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的逐渐兴起,给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改变的契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APP为例,探讨了“互联网 ”背景下新技术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的应用,并思考了其对博物馆科学诠释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博物馆 导览应用 科学诠释
引言
“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各行各业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与博物馆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定位服务等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教育宣传和藏品管理等工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基于导览APP的科学诠释成为可能,为博物馆的导览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1上海自然博物馆APP概况
除实体展览之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拥有一套网上博物馆系统,包括网站、APP和微信三个平台,可以通过各种全新的途径,将信息迅速便捷地传递出去,为观众提供独特的在线参观体验。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如图1所示,其主要分为“参观路线”、“藏品零距离”、“学习单”、“预约查询”、“互动社区”、“寻宝游戏”、“我的博物馆”七个板块,涵盖智能导览、公共服务、个性定制三大功能。
1.1智能导览
按照楼层分布,上海自然博物馆APP以“展览速递”的形式描绘了各个展区的展示主题,并标注了每个展区重点展品的准确位置。观众只需手持自带设备,来到展品面前,点击“标本背后”、“远程视频”的菜单,即可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此外,观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设定起点、终点,制定最佳参观路线。
1.2公共服务
基于位置感知的无线漫游技术,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可实现3m精度的室内定位,帮助观众找寻卫生间、直饮水机、饮料贩卖机、游客餐厅、医务室、治安值班室等公共设施。同时,观众还能在网上预约“化石挖掘”、“自然探索移动课程”、“小小博物家”、“探索者联盟”等教育活動,预订“逃出白垩纪”、“宇宙大爆炸”的剧场门票。
1.3个性定制
上海自然博物馆APP整合网络资源,特别引入了“微社交”元素,与网站、微信相互链接,做到平台联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互动社区”板块设有“兴趣小组”、“专家来了”、“随手拍”三个栏目,选取其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展示资源,实现内容资源的网络自生长。(1)“兴趣小组”:组建自己的兴趣小组,寻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大自然的奇妙变化,追踪生物的成长足迹。(2)“专家来了”:是不是经常发现不知名的动物、植物或者矿物,又不知道该问谁?上传照片,写下疑惑,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来解答。(3)“随手拍”:被哪个标本深深吸引?哪个展区是你的最爱?拍一拍,传一传,随时随地分享所见所闻。
2导览APP与科学诠释的结合
在“互联网 ”背景下,作为连接科学家、科学群体与大众的纽带和桥梁,博物馆科学诠释者亟须与时俱进,有效利用导览APP传播科学知识,引导更多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
2.1具体做法
上海自然博物馆为每位讲解员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作为科学诠释的辅助用具。在讲解开始之前,讲解员首先简要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APP的基本情况,然后指导观众预先下载导览APP。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一改以往的说教模式,运用导览APP对观众进行启发和引导,通过视频演示、问题解答、沟通反馈等环节完成科普教育的过程。同时,观众也可以借助导览APP,自主查阅感兴趣的图文、视频,就参观中遇到的问题与讲解员进行深度交流。于是,诠释者与受教者之间便形成了高度密切的互动关系,诠释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建立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激发受教者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思考和探索。这不仅调动了观众参观的积极性,而且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情境。
2.2特色与创新
导览APP使得博物馆的科学诠释更加丰富和多元,主要表现在:
(1)从普适讲解到个性定制。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要求博物馆讲解员细分观众类型,开发出符合不同人群各自特点的诠释语言,提供有针对性的导览服务。
(2)从知识灌输到高度互动。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讲解员在诠释过程中结合操作演示、互动问答,与观众有了更多的交流讨论。“人一物一数据”的动态交互不仅使观众获得更为深刻的参观体验,增强了娱乐性、趣味性,而且培养观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从概览介绍到深度传播。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是为了发现展品背后的故事,比如标本的征集过程、展项的设计原理、最新的研究成果等更为深入的内容。而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就充分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讲解员在介绍展品的同时,通过点击智能终端,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有助于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科学知识。
3效果评估
3.1调查方法
对于上海自然博物馆来说,基于导览APP的博物馆科学诠释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了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使用感受,以期进一步优化讲解工作,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4月10日,笔者对参加全程导览的19个观众团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79份,回收率为82.29%,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63.29%。
3.2结果分析
(1)观众基本信息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占54%,男性占46%,可见女性观众数量略多。
