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谈拳实录(六)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力训练
  
  我让他拿拳打你,你只躲闪、封堵、不还击、我主要还不是练你的防守,我是用这种方式来练你的胆量、眼神、反应,还有上下肢的协调能力。当然,这个东西练多了,你的防守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有很大的提高。因为人的防守能力不只需要防守技巧(躲闪、封堵本身就属于防守技能),还需要胆量、眼神、反应和协调能力这些东西。
  他拳打过来你别用手扒拉,你总扒拉就不练胆儿了。我为嘛让你躲闪封堵,就是躲闪封堵对胆量的要求比扒拉要高。如果一见拳头就控制不住要抬手扒拉,说明你心里还是害怕。你看他们几个,刚才练时谁用手扒拉了?
  说不许退,也不是绝对的一步都不能退。有时他拳打得急,你又反应慢了,这时你可以退一步。但你要以躲闪为主,左右前后地动起来,加上下潜,让身体活起来。
  嘿,爷们儿!他打一拳你就退一步,你还练得了胆儿吗?
  你这不叫躲闪,是溃退。躲闪和溃退有本质的区别。躲闪是面对来拳的主动行为,躲闪虽然有本能的成分,但是你主动地去做这个时,它则表现为一种技能。溃退是被动的,是纯粹的本能。记住,躲闪不是溃退。
  躲闪得好的人,与其说他躲闪技术好,不如说他定力好、眼神好、反应好、协调性好。当然了,躲闪技术不过关也不行。
  你往他怀里钻时,光上半身进去不行,腿也得吃进去。你腿吃进去,整个人才能钻进去了。所以说,进身,只有腿吃进去才能叫成功钻入。你腿吃进去还有个好处,对方的腿起不来,他就是想起腿他也抬不起来。除非你慢了。
  我以前常跟人说:“练武术,要练树根、树干的功夫,别练树枝、树叶的功夫。”
  “树枝、树叶的功夫”就是武林里流行的那一套什么提肛吊顶、垂肩坠肘、松柔,还有什么六合、四梢、五行丹田等繁琐的要领,武林里那么多人一年又一年按照这些要领站桩、试力、小架、五行拳什么的,都得到什么了?除了健身什么也没得到。
  “树根的功夫”指各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对抗训练;“树干的功夫”指身体素质训练。包括一般的和专项的两种身体训练。
  教武术的人,他是让学生在“树根、树干”上下工夫,还是让学生整天泡在“树枝、树叶”里,取决于他从哪一个角度看武术。教武术的人,他只要是从实战的角度看武术,用实战来检验训练,监督训练,他就跑不掉,要重视胆量、心理、拳脚对抗、身体素质这些东西。譬如胆量,有的人和对手往那一站,还没开打就害怕,你说他还怎么练?这样的人,他空练得再好也是零。还有身体素质,天底下有身体素质差的技击好手、高手吗?从来没有过。所以说,只要是从实战看武术,胆量、身体、技击对抗这些东西就会首当其冲地提到日常训练上来。
  
  论胆量
  
  城市里的孩子,论胆量,普遍比农村来的孩子要小,所以胆量对城市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比身体素质还要重要。为嘛到我这来的人头一天我都让他们戴上拳套打,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的胆量。老话说:“一胆、二力、三技巧。”这话讲得太到位了,比戚继光所说的“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还要准确。戚继光的意思是说:没有胆儿,再好的功夫也是白费。实际上,没有胆儿的人根本就练不出好功夫,因为“眼明手便”这些功夫,本身就要放在实战对抗里练,一对抗就怕,如何练得“眼明手便”?
  40分胆量的人,练不出80分的功夫。同样是胆小,也有个58分和加分的区别,如果你有58分的胆儿,我就能通过训练给你提高上去,提高到70分。40分的胆儿离及格线就太远了,我救不了你。这样的孩子如果想彻底翻身,就得搞一场胆量重造工程,不光是在这儿,还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把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视为锻炼,这样坚持十几年,或许有可观的变化。问题是说不好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从胆量的角度讲,武术这东西很有些扶强不扶弱。胆大的人练了,是强上加强。胆量太小的人。无论怎么练也无济于事,顶多能学会不挨打,见拳头就跑。
  宁某的胆量最好,那天他跟搬家公司的那个河南民工打架,宁某你们知道,他总共没练几次对方在河南练过散打。最主要的是两人体重相差40斤,宁某120斤,那民工160斤。论力气,人家是搬家的,宁某那点的力量跟人家是没法比的。可宁某愣不害怕,说打就打,打时还不慌。
  小F,你吃亏就吃在胆不够壮,你看你吧,力量好,学东西又快,要是放开了,能力立马长一截。我为嘛总让你跟新来的人打?就为了锻炼你的胆儿,我发现你一遇上没交过手的人都特别紧张,对方要身体单薄、胆量一般,你还能控制自己,要是来个强壮的,又是猛冲猛打型的,几下过后你就乱,一味乱打乱退。你心理上首先就顶不住了。
  停一下。小E,你知道你跟小H打时,你们俩有什么区别吗?小H想的是怎么打人,你想的是怎么不挨打。小H即便做躲闪,他也想着逮空子打你,你呢?脑子里只有躲闪,没有回击的意识。说到底还是因为心里恐惧。
  你一对抗拳脚就打不出力,为什么?你要好好地琢磨这个问题了。你不是没有力量,你踢靶打靶的力量不小,就是一到对抗时就打不出来,虽然每个人在对抗时力量都打折扣,可你还是太明显了。你的症结在一个“怕”字上,看你对抗时,你从身体动作到表情都明白地写着“害怕”俩字,你不是想着怎么给他来一下重击,你想的是别让他打着,你的心思就没放在打人上。“怕”字把你的力量都捆在身上了,放不出来。这么说吧,你发力打人之前可以留意他的拳脚,之后也可以迅速转人防守,但你打人的一瞬间,一定要让重击对方的意识占上风,躲的意识退其后。或者干脆只想打倒他。
  武术里的动作你看吧,每一个动作都是“死签”(意指使用时有危险),没有绝对安全的。只不过有些动作你使熟了,安全系数对你来说比较高。即便如此,要是换个高水平的对手,你使熟的动作也照样不那么顺,安全系数跟着往下降。
  在马路上跟人打,最重要的是心稳,只要你把心稳住了,盯住他头一下。别让他得手,他绝打不过你。
  在马路上碰见别人打架,你就在心里想:“这要是换了我该怎么打”,这也是训练,是一种心理训练。
  你刚来没碰到过,经常有练武术的人到咱这儿来玩,每次来人,我都让你师哥他们跟来人打对抗,很多来人一听说对抗就摇头,有的人是在乎面子,怕输了脸面不好看,另有些人根本就是害怕,受不了“打”这件事的刺激,有时有的人被哄着劝着打一回,打时他身上僵得像根棍子似的,让你师兄都不好意思打他。
  
