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行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早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0d、一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比对照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功能早日康复,减少疼痛,减少患肢残疾,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1-052-02
骨折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使骨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常见的四肢骨折主要有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尺挠骨骨折、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内外踝骨折、髌骨骨折等[1]。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由于骨折的影响,导致伤肢功能不能像正常肢体一样活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大多数是采取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特别是中晚期才进行功能断裂,病人常常因为疼痛拒绝功能锻炼导致患者临近关节僵硬并出现残疾。因此,加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是极为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34例给予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7~53岁,平均年龄为(30.2±4.5)岁,四肢骨折类型:锁骨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8例、髌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例、尺挠骨骨折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3.4±4.8)岁,四肢骨折类型:锁骨骨折11例、内外踝骨折9例、髌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1例、尺挠骨骨折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四肢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内容有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子患者抗感染、止痛和抗凝等治疗和基本护理,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等。
1.2.2 研究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初期,也就是术后1~2周,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以防止发生失用性综合征。主要锻炼的部位是以肌肉等长舒缩为主加以肢端的关节活动,辅助中频予以骨折周围肌肉的轻微收缩锻炼,身体的其它部位应加强各关节的主动运动。
第二阶段,即中期,也就是术后第2周,该时期是手术切口逐渐愈合、拆线到解除外固定物、肿胀部分消退等,这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配合简单的器械或者支具辅助锻炼。比如上肢骨折患者应鼓励其进行拳头握紧一松开动作,并做自主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先由一个开始,接着慢慢的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鼓励其进行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和直腿抬举动作。
第三阶段,即后期,也就是患者病变部位基本上愈合,这个时期应加强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锻炼。比如对于上肢骨折患者,应嘱咐其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练习患肢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再进行如进食、穿衣、扫地等轻微的家务,活动程度以感觉疲劳为主,如发生肿胀可以减少活动或者停止活动,必要时可以随时复诊。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嘱咐其进行主动活动膝关节,固定可靠患者可以扶拐杖下地活动,关节骨折和粉碎骨折患者,应卧床进行功能锻炼,锻炼程度是以疼痛的耐受性为主,一个月后到门诊进行复诊时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来进行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0d和一个月的肘关节、膝关节的活动度,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采用(x±s)代表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0d、一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比对照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而言,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功能锻炼是为了避免长期的固定而发生关节粘连、血栓形成以及肌肉挛缩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四肢骨折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从现在骨折治疗学角度分析,术后非常强调功能锻炼,不但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促进骨折急性期的肿胀消退,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但是,由于骨折愈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的方法,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时,应做好以下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骨折的稳定程度,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加大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在锻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如果骤然的进行剧烈活动,容易使骨断端再次发生移位,对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不敢进行功能鍛炼的患者,应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2]。要让患者明白,早期功能锻炼是为了骨折愈合和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于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患者坚持锻炼,而对于骨折不利的活动应严加防止,比如胫腓骨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功能锻炼,术后10d、一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P<0.05)。由此可见,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恢复,减少疼痛,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忠,宋勇.早期被动功能锻炼对四肢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05):394-396.
[2]王嘉慧.四肢骨骨折的各期功能锻炼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2):189+188.
【关键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1-052-02
骨折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使骨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常见的四肢骨折主要有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尺挠骨骨折、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内外踝骨折、髌骨骨折等[1]。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随着增高。由于骨折的影响,导致伤肢功能不能像正常肢体一样活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大多数是采取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特别是中晚期才进行功能断裂,病人常常因为疼痛拒绝功能锻炼导致患者临近关节僵硬并出现残疾。因此,加强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锻炼是极为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对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34例给予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7~53岁,平均年龄为(30.2±4.5)岁,四肢骨折类型:锁骨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8例、髌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例、尺挠骨骨折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3.4±4.8)岁,四肢骨折类型:锁骨骨折11例、内外踝骨折9例、髌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1例、尺挠骨骨折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四肢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内容有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子患者抗感染、止痛和抗凝等治疗和基本护理,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等。
1.2.2 研究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初期,也就是术后1~2周,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以防止发生失用性综合征。主要锻炼的部位是以肌肉等长舒缩为主加以肢端的关节活动,辅助中频予以骨折周围肌肉的轻微收缩锻炼,身体的其它部位应加强各关节的主动运动。
第二阶段,即中期,也就是术后第2周,该时期是手术切口逐渐愈合、拆线到解除外固定物、肿胀部分消退等,这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配合简单的器械或者支具辅助锻炼。比如上肢骨折患者应鼓励其进行拳头握紧一松开动作,并做自主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先由一个开始,接着慢慢的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鼓励其进行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和直腿抬举动作。
第三阶段,即后期,也就是患者病变部位基本上愈合,这个时期应加强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锻炼。比如对于上肢骨折患者,应嘱咐其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练习患肢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再进行如进食、穿衣、扫地等轻微的家务,活动程度以感觉疲劳为主,如发生肿胀可以减少活动或者停止活动,必要时可以随时复诊。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嘱咐其进行主动活动膝关节,固定可靠患者可以扶拐杖下地活动,关节骨折和粉碎骨折患者,应卧床进行功能锻炼,锻炼程度是以疼痛的耐受性为主,一个月后到门诊进行复诊时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来进行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0d和一个月的肘关节、膝关节的活动度,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采用(x±s)代表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0d、一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比对照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 讨论
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而言,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功能锻炼是为了避免长期的固定而发生关节粘连、血栓形成以及肌肉挛缩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四肢骨折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从现在骨折治疗学角度分析,术后非常强调功能锻炼,不但能够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促进骨折急性期的肿胀消退,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但是,由于骨折愈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四肢骨折功能锻炼的方法,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时,应做好以下的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骨折的稳定程度,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加大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在锻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如果骤然的进行剧烈活动,容易使骨断端再次发生移位,对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不敢进行功能鍛炼的患者,应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2]。要让患者明白,早期功能锻炼是为了骨折愈合和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于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患者坚持锻炼,而对于骨折不利的活动应严加防止,比如胫腓骨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功能锻炼,术后10d、一个月的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P<0.05)。由此可见,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恢复,减少疼痛,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新忠,宋勇.早期被动功能锻炼对四肢骨折患者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05):394-396.
[2]王嘉慧.四肢骨骨折的各期功能锻炼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2):18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