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爸”的学生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ngfh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毕业初登讲台那年,我刚刚19岁,担任初三年级的物理老师。感觉真是有点“滑稽”,学生个个都像“小大人”样,其中一个“老留”的生日也只比我晚几个月。可想而知,我这个小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个同年人,仅仅多了一个“老师”的名称而已。
  次年的“五一”前夕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对着挂图讲水力发电的原理:“同学们,水力是一种无污染可反复利用的能源,水力发电需要建成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嗯——嗯——;哎——),发电机是安装在坝(唉——)……”。起初我也没有在意,可听着听着发现了问题,每当我讲到“拦河大坝”或“堤坝”等,带有“坝”字的声音时,教室后头便陡然多出了些许“嗯——咳”“嗯——咳”的清喉咳嗽声,后来这种声音不但多了起来甚至还变得长而婉转。再看那些女同学,不是紧抿着嘴低着头,就是用手捂着嘴偷偷地乐。
  细一琢磨,我恍然大悟,好啊,膽大妄为的小东西,竟敢讨老师我的便宜,公然做起我的“爸爸”来。血气方刚的我哪受得了这个,立刻火了!把教本往讲台上重重地一摔,大声喊道:“刚才是谁?是谁?给我站起来!”然而回答我的却是沉默,死水一般的沉默。真是没辙了,如果这样草草收场,连下台的梯子都没有。不行,一定要找到一个元凶,否则……
  恰巧,那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因此我想到了与学生斗狠的一招,宣布:“课不上了,我就在这儿等,直到有人站起来才放学。”我怒不可遏,但学生们也似乎挺“有骨气”,就是没人肯出来认错,师生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死气沉沉的僵局中,忽然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灯泡”事件浮现到我的眼前:物理刘辉老师“斑秃”得厉害,头顶光光的,只有耳际上方有一圈“胡须”样的毛发。一天,刚跨进我们初三(4)班的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极夸张的“光秃秃”的人头像,下面用红粉笔写着“220V.400W”(我们都知道是“捣蛋鬼”李禹的杰作)。刘老师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足足有一分钟(我们估计一场暴风骤雨式的臭骂在所难免了)。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刘老师转脸正视全班,面带笑容诙谐地说:“今天教室里好像亮多啦!是不是同学们嫌教室的釆光不够呀?放心吧,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以后不用提醒,只要我上课保证多点‘一盏自然灯’,让教室里亮堂堂的。”说着顺手擦掉画像。此时我们都笑了,只有李禹极难为情地低着头。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既聪颖也调皮。当你一走到他的面前,他就开始观察你、研究你、评价你。幼稚、天真抑或反叛的思维,有时还会给你来点“恶作剧”。其实,学生的“恶作剧”并非就是和老师有实在的矛盾,而是特定的条件下“顽皮”心理的爆发,是对老师的一种试探,甚至是对老师的一种试图亲近的表示。只不过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所选择的方法不当而已,当他们发现不当时,心中也一定是十分的懊悔。
  “恶作剧”有时恰恰是师生沟通心灵的契机,何不善待千载难逢的来自学生的“恶作剧”呢?正在这时,同宿舍的张老师在外面示意我吃饭,于是我来了个“借坡下驴”,对学生们说:“时候不早了,这样下去饿了我倒无大碍,饿坏了将来的‘爸爸们’我可担当不起呀!未来的‘爸爸们’走好呀!”