   论所谓的整力
  
  擅长技击的人很少有迷信整力的。与发力整不整相比,擅长技击的人更关注力的应用,在内行人眼里,某种发力再整,但只要是“能练不能用”的,就会把它放一边。
  很多人问我八极拳的整力好练吗,我说:“不是很难,我年轻时没用两 年就练出来了。”但我告诉你们我跟他们也是这么说,整力这玩意儿是只能练不能使。谁要说能使,请他使给我看看。
  整力在空发时能做出最大的发力(其实也不尽然),而且我也不否认全身之力大于局部力。但实战不是发力演练,不是拿文字自圆其说,实战是实打实的激情碰撞,拳脚见肉,能帮你获胜的只有打中对手并且重创他的那个力。只有这个力是有用的,不管它是整体力还是局部力。
  迷信整力的人,你去看吧,绝大多数是在拳术门口外面晃悠的主儿,他们谈拳,不从技击对抗人手,他们不是从拳理到拳理、就是从说手到说手,反正就是不从对抗人手。他们评价别人的功夫,标准也全在理论上,什么整不整、合不合、够不够松、坠肘不坠肘,离技击十万八千里。听他们谈拳,仿佛武术是练给拳理看的,而不是用来实斗的。这样的人谈拳,往往没有他自己的话,嘴里嚼的尽是理论渣滓,有人觉得他们奇怪,怎么练了十年、二十年的拳,竟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识呢?难道他们离开拳理拳论就谈不了武术了?就没有其它东西可谈了?其实说怪也不怪,他们所有关于武术的认识都是从“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来的,没有半点实战感悟。这样的人别说是练二十年,就是练三十年也是白搭,他脑子里的武术,除了“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还是“拳论掌故演练说手”。
  “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给年轻人造成很多错觉,整力说仅为其一。
  眼里只有整力的人,往往是训练脱离实战的人。搞技击的人,反倒不怎么在乎整力。整力再美妙却打不了人,又有什么用。局部力再不理想,一拳头能把人打趴下,又有什么不好。
  因为裁决武术所有疑问的法官是实战,所以不管哪种发力,对错由实战来判决,某一种发力普遍能打,能使出来,它就是对的;某一种发力光能练,没有一个人能打出来,这种发力就是错的。
  有一种现象有些绕乎,容易蒙人。就是具体到某一拳术动作,譬如八极、少林、形意、大成的某些拳法,有些人能练也能使,只不过用时不是整劲罢了。有人问我,这个事怎么论?我说,还是看实战,如果他练时能发整力,一打就变成局部力,那么他这个动作的发力,只能评定为局部力。从力度来说,假如他空发能发400斤,实战只剩下180斤,则他这一拳的力量。只能算做180斤。而且细说起来,他能练能打的是这个技术动作,不是动作的劲力(即所谓整力)。这一细微区别,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倘若现实中有一帮人能把整力练得“能练又能使”,这当然是最好的,有了真凭实据,大家心里也有个谱,知道什么是有可能追求到的,什么是到死也得不到的。现在的问题是,像把整力练得“能练又能使”这种事,只能活在“拳论掌故演练说手”的虚幻世界里,在现实武林中一个成功的例子都找不到。
其他文献
看过电影《霍元甲》的人普遍有一种并不很过瘾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在于片中的武术动作设计也像剧情一样有散和滥的嫌疑。一般讲,以反映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首先要以主人公所练拳种(门派)为背景,映衬其成长为一代豪杰的全过程,而影片《霍元甲》却偏为“不落俗套”而独辟蹊径。影片开始介绍洋人在我国耀武扬威,侮我民族为“东亚病夫”,指出我国几乎无人敢站出来反抗。事实上很多武术家继承了中华武术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
期刊
赵堡李氏太极拳一路,名曰“大功架”,或叫做“基架”,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结合内丹的修练    太极拳的丹功修炼法,历代宗师都非常重视,但从不轻易传授,因为它是贯串整个太极拳技能的结晶。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而没有正确的内炼方法,以及如何人手的技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太极拳择要》中云:“武事其要一二语,心法原源不在多。能得其要一语而终,不得其要必散无穷。”其意思很明显,真正的关键就几句话,
期刊
