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能够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对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氣质修养、品格情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笔者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几点思考:
一、 音乐教育必须适应中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发展的特点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艺术的能力,音乐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开始,从初级的、简单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发展到高级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谓简单的初级的音乐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感知。这个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感知中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觉能力,使他们从多样的音乐中感到愉悦快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持中学生感觉器官的正常发展状态,并充分利用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观念,以及对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欣赏,训练他们学会识别各种审美对象的属性特征,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在他们具备初级的简单的音乐审美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想象和体验的能力。
二、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
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对音乐产生感情,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里美好的东西。
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怎样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并且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与空间,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课堂创编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肢体语言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科的多元化能够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等等。
四、 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
爱国主义是个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切、最浓厚的感情。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它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新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教育价值观,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五、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又是需要密切合作的社会。那种孤单奋战、排斥他人的做法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主唱、齐奏、合奏等多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加艺术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并逐步调整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六、 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把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开发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创造性地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沂第四中学)
一、 音乐教育必须适应中学生的性格与心理发展的特点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艺术的能力,音乐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开始,从初级的、简单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发展到高级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谓简单的初级的音乐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感知。这个阶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感知中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觉能力,使他们从多样的音乐中感到愉悦快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保持中学生感觉器官的正常发展状态,并充分利用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观念,以及对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欣赏,训练他们学会识别各种审美对象的属性特征,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在他们具备初级的简单的音乐审美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想象和体验的能力。
二、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
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没有兴趣作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对音乐产生感情,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里美好的东西。
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怎样培养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并且留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与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与空间,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课堂创编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肢体语言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科的多元化能够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等等。
四、 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
爱国主义是个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切、最浓厚的感情。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新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它更加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新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教育价值观,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五、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既是激烈竞争的社会又是需要密切合作的社会。那种孤单奋战、排斥他人的做法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唱、主唱、齐奏、合奏等多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加艺术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并逐步调整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六、 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把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最显著的特征。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开发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创造性地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