延长BC到F,过C作CE平行BA,由∠ECF=∠ABC,∠ACE=∠CAB,得∠ACB ∠ACE ∠ECF=180°.
4.得出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二)开放式问题探究模式
图 2 实际上,在1、2发现、猜想的基础上,可这样设计教学: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知识涉及180度?(学生会想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角)
能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转化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学生会很积极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思考并探究得到图2(虚线过其他顶点的类似图形略)
图2是移动一个角,向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转化.能否“移动”两个角进行转化呢?学生在图2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究得到图3(虚线过其他顶点的类似图形略)
图 3
进一步追问:除了“移动”两个角进行转化,还有其他方法吗?
图 4 是否可以“移动”三个角?……学生经过探究会想到图4(类似的其他图形略)
引导总结: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同旁内角互补或平角即可,至于移动几个角,公共顶点在哪里并不重要.
(三)两种方式教学实例的结果对比
我在两个所任教的平行班分别采用了以上两种方法讲授.在基础常规题的解答中,两个班的检测结果并无大差距,但在大题中明显B班能够作出辅助线证明的多出很多.“封闭型”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对定理的证明,为什么如此添加辅助线?为什么“搬动”∠A、∠B两个角,搬一个、三个角可以吗?为什么搬到C点?其他位置可以吗?更是引起学生的困惑.
“开放式”经过以上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逐步体会转化思想的本质,探索出多种解法,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沟通了已学知识,准确而深刻地掌握了定理,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灵活.
【参考文献】
[1] 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 李道洲等.初中数学探索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 王小杨.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4.
【关键词】 问题探究模式;初中;数学课堂;应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挖掘数学内容内部的探究因素,设置探究式问题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问题探究模式的概念
问题探究模式的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法”是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类型:
(一) 给出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多个结论.
(二)给出了结论,让学生补充全部或部分条件.
(三)先对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再要求归纳、猜测和确定一般结论(动态问题).
(四)先对某一给定条件和结论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探讨改变条件时结论相应发生的变化,或改变结论时其条件相应发生变化.
(五)解题方法需要独立创新.
探索性问题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思路,需要学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发散和独创,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式的解题活动,有利于探究态度、探究能力的形成.
二、问题探究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实例
笔者参加工作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正因为这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变,也给问题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提供了生长环境和条件.
重视概念、定理、性质的形成、建立,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与它们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
图 1 【实例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一)封闭型传统教学方式
1.让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2.猜想结果180度.
3.老师引导证明.如图,延长BC到F,过C作CE平行BA,由∠ECF=∠ABC,∠ACE=∠CAB,得∠ACB ∠ACE ∠ECF=180°.
4.得出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二)开放式问题探究模式
图 2 实际上,在1、2发现、猜想的基础上,可这样设计教学: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知识涉及180度?(学生会想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角)
能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转化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学生会很积极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思考并探究得到图2(虚线过其他顶点的类似图形略)
图2是移动一个角,向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转化.能否“移动”两个角进行转化呢?学生在图2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究得到图3(虚线过其他顶点的类似图形略)
图 3
进一步追问:除了“移动”两个角进行转化,还有其他方法吗?
图 4 是否可以“移动”三个角?……学生经过探究会想到图4(类似的其他图形略)
引导总结: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同旁内角互补或平角即可,至于移动几个角,公共顶点在哪里并不重要.
(三)两种方式教学实例的结果对比
我在两个所任教的平行班分别采用了以上两种方法讲授.在基础常规题的解答中,两个班的检测结果并无大差距,但在大题中明显B班能够作出辅助线证明的多出很多.“封闭型”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对定理的证明,为什么如此添加辅助线?为什么“搬动”∠A、∠B两个角,搬一个、三个角可以吗?为什么搬到C点?其他位置可以吗?更是引起学生的困惑.
“开放式”经过以上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逐步体会转化思想的本质,探索出多种解法,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沟通了已学知识,准确而深刻地掌握了定理,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灵活.
【参考文献】
[1] 何乃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2] 李道洲等.初中数学探索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 王小杨.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