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之道,惟在得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建成人才强国的奋斗远景。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拿出“真金白银”、使出“真招实措”、付出“真情实意”,围绕招才引智、载体支撑、生态涵养等创新创业全链条持续发力,匠心打造创新创业的优质土壤,努力以创新创业的好生态擎起未来发展的新高度。
躬逢“天时地利”,把握创新创业的最大机遇。时代的发展,总会在一些关键节点发出独特的光芒。今天,厚积薄发的姜堰欣逢天时、地利。讲“天时”,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利好机遇,占得高质量发展的风口先机。姜堰区提升发展站位、紧扣功能定位、瞄准目标方位,积极承接周边先进地区溢出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资源,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演好自身角色、贡献应有份额,最大程度释放国家战略的杠杆效应。讲“地利”,姜堰南倚扬子江城市群、北邻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加之北沿江高铁、沪苏通大桥等战略性工程的推进实施,姜堰已经站上了长三角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的潮头,“枢纽效应”“同城效应”正在进一步放大。此外,姜堰兼具“人和”。古时江水、海水、淮水在此交汇,历史变迁中一代代先民从八方到此交融汇集,水乡的滋润涵养了务实的作风,交汇的优势塑造了包容的气质。水鄉灵韵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众多的名人贤才,“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王栋在此讲学,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皆出生于此。如今姜堰崇文重教,教育美名远近闻名,培养了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
聚焦“产才融合”,探寻创新创业的最优路径。姜堰自古万商云集,有“金姜堰”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有特色、旅游业有亮点,工业门类齐全,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对此,姜堰区牢固树立产业人才“一盘棋”思维,坚持把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融合到全区产业体系之中,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经纬交织、纵横交错。精准布局驻外“觅才点”。依托重点城市姜堰商会、高校校友会等,先后在北京、西安、深圳等创新资源腹地设立一批引才直通站、校园人才驿站,编制区内企业“需求清单”及大院大所“供给清单”,以“引才直通站”为窗口,定期宣传发布全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等方面信息,有针对性地与区域范围内高校院所合作洽谈,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城”流动。抓牢人才回流“乡情线”。深挖“教育之乡”资源富矿,以“飞燕归来即是春”为喻,塑造“堰归来”人才回乡品牌,实施“智归、资归、技归、身归”四大“归巢行动”,通过“同城英才汇”“院士家乡行”“姜堰人才日”“青年学子四季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构筑便捷高效的人才资智回归“快车道”。开创“双招双引”好局面。绘制“产业图谱”和“人才图谱”,定向瞄准新能源、机械制造、大健康、电子信息等姜堰“2+2”产业领域,集全区之力举办“姜堰杯”双创大赛,与清华校友总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打造“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四位一体资智高效对接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唱响“双招双引”精彩“二重奏”。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姜堰创新创业的黏性,近年来中来光电、易华录华东数据湖产业园、华脉光电、华芯半导体等高成长性项目相继落户姜堰,并带动一大批行业领域领军人才选择来姜堰创新创造。
坚持“内建外引”,筑牢创新创业的最强支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需要优质广阔的承载空间。针对企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瓶颈,姜堰区启动实施工业企业培大育强“111”三年行动计划,并以大视野、大手笔、大格局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推动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统筹布局做好“筑巢引凤”。统筹布局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智谷软件园、科技大厦等高规格创业平台,建成运营扬帆科创园、昆姜工业园、智能应急产业园等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有高层次人才支撑、在行业内处领先水平的高端项目,提供投融资、厂房优惠、税收奖补、市场拓展等多重服务支持,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深化合作实施“借梯登高”。驰而不息靶向对接大院大所,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好戏连台”,全区创新载体布局版图不断完善,先后建成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烯泰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泰州智能制造产业园、上海大学新材料(泰州)研究院等一批集成创新融合体,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向中高端攀升,成为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源”。品牌叠加释放“磁吸效应”。先后创成全市首家“省人才促进会姜堰代表处”、全省首家“江苏海智专家联合会姜堰双创基地”及全市唯一“江苏高层次人才(溱湖)休养活动基地”三块“金字招牌”,加强与省人才促进会、苏商会等人才社团组织联系联动,策划开展了高端人才智汇姜堰、“苏商·书记区长面对面”等活动,释放出“机构+平台”聚才引智的磁吸效应。