从年龄结构来看,18岁及以下占38%,19~35岁占22%,36~59岁占32%,60岁及以上占8%,可见受访观众以少年儿童为主,中青年次之,而老年人则相对较少。 从团队类型来看,學校师生占31.58%,亲子家庭占15.79%,单位同事占36.84%,其他占15.79%,可见在参观团队中,主要为单位同事和学校师生。
从参观动机来看,选择“教育学习”的观众占53%,选择“休闲娱乐”的观众占32%,选择"212作考察”的观众占12%,选择“其他”的观众则占3%,可见大部分观众前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习和休闲娱乐。
(2)APP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46%)表示能独立下载和使用上海自然博物馆APP,32%的受访者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14%的受访者则完全不会。值得注意的是4位老年观众(8%)全都表示完全不会,可见中青年观众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接受程度也较高,而老年观众则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参观方式上。
(3)辅助学习情况
在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46%)认为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对于了解展品知识有很大的帮助,32%的受访者认为有些帮助,而22%的受访者则认为没有帮助。
博物馆导览APP作为参观展览的辅助手段有哪些优势?34%的受访者表示很新颖有创意,32%的受访者表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34%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参观的乐趣。
(4)观众满意度
对于在讲解中加入多媒体演示有什么看法?24%的受访者非常喜欢这一形式,36%的受访者倾向于传统的讲解模式,16%的受访者更偏爱自己独立操作APP,24%的受访者则表示无所谓。
博物馆未来是否应该继续在讲解中加入多媒体演示?3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22%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26%的受访者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的受访者则认为没有必要。
综上所述,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因其新颖性、直观性和互动性,给观众的参观过程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4启示与思考
4.1以技术为手段。挖掘科学内涵
新媒体技术作为博物馆展览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丰富内涵、拓展内容,同时对于科学诠释而言,也增强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导览APP在博物馆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要尽量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空洞乏味的展示内容;二是刻板深奥的表现手法。归根结底,其关键在于展品所呈现的信息,因此科学诠释者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以生动的、形象的、趣味的形式,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
4.2吸引观众注意。激发参观兴趣
从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诠释的实践效果来看,多媒体演示有时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不再认真听讲而是把兴趣转移到APP上。这就要求讲解员努力平衡“讲”和“看”的关系,加强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找到他们的关注点,抓住内容的核心,让观众把目光集中在讲解员的身上。
关键词博物馆 导览应用 科学诠释
引言
“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各行各业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与博物馆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定位服务等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教育宣传和藏品管理等工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基于导览APP的科学诠释成为可能,为博物馆的导览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1上海自然博物馆APP概况
除实体展览之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拥有一套网上博物馆系统,包括网站、APP和微信三个平台,可以通过各种全新的途径,将信息迅速便捷地传递出去,为观众提供独特的在线参观体验。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如图1所示,其主要分为“参观路线”、“藏品零距离”、“学习单”、“预约查询”、“互动社区”、“寻宝游戏”、“我的博物馆”七个板块,涵盖智能导览、公共服务、个性定制三大功能。
1.1智能导览
按照楼层分布,上海自然博物馆APP以“展览速递”的形式描绘了各个展区的展示主题,并标注了每个展区重点展品的准确位置。观众只需手持自带设备,来到展品面前,点击“标本背后”、“远程视频”的菜单,即可了解展品的相关知识。此外,观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设定起点、终点,制定最佳参观路线。
1.2公共服务
基于位置感知的无线漫游技术,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可实现3m精度的室内定位,帮助观众找寻卫生间、直饮水机、饮料贩卖机、游客餐厅、医务室、治安值班室等公共设施。同时,观众还能在网上预约“化石挖掘”、“自然探索移动课程”、“小小博物家”、“探索者联盟”等教育活動,预订“逃出白垩纪”、“宇宙大爆炸”的剧场门票。
1.3个性定制
上海自然博物馆APP整合网络资源,特别引入了“微社交”元素,与网站、微信相互链接,做到平台联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互动社区”板块设有“兴趣小组”、“专家来了”、“随手拍”三个栏目,选取其中的优秀内容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展示资源,实现内容资源的网络自生长。(1)“兴趣小组”:组建自己的兴趣小组,寻找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聊一聊大自然的奇妙变化,追踪生物的成长足迹。(2)“专家来了”:是不是经常发现不知名的动物、植物或者矿物,又不知道该问谁?上传照片,写下疑惑,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来解答。(3)“随手拍”:被哪个标本深深吸引?哪个展区是你的最爱?拍一拍,传一传,随时随地分享所见所闻。
2导览APP与科学诠释的结合
在“互联网 ”背景下,作为连接科学家、科学群体与大众的纽带和桥梁,博物馆科学诠释者亟须与时俱进,有效利用导览APP传播科学知识,引导更多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
