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把歌唱模块教学落到实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正稳步推进,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正一步步深入人心。过去《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整体概念,是教学范围的总集合。而模块的设置是这次高中新课程的一个创造。六个模块的设置,丰富和拓展了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对音乐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六个模块从不同的侧面发挥着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但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把歌唱教学落到实处,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和各位同行分享。
  一、要重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歌唱》模块具体内容标准中特别强调:“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由此可见,要想唱好歌,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音乐新课程中所提出的淡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其含义是:不提倡按专业院校训练学生的方法去作专门的、频繁的、复杂的专业训练,而是提倡要将技能、技巧的训练融入到歌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去。只有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技巧,才能使学生自信地诠释和表演歌曲,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及演唱积极性。
  例如歌曲《儿行千里》是湘版教材中的一首独唱曲目,歌曲歌颂了母亲对儿女的深情,打动了千千万万出门在外的儿女。歌曲为两段体,小调式的旋律格外亲切感人,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运用正确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和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真切地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在演唱实践中,只有以情带声才能更好地诠释这种母亲对即将远行儿女的依依不舍,第二段旋律升高,切分节奏的使用时旋律更加跌宕起伏,也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所在,点睛之笔,如果没有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很难把歌曲表现完整,也不会达到满意的演唱效果。因此,在学唱唱此首作品时,我都会把歌唱的技能、技巧渗透到歌曲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一些技能、技巧,在歌曲学习中实践技能、技巧以便更好地诠释歌曲。在实践教学中,有无技能、技巧的声音对比表,更好地说明了掌握科学、正确发声方法的重要性。如下表:
  科学、正确的发声 不科学、不正确的发声
  气息支撑 有气息支撑的声音,能很好地控制音量,声音有气息支点,自然而放松,能很好地表现歌曲情感。 无气息支撑的声音,无法自如控制音量,声音不自然有时甚至要挤着或喊着去唱。
  发音位置 具有高位置发音的声音,高中低音音区的音色较统一,且能很好地解决的高音问题。 发音位置低会造成中低音区大喊大叫,到了高音叫不出来,甚至没法唱高音。
  音质音色 音质清澈干净而不浑浊,音色优美、圆润,能很好的做到声情并茂。 音质不干净,音色听起来嘶哑尖锐刺耳有杂音,无法做到以情带声。
  二、要深入挖掘歌曲内涵,恰当艺术处理歌曲作品
  从音乐起源至今,可谓经历了漫长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那些荡涤历史尘埃、历久弥芳的音乐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存在的。歌唱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表现真实的人性、抒发真实的情感。歌唱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要求歌唱者把自己化为曲中之人、在情感的贯穿下,用一定的演唱技巧,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转化为眼中所见、口中所唱。用歌声塑造艺术形象,它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表达了歌曲内涵,是否深刻表现了歌曲情感。那么,要怎样才能成功的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呢?
  (一)要深刻理解作品的“一度创作”
  从现实意义讲,音乐是通过创作者主观的感受寫出来的,多为静态的谱面创作。要理解这个过程,重点就要从歌谱谱面上下功夫。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歌词的理解,歌曲的创作在一般情况下由作曲家根据所选歌词配上与歌词意境或内涵相一致的曲调和伴奏。也有根据曲调填词的歌曲,词作者根据自己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填上相应的歌词。欣赏者在欣赏歌曲时一定能结合歌词所提供的具体生动的意象和情感内涵来感受音乐,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例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从乐谱谱面上就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为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前黄河两岸人民的幸福生活;二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奸淫烧杀,中国人民所过的苦难生活;三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后,黄河两岸凄惨悲凉的情景。
  (二)要恰当诠释作品,即重视歌曲的“二度创作”
  理解作品的原意后,就要进行一个最重要的过程——“二度创作”。所谓歌曲作品的“二度创作”,就是指在理解、尊重原作品风格与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演唱者自身的诠释,用其特有的艺术手法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严格意义上讲,理解作品“一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对歌曲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丰富的感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思想,理解作曲家所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又要能体现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在追求音乐美的间时又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音色美,从而赋予音乐以有机的生命力。
  三、要合理变化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
  如果一首歌曲,翻来覆去只用一种演唱方式去唱,去学习,整节课会显得很枯燥,更严重得是会磨灭学生学习唱歌的积极性与歌唱兴趣。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的前提。”所以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齐唱是课堂中较多用的一种演唱形式,它在学习歌曲作品的初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时间长了,就会显得单一、枯燥。所以就要求每位音乐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技巧修养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对歌曲的情感、风格理解和表现上下足功夫,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力度、音量、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断音、旋律的起伏、伴奏方式与演唱形式等加以引导,进行有感情有方法地演唱指导,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和探索,积极创新歌曲的演唱形式,如表演唱、轮唱、领唱、合唱等。这样会激发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也能充分挖掘歌曲作品的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铭记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告诫:“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孩子的音乐天才。”因此,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启发有方、教学得法,切实把唱歌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的情感来演唱歌曲、欣赏歌曲,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就是我们音乐教师们所期盼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实际教学工作探讨高中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旨在为做好日常高中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通过总结高中篮球教学方法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  关键字:高中篮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3.9]  一、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出发点。”强调和树立“健康第
摘要:体育课堂作为一门具有灵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和个性化的课堂,它更适合的方式是开展和应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基于此,本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自主合作学习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所谓的自主合作学习,简单的来说是让学生先进行的是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之后,再相互之间進行研究讨论,才能得到更符合的结论。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出现,它渐渐成为
周围神经缺损可直接导致机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的丧失,并增加了二次并发症的风险,进而严重影响机体正常功能的行使,有的甚至需要终生维持治疗,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给
【摘要】音乐教学是中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多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都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副科”看待,音乐课程在我国的中学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的教学理念认为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是目前中学音乐的音乐教材、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新课程形式下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I29  七世纪下半叶印度作者檀丁所著的集诗身、庄严、诗病等为一体的《诗镜》在十二世纪下半叶时首先由萨迦班智达將其有选择性地翻译到了所著的《智者入门》中,他的著作中将《诗镜》中对所提到的诗德、风格和及个别的庄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在书中重点介绍了味,为十三世纪进一步将《诗镜》完全翻译到藏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八思巴执政时期藏族文人逐步认识了《诗镜》的重要性。并在尼泊尔的班智达勒金噶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种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