始终“尊才爱才”,打造创新创业的最美沃土。多做松土、施肥、浇水的“园丁”,致力打造降成本、可预期、更“亲清”的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是姜堰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制定“最贴身”的政策。在姜堰,众多政策利好叠加,包括国家层面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点等,省级层面支持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市级层面的一系列政策。姜堰区突出重点,梳理集成政策60条,并创新推出重点企业“人才奖补配额”、企业“人才储备金”、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等一揽子具有姜堰特色、实效性强的专项激励政策,让人才一册在手、一目了然,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有效激活人才创新创业“一池春水”。构建“最贴近”的关系。启动实施政企互动专题培训,创设“政企融通学院”,把企业人才与党政干部按层级分类组班,搭建互讲互学、互诊互促、互挂互炼、互通互信的学习交流平台,实现政企双向赋能、互进共赢。从本土杰出企业家、返乡创业人才、外来创业人才中聘任3名代表为首批“姜堰人才形象代言人”,精心打造“三水英才大讲堂”、“赢在人才”企业家主题沙龙等特色人才交流平台,以高频次、深层次的团结凝聚增进人才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设立商事审批服务虚拟办公室,开设企业开办专区、项目审批专区,最快可在1.5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2.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24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在全省率先创设“堰归来”人才服务联盟,集成人才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等百余项服务资源,细化服务流程,构建以常设部门、轮值部门、社会组织为一体的服务架构体系,设立以助创专员、会计师、税务师、律师、创业导师为主体的“一员四师”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人才强企服务直通车”活动,通过政府尽心尽力办好“墙外事”,让人才专心专注做好“墙内事”。
随着通沪铁路的投入运营和北沿江高铁的加快推进,姜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越发彰显。未来,姜堰区将始终把尊重人才创新、支持人才创业、鼓励人才创富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沿着“打造最优沃土”的目标指引阔步向前,让创新创业之火在三水大地燃成“燎原之势”。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任编辑:丁和平
躬逢“天时地利”,把握创新创业的最大机遇。时代的发展,总会在一些关键节点发出独特的光芒。今天,厚积薄发的姜堰欣逢天时、地利。讲“天时”,是因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利好机遇,占得高质量发展的风口先机。姜堰区提升发展站位、紧扣功能定位、瞄准目标方位,积极承接周边先进地区溢出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资源,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演好自身角色、贡献应有份额,最大程度释放国家战略的杠杆效应。讲“地利”,姜堰南倚扬子江城市群、北邻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加之北沿江高铁、沪苏通大桥等战略性工程的推进实施,姜堰已经站上了长三角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的潮头,“枢纽效应”“同城效应”正在进一步放大。此外,姜堰兼具“人和”。古时江水、海水、淮水在此交汇,历史变迁中一代代先民从八方到此交融汇集,水乡的滋润涵养了务实的作风,交汇的优势塑造了包容的气质。水鄉灵韵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众多的名人贤才,“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王栋在此讲学,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皆出生于此。如今姜堰崇文重教,教育美名远近闻名,培养了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
聚焦“产才融合”,探寻创新创业的最优路径。姜堰自古万商云集,有“金姜堰”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有特色、旅游业有亮点,工业门类齐全,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对此,姜堰区牢固树立产业人才“一盘棋”思维,坚持把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融合到全区产业体系之中,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经纬交织、纵横交错。精准布局驻外“觅才点”。依托重点城市姜堰商会、高校校友会等,先后在北京、西安、深圳等创新资源腹地设立一批引才直通站、校园人才驿站,编制区内企业“需求清单”及大院大所“供给清单”,以“引才直通站”为窗口,定期宣传发布全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和人才需求等方面信息,有针对性地与区域范围内高校院所合作洽谈,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城”流动。抓牢人才回流“乡情线”。