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毕业初登讲台那年,我刚刚19岁,担任初三年级的物理老师。感觉真是有点“滑稽”,学生个个都像“小大人”样,其中一个“老留”的生日也只比我晚几个月。可想而知,我这个小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个同年人,仅仅多了一个“老师”的名称而已。
次年的“五一”前夕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对着挂图讲水力发电的原理:“同学们,水力是一种无污染可反复利用的能源,水力发电需要建成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嗯——嗯——;哎——),发电机是安装在坝(唉——)……”。起初我也没有在意,可听着听着发现了问题,每当我讲到“拦河大坝”或“堤坝”等,带有“坝”字的声音时,教室后头便陡然多出了些许“嗯——咳”“嗯——咳”的清喉咳嗽声,后来这种声音不但多了起来甚至还变得长而婉转。再看那些女同学,不是紧抿着嘴低着头,就是用手捂着嘴偷偷地乐。
细一琢磨,我恍然大悟,好啊,膽大妄为的小东西,竟敢讨老师我的便宜,公然做起我的“爸爸”来。血气方刚的我哪受得了这个,立刻火了!把教本往讲台上重重地一摔,大声喊道:“刚才是谁?是谁?给我站起来!”然而回答我的却是沉默,死水一般的沉默。真是没辙了,如果这样草草收场,连下台的梯子都没有。不行,一定要找到一个元凶,否则……
恰巧,那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因此我想到了与学生斗狠的一招,宣布:“课不上了,我就在这儿等,直到有人站起来才放学。”我怒不可遏,但学生们也似乎挺“有骨气”,就是没人肯出来认错,师生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死气沉沉的僵局中,忽然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灯泡”事件浮现到我的眼前:物理刘辉老师“斑秃”得厉害,头顶光光的,只有耳际上方有一圈“胡须”样的毛发。一天,刚跨进我们初三(4)班的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极夸张的“光秃秃”的人头像,下面用红粉笔写着“220V.400W”(我们都知道是“捣蛋鬼”李禹的杰作)。刘老师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足足有一分钟(我们估计一场暴风骤雨式的臭骂在所难免了)。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刘老师转脸正视全班,面带笑容诙谐地说:“今天教室里好像亮多啦!是不是同学们嫌教室的釆光不够呀?放心吧,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以后不用提醒,只要我上课保证多点‘一盏自然灯’,让教室里亮堂堂的。”说着顺手擦掉画像。此时我们都笑了,只有李禹极难为情地低着头。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既聪颖也调皮。当你一走到他的面前,他就开始观察你、研究你、评价你。幼稚、天真抑或反叛的思维,有时还会给你来点“恶作剧”。其实,学生的“恶作剧”并非就是和老师有实在的矛盾,而是特定的条件下“顽皮”心理的爆发,是对老师的一种试探,甚至是对老师的一种试图亲近的表示。只不过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所选择的方法不当而已,当他们发现不当时,心中也一定是十分的懊悔。
“恶作剧”有时恰恰是师生沟通心灵的契机,何不善待千载难逢的来自学生的“恶作剧”呢?正在这时,同宿舍的张老师在外面示意我吃饭,于是我来了个“借坡下驴”,对学生们说:“时候不早了,这样下去饿了我倒无大碍,饿坏了将来的‘爸爸们’我可担当不起呀!未来的‘爸爸们’走好呀!”
事件发展在我的“意料之中”,由于我像刘老师那样,用“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度,巧妙化解了“冲突”,学生们也“投桃报李”,真诚地感谢我的理解,之后和同学们的相处也越来越和睦了。
编者按:
老师在乎时的教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爱闹的,这种看似失礼的“恶作剧”,其实就是和老师之间的一种顽皮、亲近的体现。虽然这种方式是不对的,老师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次年的“五一”前夕的一次课堂上,我正对着挂图讲水力发电的原理:“同学们,水力是一种无污染可反复利用的能源,水力发电需要建成拦河大坝……拦河大坝(嗯——嗯——;哎——),发电机是安装在坝(唉——)……”。起初我也没有在意,可听着听着发现了问题,每当我讲到“拦河大坝”或“堤坝”等,带有“坝”字的声音时,教室后头便陡然多出了些许“嗯——咳”“嗯——咳”的清喉咳嗽声,后来这种声音不但多了起来甚至还变得长而婉转。再看那些女同学,不是紧抿着嘴低着头,就是用手捂着嘴偷偷地乐。
细一琢磨,我恍然大悟,好啊,膽大妄为的小东西,竟敢讨老师我的便宜,公然做起我的“爸爸”来。血气方刚的我哪受得了这个,立刻火了!把教本往讲台上重重地一摔,大声喊道:“刚才是谁?是谁?给我站起来!”然而回答我的却是沉默,死水一般的沉默。真是没辙了,如果这样草草收场,连下台的梯子都没有。不行,一定要找到一个元凶,否则……
恰巧,那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因此我想到了与学生斗狠的一招,宣布:“课不上了,我就在这儿等,直到有人站起来才放学。”我怒不可遏,但学生们也似乎挺“有骨气”,就是没人肯出来认错,师生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
死气沉沉的僵局中,忽然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灯泡”事件浮现到我的眼前:物理刘辉老师“斑秃”得厉害,头顶光光的,只有耳际上方有一圈“胡须”样的毛发。一天,刚跨进我们初三(4)班的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极夸张的“光秃秃”的人头像,下面用红粉笔写着“220V.400W”(我们都知道是“捣蛋鬼”李禹的杰作)。刘老师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足足有一分钟(我们估计一场暴风骤雨式的臭骂在所难免了)。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刘老师转脸正视全班,面带笑容诙谐地说:“今天教室里好像亮多啦!是不是同学们嫌教室的釆光不够呀?放心吧,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以后不用提醒,只要我上课保证多点‘一盏自然灯’,让教室里亮堂堂的。”说着顺手擦掉画像。此时我们都笑了,只有李禹极难为情地低着头。
是啊!青春期的孩子既聪颖也调皮。当你一走到他的面前,他就开始观察你、研究你、评价你。幼稚、天真抑或反叛的思维,有时还会给你来点“恶作剧”。其实,学生的“恶作剧”并非就是和老师有实在的矛盾,而是特定的条件下“顽皮”心理的爆发,是对老师的一种试探,甚至是对老师的一种试图亲近的表示。只不过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所选择的方法不当而已,当他们发现不当时,心中也一定是十分的懊悔。
“恶作剧”有时恰恰是师生沟通心灵的契机,何不善待千载难逢的来自学生的“恶作剧”呢?正在这时,同宿舍的张老师在外面示意我吃饭,于是我来了个“借坡下驴”,对学生们说:“时候不早了,这样下去饿了我倒无大碍,饿坏了将来的‘爸爸们’我可担当不起呀!未来的‘爸爸们’走好呀!”
事件发展在我的“意料之中”,由于我像刘老师那样,用“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度,巧妙化解了“冲突”,学生们也“投桃报李”,真诚地感谢我的理解,之后和同学们的相处也越来越和睦了。
编者按:
老师在乎时的教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爱闹的,这种看似失礼的“恶作剧”,其实就是和老师之间的一种顽皮、亲近的体现。虽然这种方式是不对的,老师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