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工程建设日趋国际化,投资与建设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为突破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软性贸易保护壁垒和市场准入的隐形门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由此带来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分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现状,从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相关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发展战略和主要改革思路,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1-0014-04
0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不同建设工程类型、不同技术层面工程建设各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其准确性、创新性、与市场的契合度,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工程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工程建设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投资与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普遍存在,国际合作频率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迫使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内涵
1.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定义
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相关定义,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界定:严建峰(2012)指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保护的统一技术要求及有关工程建设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的系统性原则[1]。朱宏亮、张君(2011)提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一系列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是政府运用统一的技术手段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主要途径[2]。孙利国等人(2011)指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系列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是建筑市场交易的契约基础、市场准入的技术依据及市场监管的技术支撑[3]。孙智(2010)认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而有机整体,体系的系统效应可使工程建设活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4]。
综上可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可以归纳为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所有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而制定各类标准的有机组合,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和行动依据。
1.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的意义
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内涵可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的意义在于,通过将纷繁复杂的各类工程建设标准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形成系统、有机、科学的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且,该科学体系能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人民生命财产、人身健康安全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减少和防止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增强建设工程抵御外界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可知,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执行强制性标准体系,能提高企业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产生较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强制性标准体系也能优化社会资源,使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而推荐性标准的推行则能提高工程建设与投资方等各类不同主体参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缩短工程标准体系的使用寿命,加快其更新频率,更好地适应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4]。
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现状
2.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分布良莠不齐
通过有关文献得知[5-7],目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总数共计4 539项,其中综合标准为14项,占比总数比例非常低,仅为0.31%,基础标准为367项,占比次之,为8.05%。按专业领域分布为城乡规划79项、城乡建设574项、房屋建筑829项、信息技术112项、建材工程142项、冶金工程417项、有色金属工业278项、石油化工工程532项、医药工程93项、纺织工程51项、化工548项、电子工程175项、石油天然气工程263项、水利工程414项、兵器工程22项和医疗卫生53项;数据显示,目前各专业领域工程建设标准数量良莠差别较大,绝大部分工程建设标准集中在房屋建筑领域,城乡建设、石油化工工程、化工等领域次之,而城乡规划、医药工程、纺织工程、兵器工程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工程建設标准数量均不足百项。
2.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创新与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由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相关理论可知[8],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和欧盟各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内生型模式,即工程技术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引导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国内工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由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技术知识和人才资源的持续更新提供有力支撑,使之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种是以后发国家赶超技术先进国家为代表的拉动型模式,即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供给是由本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现有技术水平来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制定和修改,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提升速度相对较慢,其建设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使用受到发达国家制约。
目前,我国技术进步以第二种模式为主,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突破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领域制定、决策相对集中化,国内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由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转化周期长、频率低,使得工程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的工程技术更新支持,整个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2.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缺乏灵活的市场调节机制
从我国目前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流程来看,工程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国家或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厅)标准定额司(站)承担,标准的编写程序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征集标准编写或修改建议,通过评审后委托有关部门编写或修改,最后由国家或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厅)出版并发布正式实施的时间,整个编写、审查到出版、发布实施的周期平均周期为10.2年(发达国家平均为3~5年)[3],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繁琐的生产环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极不协调,导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完全与市场环境相脱离,更谈不上市场调节和顺应市场变化需求,以及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健康发展。 2.4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国际化存在间隙
目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标准总数共计4 539项,绝大部分属于中文版本,英文版数量极少,从我国对外承建工程建设项目在国际市场上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分别占对外承建工程营业总额的47%和35%,在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拉美和欧洲仅为10%和6%[6]。追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国际化承建项目起步较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国际化程度低,国际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软性贸易保护壁垒及市场准入隐形门槛的存在,国内工程企业进行国际业务拓展一直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
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改革思路
3.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发展战略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10年内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以上预示着我国对外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在未来国际市场中,将延续近期发展主要以亚太国家和地区为主,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获得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主导权的目标;中期发展则是大力发展非洲工程建设市场,重新恢复中东工程建设市场,让中国建设标准体系能与美标、日标及欧标等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抗衡的目标;远期发展即实现进一步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市场和中国标准成为部分国际标准的目标。
3.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具体改革思路
3.2.1 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协调发展
从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发展战略及技术进步的2种发展模式来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要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协调发展,现阶段应以拉动型模式为主,逐渐向内生型模式转变的发展方式,即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之间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资源共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和专利产品,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更新注入新鲜血液,并利用宣传和推广等平台获取市场的普遍采纳,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3.2.2 建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专利管理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环境下,知识产权是知识的权利化与资本化的体现,而技术标准则是技术成果的通用化与规范化的体现。将专利纳入工程建设标准,将知识产权标准化,能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从而抢占市场与经济上的制高点,这是企业也是国家所追求的目标[9]。因此,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应全面梳理“技术创新行为—专利(创新成果)—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适用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专利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水平。