  事件发展在我的“意料之中”,由于我像刘老师那样,用“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度,巧妙化解了“冲突”,学生们也“投桃报李”,真诚地感谢我的理解,之后和同学们的相处也越来越和睦了。
  编者按:
  老师在乎时的教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爱闹的,这种看似失礼的“恶作剧”,其实就是和老师之间的一种顽皮、亲近的体现。虽然这种方式是不对的,老师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其他文献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偶然得到朋友相赠的《教育故事》。2019年第一期刊登了一篇《阅者荣耀》的文章,让我感触颇多。文中老师把线上最火的游戏与阅读相结合,让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对游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而我也面临这样的苦恼,因为是乡村小学,很多家庭家长对手机的依赖影响了孩子,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明显感觉到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样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田老师  编辑回复:  田老师,您
期刊
“请周净同学回答。”曾老师说。她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请”字。  我听了,就高兴地站起来,双手放在背后,很清晰地回答了问题,然后眼睛眨啊眨地望着她,等到她伸出手指,夸我好样的,我才喜滋滋地坐下。窗外的阳光,带着花香,带着绿色和鸟鸣声沁进来,映衬在我的身上和脸上,清凉凉的。  在班上,我和张芬芬学习最好,是数一数二的。  我们还是同桌,一起背书,一起写作业。  曾老师每次看见我们,都要
期刊
求学时,母亲经常这样教育我:“你要好好念书,不然你哥哥有‘铁饭碗’(指教书),你就只能在家种地。”唠叨是管用的,经过努力,我终于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  毕业后,我回到了村小。每月132.5元的工资,每天要上四五节课,还要批改100多本作业,日复一日,我不禁有些失落和烦躁。但母亲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为了她的快乐,我忍耐着,但总是心有不甘。  我曾想通过提高学历的方式离开教育战线,专科毕业
期刊
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个教育世家,90高龄的父亲蔡振华和85岁的母亲左志学都是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退休老教师;全家19口人中,除了未成年或还在求学的5人外,有11人工作在教育岗位,或已从教育系统退休。令我们无比高兴和自豪的是,90高龄的父亲至今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  父亲在少年时代天资聪慧、勤奋刻苦,求学路上摘下了一个个令同伴羨慕的桂冠。读小学时,他被师生们誉为“百分大王”“语文大家”;读中学时,他受
期刊
从教三十余年,脑中印记最深刻的是些什么词儿呢?责任、爱心、评价……  关于评价,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做过诸多尝试,尝试过“智多星”评价,尝试过“抽奖”评价,尝试过“巴蜀榜样章”评价……渐渐地,我接触到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学科+”中的评价协同课程研究。它拥有无穷力量,激励孩子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四月十二日,又到了“星级挑战抽奖”的时刻,四(1)班的孩子们兴奋不已,又是哪些孩子有抽奖资
期刊
学校要开展校本课程了,那时候我还在休产假,从假期里就在询问老师们有没有要报的校本课程?马上就要回到工作岗位,我还在苦恼:我能报什么校本课程?才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唱歌五音不全,跳舞四肢又不协调……还是回到语文老师的本职来,教学生写点东西吧。不过,一提到“写”,学生们都“兴致缺缺”,报名的学生也都是三年级组中写作不好却被老师分配而来的;或是其它感兴趣的都没有名额了,没办法才来的。面对这样的30个学生
期刊
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要求孩子们阅读印度洋海啸中的一个故事,然后根据提示发表见解,提示如下:许多人赞美这个聪明的小女孩,说她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很了不起;也有人说她母亲也很了不起,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并及时做出判断;还有人说从这件事上看到了教育的作用,知识的力量……请就这个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进行讨论。  和以往一样,根据组内异智、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孩子们了解要求之后,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
期刊
教师是什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吐尽银丝赠他人的春蚕?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还是打开孩子迷茫心锁的钥匙?踏上教师岗位一年,“教师”于我,不再止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育是艺术,教师是匠人,是对教育的虔敬,对极致的追求,对教育始终如一的初心。作为一名新教师,站稳本岗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我却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有了别样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其中缘由,缘于学生,缘于同事,更缘于我的师
期刊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计数的财富。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一学就上手,很快便着迷了。竟留着老人一连下了三天三夜。他对老人说道:‘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我现在决定,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请国王下令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依次每格增加一倍
期刊
编者按:  孩子的心灵就像稚嫩的花朵,只要你能够细心地去呵护和关爱,它就会赠予你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有趣的玩闹,摆脱了课堂上的严肃和板正,和孩子做贴心的好朋友,这也是我们师生关系之外的友谊与情谊。  “夏天,你会好好练字吗?”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他的班主任杨老师比我严格得多,时常在课间的时候拉着他练字。写字坐姿不端正,擦掉!笔画顺序不对,擦掉!写字时走神了,擦掉!一个课间,往往只能练习一两个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