2.1具体做法
上海自然博物馆为每位讲解员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作为科学诠释的辅助用具。在讲解开始之前,讲解员首先简要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APP的基本情况,然后指导观众预先下载导览APP。在讲解过程中,讲解员一改以往的说教模式,运用导览APP对观众进行启发和引导,通过视频演示、问题解答、沟通反馈等环节完成科普教育的过程。同时,观众也可以借助导览APP,自主查阅感兴趣的图文、视频,就参观中遇到的问题与讲解员进行深度交流。于是,诠释者与受教者之间便形成了高度密切的互动关系,诠释者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建立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激发受教者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思考和探索。这不仅调动了观众参观的积极性,而且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情境。
2.2特色与创新
导览APP使得博物馆的科学诠释更加丰富和多元,主要表现在:
(1)从普适讲解到个性定制。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要求博物馆讲解员细分观众类型,开发出符合不同人群各自特点的诠释语言,提供有针对性的导览服务。
(2)从知识灌输到高度互动。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讲解员在诠释过程中结合操作演示、互动问答,与观众有了更多的交流讨论。“人一物一数据”的动态交互不仅使观众获得更为深刻的参观体验,增强了娱乐性、趣味性,而且培养观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从概览介绍到深度传播。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是为了发现展品背后的故事,比如标本的征集过程、展项的设计原理、最新的研究成果等更为深入的内容。而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就充分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讲解员在介绍展品的同时,通过点击智能终端,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有助于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科学知识。
3效果评估
3.1调查方法
对于上海自然博物馆来说,基于导览APP的博物馆科学诠释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为了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使用感受,以期进一步优化讲解工作,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4月10日,笔者对参加全程导览的19个观众团体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79份,回收率为82.29%,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63.29%。
3.2结果分析
(1)观众基本信息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占54%,男性占46%,可见女性观众数量略多。
从年龄结构来看,18岁及以下占38%,19~35岁占22%,36~59岁占32%,60岁及以上占8%,可见受访观众以少年儿童为主,中青年次之,而老年人则相对较少。 从团队类型来看,學校师生占31.58%,亲子家庭占15.79%,单位同事占36.84%,其他占15.79%,可见在参观团队中,主要为单位同事和学校师生。
从参观动机来看,选择“教育学习”的观众占53%,选择“休闲娱乐”的观众占32%,选择"212作考察”的观众占12%,选择“其他”的观众则占3%,可见大部分观众前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习和休闲娱乐。
(2)APP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46%)表示能独立下载和使用上海自然博物馆APP,32%的受访者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帮助,14%的受访者则完全不会。值得注意的是4位老年观众(8%)全都表示完全不会,可见中青年观众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接受程度也较高,而老年观众则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参观方式上。
(3)辅助学习情况
在调查中,将近半数的受访者(46%)认为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对于了解展品知识有很大的帮助,32%的受访者认为有些帮助,而22%的受访者则认为没有帮助。
博物馆导览APP作为参观展览的辅助手段有哪些优势?34%的受访者表示很新颖有创意,32%的受访者表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34%的受访者表示增加了参观的乐趣。
(4)观众满意度
对于在讲解中加入多媒体演示有什么看法?24%的受访者非常喜欢这一形式,36%的受访者倾向于传统的讲解模式,16%的受访者更偏爱自己独立操作APP,24%的受访者则表示无所谓。
博物馆未来是否应该继续在讲解中加入多媒体演示?3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22%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26%的受访者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的受访者则认为没有必要。
综上所述,上海自然博物馆APP因其新颖性、直观性和互动性,给观众的参观过程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4启示与思考
4.1以技术为手段。挖掘科学内涵
新媒体技术作为博物馆展览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丰富内涵、拓展内容,同时对于科学诠释而言,也增强了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导览APP在博物馆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要尽量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空洞乏味的展示内容;二是刻板深奥的表现手法。归根结底,其关键在于展品所呈现的信息,因此科学诠释者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以生动的、形象的、趣味的形式,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
4.2吸引观众注意。激发参观兴趣
从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诠释的实践效果来看,多媒体演示有时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不再认真听讲而是把兴趣转移到APP上。这就要求讲解员努力平衡“讲”和“看”的关系,加强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找到他们的关注点,抓住内容的核心,让观众把目光集中在讲解员的身上。