3.2.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的软、硬件优化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软件优化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编制人员的国际化培养。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走出国门,成为发展中国家并且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国际标准,其标准的编写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英语翻译能力,这对国内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专业人才只注重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传统培养方式,应加大对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企业自身在国际化与标准化环节的建设与发展。工程建设企业在自身管理水平发展中需注重加强学习并执行一系列国际通用管理标准体系,如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 800社会责任体系4个通用的国际标准体系[10]。此外,工程建设国际化带来的投资与建设主体 多元化格局日新月异,目前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从PPP模式衍生出了BOT、TOT、DBOT、BOOT、BOO、BLT和DBFO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推陈出新的建设经营模式除了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要求之外,英语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内部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除了要提高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以外,还需要增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顺应工程国际化趋势和要求。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硬件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9-10]:一是加大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网络化宣传力度。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内容和需求可通过网络化进行信息公开,新工程建设标准草案应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针对已发布的新标准实现网上免费查看和学习。各类国家标准应在网上全文公开,从而实现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从标准立项、制定到修订、发布及专利技术嵌入等全寿命工作环节的透明、公开,也让国外其他国家及时了解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动态。二是全面搭建工程建设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新兴市场区域,支撑国内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逐渐由传统劳务输出为主对外承包格局,向业务链上游拓展,形成工程咨询、融资、建造到运营和服务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三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与市场准入制度紧密结合。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之一,其造价、成本和利润必将受到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工程建设各环节的遵守的唯一准则,其內容必须反映市场情况,通过博弈论发现,缩短工程建设标准的新增、修订与发布周期,将会增加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社会效用。
4 结语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技术支撑,其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将直接决定工程标准的时效性与国际化程度,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的现状表明,只有通过建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与技术进步协调发展模式,引入专利管理制度,优化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编制人员国际化培养和建设企业本身国际化、标准化发展为代表的软环境和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市场准入制度等硬环境,才能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严建峰.国际工程中的工程建设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2(7):57-60.
[2]朱宏亮,张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及其管理制度现状分析[J].标准科学,2011(1):10-14.
[3]孙利国,杨秋波,任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发展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1(8):56-59.
[4]孙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1-7.
[5]梁燕君.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色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08(9):41-42.
[6]郭伟,罗文斌,宋捷,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3):52-54.
[7]姜波,程志军,程骐,等.工程建设标准纳入专利的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52-55.
[8]Dieter Ernst.America’s Voluntary Standards System-A“Best Practice”Model for Innovation Policy?[J].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12(2):97-102.
[9]李保红,刘建设,吕廷杰.基于美、日、欧比较的中国标准化模式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61-63.
[10]李国彦.带着“中国标准”走出去[J].建筑,2010(6):
6-9.
[责任编辑:邓进利]
【关键词】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1-0014-04
0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不同建设工程类型、不同技术层面工程建设各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其准确性、创新性、与市场的契合度,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工程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工程建设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投资与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普遍存在,国际合作频率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迫使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内涵
1.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定义
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相关定义,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界定:严建峰(2012)指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保护的统一技术要求及有关工程建设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的系统性原则[1]。朱宏亮、张君(2011)提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一系列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是政府运用统一的技术手段对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的主要途径[2]。孙利国等人(2011)指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建设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系列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是建筑市场交易的契约基础、市场准入的技术依据及市场监管的技术支撑[3]。孙智(2010)认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而有机整体,体系的系统效应可使工程建设活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4]。
综上可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可以归纳为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所有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而制定各类标准的有机组合,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和行动依据。
1.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的意义
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内涵可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的意义在于,通过将纷繁复杂的各类工程建设标准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形成系统、有机、科学的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并且,该科学体系能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人民生命财产、人身健康安全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减少和防止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增强建设工程抵御外界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可知,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执行强制性标准体系,能提高企业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产生较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强制性标准体系也能优化社会资源,使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而推荐性标准的推行则能提高工程建设与投资方等各类不同主体参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从而缩短工程标准体系的使用寿命,加快其更新频率,更好地适应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4]。
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现状
2.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分布良莠不齐
通过有关文献得知[5-7],目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标准总数共计4 539项,其中综合标准为14项,占比总数比例非常低,仅为0.31%,基础标准为367项,占比次之,为8.05%。按专业领域分布为城乡规划79项、城乡建设574项、房屋建筑829项、信息技术112项、建材工程142项、冶金工程417项、有色金属工业278项、石油化工工程532项、医药工程93项、纺织工程51项、化工548项、电子工程175项、石油天然气工程263项、水利工程414项、兵器工程22项和医疗卫生53项;数据显示,目前各专业领域工程建设标准数量良莠差别较大,绝大部分工程建设标准集中在房屋建筑领域,城乡建设、石油化工工程、化工等领域次之,而城乡规划、医药工程、纺织工程、兵器工程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工程建設标准数量均不足百项。
