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持人的外部亲和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主持人的外部亲和力是和内部亲和力相对而言。内部亲和力主要指主持人的内在情感的投入;外部亲和力主要指主持人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主持人较注意内部亲和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视外部亲和力的把握,造成与观众的距离。只有内、外部亲和力恰到好处地结合运用,主持人才能给观众"零距离"的美感。下面就主持人外部亲和力的表现和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主持人"动作"的亲和力
  
  主要指主持人在台上请嘉宾出场时的动作。那么,主持人请嘉宾出场到底用什么样的动作才算有亲和力呢?我们做过一个试验: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在主持台前坐着,先是向观众问好,接着介绍本期节目的内容,然后热烈、隆重地请嘉宾出场。嘉宾出场后主持人可有三种动作:动作一,主持人挥手示意嘉宾坐下;动作二,主持人站起示意嘉宾坐下;动作三,主持人站起并主动迎上几步与嘉宾握手(或拥抱)并示意(或说:"请坐。")坐下。很明显,"动作三"是最富亲和力的一种。再加上现场观众的掌声所营造的热烈气氛,无论是嘉宾、主持人、电视观众都会倍感亲切。
  但是,在一些节目中,主持人容易忽略这些外部亲和力的细微动作,影响主持人的形象,也影响观众的情绪。比如,有一台晚会,其中有一段介绍上海豫园的内容,为了说明豫园怎么好,主持人请出了一位在上海生活了七年的外国朋友。这位外国朋友"不负众望",连比画带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该下场了,怎么下?请看主持人的现场表演:他向这位外国朋友用英语说了一声"谢谢!"然后转身面向观众,继续主持节目,同时看也不看他一眼地挥手示意下场。这样的处理,观众除了感到心酸和尴尬外,还有热情?还有亲和力吗?
  因此,我们想到了《实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对观众那90度的大躬,让人赞叹不已;《艺术人生》栏目的主持人朱军,每次请嘉宾上场,都要站起,迎上去与嘉宾握手,那亲切、自然之情让人感到暖融融、乐融融。
  
  二、主持人"表情"的亲和力
  
  这里所讲的表情不是煽情,而是主持人(或播音员)主持专题片时的表情要和片子中的情绪一致,不要给观众造成两张皮的感觉。不然,它既影响片子的亲和力,也影响观众的收看情趣。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有一部专题片,是说一个偏僻的山村,文化生活很落后。农闲时,农民就打牌、赌博,经常惹是生非。支部书记很伤脑筋。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他建立了锣鼓队、秧歌队、表演队,村里沸腾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前去采访,一位老太太唱了一段"三句半"来表达这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心情。老太太幽默、诙谐、激动,越唱情绪越高,逗得村民们哈哈大笑,主持人在咯咯地笑,观众也在开怀地笑。三种笑声融为一体,产生互动,使观众如临其境,审美情趣产生了升华。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主持人,介绍南方某城市一个小区的情况:小区布局怎样合理,绿化、美化怎样到位等等。她还说:"不仅外部是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也是非常合理的,不信请随我们的摄像机镜头走进房内去看一看。"这里,编导加了一个过渡镜头:主持人从外面推开玻璃门进入大楼的大厅(入画出画),加这个镜头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主持人在上一个镜头中是喜气洋洋的情绪,而下一个过渡镜头则毫无表情。很明显,编导、摄像、主持人都忽略了上下镜头情绪的连贯性。看到此处观众心里在打鼓,主持人怎么了?生气了吗?
  
  三、主持人"眼神"的亲和力
  
  眼神的亲和力有两方面。一是主持人对嘉宾的眼神;一是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眼神。眼神的方向变化不像动作那么大,但却很微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
  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个试验:两人对面坐着,看着眼睛交谈是什么感觉:尊重;看着眉毛(或鼻子、耳朵、嘴唇)交谈是什么感觉:不礼貌;看着脸庞以外的空间交谈又是什么感觉:不屑一顾。所以,主持人在现场面对嘉宾或面对镜头(电视观众)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集中精力,切忌左顾右盼,稍微有一点儿走神儿,都会给电视观众造成不良印象。
  主持人对电视观众(即现场面对镜头)的眼神就更要注意了。可有些主持人不太注意这些微小的细节。比如有一台"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颁奖晚会,主持人朗诵江泽民同志的几句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几句话是在晚会推向高潮时,主持人情绪激动地大声朗诵的。遗憾的是朗诵这几句话时,主持人的眼神却跑了,跑哪儿了?跑到观众席二楼挡板上写的这几句话的标语上了。他在看着念,而且眼神从左到右(仰视)地看着念,离开了与电视观众视线的交流方向。不仅谈不上亲和力,还使观众瞬间停顿,不知怎么回事?造成思维转移,影响收看效果。
  有些主持人面对摄像机念稿子时,由于眼睛和镜头没有在同一水平线上,给观众造成了"面对眉毛讲话"的感觉。这种现象很多,实际上很好解决,留心注意一下就行了。
  
  四、"机位"(摄像)的亲和力
  
  由机位不当造成主持人眼神偏差是摄像师要注意的问题。机位角度不合适,编导也有责任要求、提示摄像师,不论从构图设计,还是从亲和力角度要求,摄像师随时都应该去捕捉最好的角度、最好的构图、最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最能表现亲和力的镜头。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注意:一是对固定机位的处理;二是对可移动机位的处理。第一种情况以政治性会议为主,比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为了保持会议的严肃性,除个别流动机位外,其他机位都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大会开始以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几次架机演练,最后定出每台摄像机的最佳机位(角度)。第二种情况是可以小范围移动机位的节目,比如大型文艺晚会等。这类节目机位可以小范围移动。有时稍微调整一下,被摄对象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了。这就要求摄像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还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有时经常出现机位与主持人(或演员)成90°角,画面上出现主持人对着屏幕边框讲话,造成主持人的外部"跑神"。没有了与观众的交流,也就削弱了亲和力。
  外部亲和力不止以上几种,包括音响、灯光等都有联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协同作战,给主持人营造内、外部亲和力创造条件。这是对节目负责、对观众负责、也是对我们共同的事业负责。
其他文献
地市党报在中国报纸媒体中,一直担负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挥着当地党委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更是宣传、引导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前进和发展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但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生活需求层次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地市党报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从近几年国内多家地市党报发行量上分析,地市党报处于徘徊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国外资金的注
源于立法价值取向的不同,民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对于损害赔偿的原则问题,民法主要坚持补偿原则为主,实行同质赔偿制度,即赔偿以直接损失加间接损失为标准;经济法以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这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