深挖“教育之乡”资源富矿,以“飞燕归来即是春”为喻,塑造“堰归来”人才回乡品牌,实施“智归、资归、技归、身归”四大“归巢行动”,通过“同城英才汇”“院士家乡行”“姜堰人才日”“青年学子四季歌”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构筑便捷高效的人才资智回归“快车道”。开创“双招双引”好局面。绘制“产业图谱”和“人才图谱”,定向瞄准新能源、机械制造、大健康、电子信息等姜堰“2+2”产业领域,集全区之力举办“姜堰杯”双创大赛,与清华校友总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打造“人才+项目+技术+资本”四位一体资智高效对接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唱响“双招双引”精彩“二重奏”。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姜堰创新创业的黏性,近年来中来光电、易华录华东数据湖产业园、华脉光电、华芯半导体等高成长性项目相继落户姜堰,并带动一大批行业领域领军人才选择来姜堰创新创造。
坚持“内建外引”,筑牢创新创业的最强支撑。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需要优质广阔的承载空间。针对企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实瓶颈,姜堰区启动实施工业企业培大育强“111”三年行动计划,并以大视野、大手笔、大格局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推动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统筹布局做好“筑巢引凤”。统筹布局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智谷软件园、科技大厦等高规格创业平台,建成运营扬帆科创园、昆姜工业园、智能应急产业园等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有高层次人才支撑、在行业内处领先水平的高端项目,提供投融资、厂房优惠、税收奖补、市场拓展等多重服务支持,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深化合作实施“借梯登高”。驰而不息靶向对接大院大所,推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好戏连台”,全区创新载体布局版图不断完善,先后建成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烯泰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泰州智能制造产业园、上海大学新材料(泰州)研究院等一批集成创新融合体,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向中高端攀升,成为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源”。品牌叠加释放“磁吸效应”。先后创成全市首家“省人才促进会姜堰代表处”、全省首家“江苏海智专家联合会姜堰双创基地”及全市唯一“江苏高层次人才(溱湖)休养活动基地”三块“金字招牌”,加强与省人才促进会、苏商会等人才社团组织联系联动,策划开展了高端人才智汇姜堰、“苏商·书记区长面对面”等活动,释放出“机构+平台”聚才引智的磁吸效应。
始终“尊才爱才”,打造创新创业的最美沃土。多做松土、施肥、浇水的“园丁”,致力打造降成本、可预期、更“亲清”的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是姜堰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制定“最贴身”的政策。在姜堰,众多政策利好叠加,包括国家层面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点等,省级层面支持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市级层面的一系列政策。姜堰区突出重点,梳理集成政策60条,并创新推出重点企业“人才奖补配额”、企业“人才储备金”、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等一揽子具有姜堰特色、实效性强的专项激励政策,让人才一册在手、一目了然,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有效激活人才创新创业“一池春水”。构建“最贴近”的关系。启动实施政企互动专题培训,创设“政企融通学院”,把企业人才与党政干部按层级分类组班,搭建互讲互学、互诊互促、互挂互炼、互通互信的学习交流平台,实现政企双向赋能、互进共赢。从本土杰出企业家、返乡创业人才、外来创业人才中聘任3名代表为首批“姜堰人才形象代言人”,精心打造“三水英才大讲堂”、“赢在人才”企业家主题沙龙等特色人才交流平台,以高频次、深层次的团结凝聚增进人才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设立商事审批服务虚拟办公室,开设企业开办专区、项目审批专区,最快可在1.5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2.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24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在全省率先创设“堰归来”人才服务联盟,集成人才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等百余项服务资源,细化服务流程,构建以常设部门、轮值部门、社会组织为一体的服务架构体系,设立以助创专员、会计师、税务师、律师、创业导师为主体的“一员四师”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人才强企服务直通车”活动,通过政府尽心尽力办好“墙外事”,让人才专心专注做好“墙内事”。
随着通沪铁路的投入运营和北沿江高铁的加快推进,姜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越发彰显。未来,姜堰区将始终把尊重人才创新、支持人才创业、鼓励人才创富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沿着“打造最优沃土”的目标指引阔步向前,让创新创业之火在三水大地燃成“燎原之势”。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