松功是松柔、松空在习练者身上的表露。习练太极拳的人,通过拳架修炼,周身内外经过阴阳二气的梳理,克服心脑的动意,肢体的本力将渐渐退去,使习练者举动轻灵;心、神、意、氣极为安静,胸腹似一把空壶或灯笼,达到虚静空无的状态;肢体外表虚空,处于皮毛攻且虚灵的状态。松功在人体里是有反应的,除练者身体有异样的体验之外,自脚向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大关节要一一松开,且节节贯串。  杨式老谱对人体有
期刊
橡胶树、银胶菊、橡胶草等植物中的橡胶结构为顺式-1,4-聚异戊二烯,而杜仲胶结构为反式-1,4-聚异戊二烯,其合成的关键是橡胶草在橡胶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顺式-1,4-聚异戊二烯,而杜仲胶则在杜仲胶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反式-1,4-聚异戊二烯。
  二者具有相似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共同的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异戊二烯,本实验将橡胶草的橡胶合成酶基因TkCPT1导入杜仲,探讨在杜仲中产生顺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的可能性,实验主要取得以下结果:
  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通过全基因合成TkC
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在平常是很难体悟的,因为人总有“我执”在阻碍人与天地之间的沟通。2002年底,我的八卦掌功夫和转天尊修炼得稍有成就,记得那天是腊月廿八下午四点多,我开始转掌,此时天上彤云密织,原打算练到五点半,然后去酒店参加每年腊月的兄弟们之间的聚会。当雪开始下的时候,我就感觉身体越练越来劲。当我转掌至雪下到半尺厚时,似乎天地之间有一股无形的吸力,慢慢地将肉身抽空,天人地正在融为一体。不知过了
期刊
靳爱祥先生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自幼随军生活在部队大院。绿色军营的尚武之风,革命军人的铁血精神,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不满十岁时,他就缠着经常接触到的警卫战士学习武术的基本功、擒敌拳、空手夺刀、枪等。十五岁那年,靳先生有幸接触到天下闻名的六合门武术家一“神枪”杨月波先生,杨老先生对这个根正苗红、浑身激荡着英雄情结的少年倍加青睐,遂收其为人室弟子,从此津门武林出现了一个矫健的习武少年的身影
期刊
八旬老汉点穴抓贼过百    在长春市,有一位年已八旬的老汉,以一手点穴抓贼的绝活抓住小偷过百人。此事一经报道,轰动一时。  相信很多读者都很想了解老人的绝活是如何练就的,希望老人揭示点穴的秘密。在老人家中,老人曾特意给记者露了几手。只见他马步一蹲,抱拳胸前,目瞪前方,同时迅速出拳,击向前方。动作虽简单,但极其有效。李大爷说,“点穴”功夫其实也没啥神奇的地方,只是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于3个手指尖,然后
期刊
王培生八卦散手(十)
期刊
整理者按: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在国内武术杂志上用纯文字的方式将“鸡步桩”介绍给了广大武友,后又将“熊出洞”图片发在了武术网站上,以希冀借此寻找同门。可惜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各地六合心意拳传人纷纷“浮出水面”,但我们依然没有找到蛛丝马迹。今年暑期,我专程到合肥拜访了张尚炳老师,请他介绍了鸡步桩及十大形的练法要领,现再次将鸡步桩配图整理公布给广大武友,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同时希望有此桩法的同门与我联络了(
期刊
在中华武林,四大名拳之一的形意拳早已闻名遐迩,而作为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的得意弟子宋世荣先生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盘根冲空”与车毅斋先生的“游鼍化险”、刘奇兰先生的“腾龙搜骨”、郭云深先生的“连珠快崩”并称为形意拳四大绝技,因此四人被称作形意拳四大金刚。同时,又有宋世荣先生之“柔”、郭云深先生之“猛”、白西元先生之“滑”,而被称作形意拳三大圣手。2009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九)是宋世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