2.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创新与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由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相关理论可知[8],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2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和欧盟各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内生型模式,即工程技术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引导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国内工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由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技术知识和人才资源的持续更新提供有力支撑,使之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种是以后发国家赶超技术先进国家为代表的拉动型模式,即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供给是由本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现有技术水平来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制定和修改,工程建设技术水平提升速度相对较慢,其建设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使用受到发达国家制约。
目前,我国技术进步以第二种模式为主,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突破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领域制定、决策相对集中化,国内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由理论到实践的成果转化周期长、频率低,使得工程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的工程技术更新支持,整个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2.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缺乏灵活的市场调节机制
从我国目前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流程来看,工程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国家或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厅)标准定额司(站)承担,标准的编写程序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征集标准编写或修改建议,通过评审后委托有关部门编写或修改,最后由国家或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厅)出版并发布正式实施的时间,整个编写、审查到出版、发布实施的周期平均周期为10.2年(发达国家平均为3~5年)[3],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繁琐的生产环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极不协调,导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完全与市场环境相脱离,更谈不上市场调节和顺应市场变化需求,以及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健康发展。 2.4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国际化存在间隙
目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标准总数共计4 539项,绝大部分属于中文版本,英文版数量极少,从我国对外承建工程建设项目在国际市场上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分别占对外承建工程营业总额的47%和35%,在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拉美和欧洲仅为10%和6%[6]。追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国际化承建项目起步较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国际化程度低,国际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软性贸易保护壁垒及市场准入隐形门槛的存在,国内工程企业进行国际业务拓展一直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
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改革思路
3.1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发展战略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10年内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以上预示着我国对外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在未来国际市场中,将延续近期发展主要以亚太国家和地区为主,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获得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主导权的目标;中期发展则是大力发展非洲工程建设市场,重新恢复中东工程建设市场,让中国建设标准体系能与美标、日标及欧标等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抗衡的目标;远期发展即实现进一步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市场和中国标准成为部分国际标准的目标。
3.2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具体改革思路
3.2.1 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协调发展
从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发展战略及技术进步的2种发展模式来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要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协调发展,现阶段应以拉动型模式为主,逐渐向内生型模式转变的发展方式,即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之间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资源共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和专利产品,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更新注入新鲜血液,并利用宣传和推广等平台获取市场的普遍采纳,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3.2.2 建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专利管理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环境下,知识产权是知识的权利化与资本化的体现,而技术标准则是技术成果的通用化与规范化的体现。将专利纳入工程建设标准,将知识产权标准化,能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从而抢占市场与经济上的制高点,这是企业也是国家所追求的目标[9]。因此,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应全面梳理“技术创新行为—专利(创新成果)—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适用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专利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水平。
3.2.3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的软、硬件优化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软件优化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编制人员的国际化培养。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走出国门,成为发展中国家并且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国际标准,其标准的编写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英语翻译能力,这对国内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专业人才只注重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传统培养方式,应加大对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企业自身在国际化与标准化环节的建设与发展。工程建设企业在自身管理水平发展中需注重加强学习并执行一系列国际通用管理标准体系,如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 800社会责任体系4个通用的国际标准体系[10]。此外,工程建设国际化带来的投资与建设主体 多元化格局日新月异,目前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从PPP模式衍生出了BOT、TOT、DBOT、BOOT、BOO、BLT和DBFO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推陈出新的建设经营模式除了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要求之外,英语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内部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除了要提高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以外,还需要增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顺应工程国际化趋势和要求。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硬件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9-10]:一是加大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网络化宣传力度。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内容和需求可通过网络化进行信息公开,新工程建设标准草案应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针对已发布的新标准实现网上免费查看和学习。各类国家标准应在网上全文公开,从而实现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从标准立项、制定到修订、发布及专利技术嵌入等全寿命工作环节的透明、公开,也让国外其他国家及时了解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动态。二是全面搭建工程建设国际化交流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新兴市场区域,支撑国内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逐渐由传统劳务输出为主对外承包格局,向业务链上游拓展,形成工程咨询、融资、建造到运营和服务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三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与市场准入制度紧密结合。工程建设项目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之一,其造价、成本和利润必将受到市场经济杠杆的调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工程建设各环节的遵守的唯一准则,其內容必须反映市场情况,通过博弈论发现,缩短工程建设标准的新增、修订与发布周期,将会增加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社会效用。
4 结语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技术支撑,其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将直接决定工程标准的时效性与国际化程度,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的现状表明,只有通过建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与技术进步协调发展模式,引入专利管理制度,优化以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编制人员国际化培养和建设企业本身国际化、标准化发展为代表的软环境和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市场准入制度等硬环境,才能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严建峰.国际工程中的工程建设标准问题研究[J].建筑经济,2012(7):57-60.
[2]朱宏亮,张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及其管理制度现状分析[J].标准科学,2011(1):10-14.
[3]孙利国,杨秋波,任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发展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1(8):56-59.
[4]孙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1-7.
[5]梁燕君.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色与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08(9):41-42.
[6]郭伟,罗文斌,宋捷,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3):52-54.
[7]姜波,程志军,程骐,等.工程建设标准纳入专利的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52-55.
[8]Dieter Ernst.America’s Voluntary Standards System-A“Best Practice”Model for Innovation Policy?[J].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12(2):97-102.
[9]李保红,刘建设,吕廷杰.基于美、日、欧比较的中国标准化模式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61-63.
[10]李国彦.带着“中国标准”走出去[J].建筑,2010(6):
6-9.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